城乡体育协调发展研究
蓝国彬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调研、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等方法,以珠江三角洲为具体调查案例,整体上对我国城乡体育发展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乡体育基础设施、组织指导、参与意识等方面差异显著;造成差异的原因存在于历史、经济、社会和管理等方面。提出建立与实现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目标相适应的多元化管理体制等缩小差距,协调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城乡;体育;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5-0056-04
Abstract:Uses literature methods andSo on material investigation andStudy, questionnaireSurvey andStatistical analysis, take the Zhujiang Delta as the concrete investigation case, in the whole conducts the research to our country city and countrysideSports development's presentSituation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 The result indicated: Our country city and countrysideSports infrastructure, the organization instruct, aspect differences andSo onSense of participation to be remarkable; Causes the difference the reason to exist in aspects andSo on history, economy,Society and management. Proposed that the establishment with realizes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publicSports toServe reduction disparities andSo on multiplication managementSystem which the even equalization goal adapt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Suggestion.
Key words: city and countryside;Sport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本实现了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性改变。但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由于忽视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理念,中国农民阶层在社会地位上始终处在不利的位置,这集中表现为城乡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不均,社会区域发展的不协调。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区域间协调发展是实施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手段和方式,可以显著解决我国城乡差距过大的问题,同时改善农民阶层的地位。2007年党的十七大就提出,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可以说,公共服务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又一重大改革任务,是“十一五”时期改革的攻坚战。作为公共服务内容之一的公共体育,城乡居民都应有均等的享受权利。然而,在我国公共财政积极推进的转型时期,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计划经济惯性等原因,政府并未能很好履行其应有的公共职责,公共体育服务呈现城乡、地区供给不均、发展不协调现象,公共体育服务发展体制无法实现均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当前,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城乡体育协调发展问题,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应用价值。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文章从珠江三角洲具体调查入手,以我国城乡体育发展现状、影响其发展的内外界因素及城乡体育发展的策略规划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调研
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广州体育学院图书馆、惠州市图书馆和惠州学院图书馆等途径,搜集阅读、整理有关城乡体育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方面的相关资料,从而为本文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1.2.2 专家访谈法
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温州大学、广州体育学院和惠州学院的体育学、社会学专家的咨询和访谈,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思路和探索目标。
1.2.3问卷调查法
1.问卷内容依据研究需要而设计,采用专家评判法对问卷进行“很有效”、“有效”、“一般”的检验。将问卷呈给13位体育学教授及相关专家对问卷进行了评价。其评价结果如表1。
2.问卷调查于2009年3月—4月开始,共发放问卷1225份,收回问卷1193份,其中有效问卷1175份,有效率为98%。从表2和表3所示,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结构和学历层次分布科学合理。在收回的有效问卷中,城区665人、乡村510人。
3. 根据调查规划和设计,于2009年4月份对各市、县、区、乡镇主管体育工作的领导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30份,收回117份,回收率90%,有效100%,并对访谈笔录进行了整理。
1.2.4 数理统计法
通过运用spss13.0、EXCEL等办公软件对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从而对文章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现实依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城市与乡村的地域界定
