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兴旺的特色路径分析

崔彩周
摘 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新时期农村发展的总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根本问题是产业兴旺。发展农村产业应优先发展现代农业,其次发展以特色加工、旅游等为代表的融合一二三产业的特色产业。资源禀