在我国,“城市”和“乡村”是两个相对的地域性概念。“城市”是指“人口集中,居民以农业人口为主,工商业、运输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农村”则是指“农业人口居住的地方[1]。”
《国家统计局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对“城乡”作了以下界定:“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中,经本规定划定的区域。城区包括:街道办事处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城市公共设施,居民设施等连接到的其他居民委员会地域和村民委员会地域。镇区是指在城区以外的镇河其他区域中,给本规定划定的区域。镇区包括:镇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镇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连接到的村民委员会地域;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独立的工矿区、开发区、科技单位、大专院校、农场、林场等特殊区域。乡村是指本规定划定的城镇以外的其它地域[2]。”
2.2 城乡体育发展差异对比分析
2.2.1 城乡居民经济收入差异对比分析
经济是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作为社会事业组成部分的体育事业,其发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我国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不仅仅反映在两区域间具有的GDP绝对量上,而且在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方面,呈现扩大趋势(表4)。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在建国初期实施优先发展工业战略,通过农业哺育工业,价格“剪刀差”来保证工业化的实现。但是这种重工轻农、重城轻乡及城乡二元化的战略造成了农业和农民利益的大量流失,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具体到对体育事业的影响:竞技运动成绩、参与欲望、设施建设、服务水平等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由于经济发展的失衡,造成了城乡体育事业发展的不协调。
2.2.2 城乡居民年均体育消费支出差异对比分析
体育消费是指消费者在体育健身方面的个人消费支出是现代消费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3]。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乡村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解放和发展了乡村社会生产力,为乡村体育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经济方式转型、文化变迁及传统生产方式与意识形态的影响,给经济滞后的广大乡村农民体育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因素,抑制了个体体育的消费,使得城市与乡村居民的体育消费差距呈扩大趋势(表5),这种不平衡、不协调性,究其原因主要有:其一,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不协调制约着乡村体育消费的发展;其二,传统生活方式的羁绊,消费意识的淡薄,乡村居民还没有从健康的角度审视体育消费文化的真正内涵。其三,广大乡村居民体育认识的滞后是阻碍体育消费的绊脚石。其四,是政府对城乡直接或间接的经费投入的不均等,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对乡村居民体育消费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2.2.3 城乡居民对体育设施需求满意度的对比分析
体育场地设施是城乡体育的发展基础,也是影响居民体育兴趣的主要原因[7]。表6的调查反映出居民的体育设施需求与社会供给程度的状况。从结果来看,城区居民的满意度与乡村居民的满意程度差异显著。
从体育场馆资源的分布情况来看,我国现有近70万个各类体育场馆,其中占国土面积的16.5%和人口的39%左右的城市,占全部体育场馆的比重为79.8%,而占国土面积83.5%并拥有61%左右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却只有20.2%的体育场馆资源(2002年《中国社会体育调查结果报告》)。政府投入的城市偏好造成了乡村体育场馆设施的明显滞后,影响了城乡间体育的协调发展。
2.2.4 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对比分析
体育健身意识是指人们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对体育健身及其重要性的认可,以及由此产生的理想观念、心理活动的总和[4]。社会研究表明:现今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人口密度、人口同质性、职业、社会分化、社会流动、组织、环境、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等有差异。生产方式是文化赖以存在的基础和前提,城乡社会生产方式的不同是决定城乡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人们所谓的“现代城市文化——传统乡村文化”是当今城乡文化差异的基本反映,这种文化差异首先反映在意识观念上。社会学研究结果表明,相对城市社会,农村文化具有较为封闭性的特点,农村居民囿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人们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意识和观念与城市有较大差别。表7的调查结果来自于居民就表7的4种提法,按“同意”的进行多项选择,最后统计得出结果,从结果中发现,城区与乡村在体育健身认识上存在较大差距,乡村居民对体育健身的认识仍然模糊,观念认识滞后,这与乡村居民的教育程度、乡村经济状况、乡村体育文化氛围和宣传有关,也与政府和社会为城区和乡村提供的体育信息服务的水平有关。
2.2.5 城乡居民获取体育健身指导的途径调查分析
体育健身指导是居民的基本体育需求之一,也是衡量体育公共服务水平的主要指标内容。从表8结果看:通过咨询朋友、同事来获取满足的差别不大;而通过网络图书、协会组织、专家社会体育指导员等途径来获得指导的差异显著,两者差值达30%。说明城区和乡村体育服务水平、氛围、环境、体育组织、网络建设、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发展不均衡不协调,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2.2.6 城乡年均组织体育活动次数比较分析
体育活动是体育的本质所在,是公共体育服务的核心[6]。推动某一区域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活动是不可缺少的核心载体。结果表明(表9),城乡居民参与体育权利和机会有差异,城乡居民享受的体育服务权利与机会差异显著,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从宏观上讲,城乡居民享受体育服务的平等性长期受到严格结构体制的深刻影响和制约。农村居民受到户籍制度的严格控制,被长期束缚在土地上,隔离于城市之外,自然很难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体育服务待遇[9]。从微观上讲,城乡居委会虽然都是开展城乡基层群众体育活动的操作单元,然而它们在管理职能和活动经费上有着较大差异,影响着城乡居民实现平等体育权利与机会。综合来看,体育活动的开展与其环境、经济、文化氛围、财政来源等关系密切,政府应在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上保持均衡的同时,还应注意乡村体育环境、氛围的培育与发展,以及乡村经济水平的提升。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城乡体育协调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内部各因子之间,内部和外部之间必须保持相互促进的关系才有利于我国体育事业协调、持续、稳定的发展。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但其体育事业发展并不平衡,城乡资金投入及发展差异显著,主要表现在:一是城区和乡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直接影响着居民的体育消费欲望和需求。二是政府对于公共体育服务支出的相对偏好,“重城市、轻农村”的资源配置理念,造成了城区和乡村体育设施、体育组织、体育指导、体育信息等发展不协调,不均衡。三是城乡分割的自治管理体制,城乡体育一体化缺乏政策支持等。现阶段,我国整体上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时期,城乡体育差异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是不相符的。
3.2 建议
3.2.1调整城乡制度格局
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一元结构,从制度上逐步消除工农“剪刀差”,城乡体育的“二元化”,切实加强农村经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形成城市反哺乡村的新格局。
3.2.2 构建与实现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目标相适应的管理体制
政府部门推动体育发展依靠的主要是其自身的行政力量,政府体育工作重点转移到为全体人民提供均等化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方向。一要真正重视城乡间的差异,加快乡村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农村基层体育设施严重欠缺的现象。二要有针对性地提高农村基层体育服务能力,加强体育健身宣传,建立和完善乡村各类体育组织,切实提高基层体育组织的咨询,指导能力,及时调整乡村人们的生活行为,以及价值观念,引导他们形成自觉的经常锻炼习惯,从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三要健全和不断完善体育服务组织网络,加快体育服务科技进步,保障乡村居民咨询、诉求等信息路径的畅通,科学合理的满足人们全面发展的体育需求,推动城乡体育的协调发展。
3.2.3 健全和完善多元化的体育管理体制,建立城乡体育协调发展的制度保障
从目前的现实来看,由于城区和乡村经济,文化发展的差异、不平衡,农村体育与城市体育在管理体制方面应有所不同,农村体育依靠政府管理体制,进行经济倾斜扶持;城市体育需要社会管理体制,国家给予政策保障。一方面农村体育因为体育基础,体育文化传统,体育资源经济水平等劣势,体育组织松散甚至没有,必须建立一定的体育行政管理组织。政府管理应是主导力量,在政府管理中,经济方法应是主要管理方法,加大对农村体育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城市体育紧跟经济、社会的发展,已基本形成一定规模,社会管理体制已经形成,社会组织成为市民体育的主要力量。政府应由“办”转向“管”,提供一定的政策服务,保证体育正常发展。
3.2.4 弘扬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
加强既有民族地域特色又具有时代先进性的农村体育的挖掘和引导,传承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这样既适合农村经おぜ孟喽月浜蟮氖导是榭,又能丰富城市市民的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Z].广东省统计信息网:htt://www.gdstats.gov.cn/63k.
[2] 吴建逊,郭子坚.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居民休闲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70-73.
[3] 于军等.从农村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下山东省农村体育发展战略[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22-26.
[4] 王才兴.构建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J].体育科研,2008(2):1-13.
[5] 肖林鹏等.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概念开发及其结构探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6):472-475.
[6] 王才兴.构建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J].体育科研,2008(2):1-13.
[7] 曹可强.完善上海市体育服务均等化及其财政政策选择[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2):32-36.
[8] 肖林鹏.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概念开发及其结构探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6):472-475.
[9] 冯建.对我国农村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的分析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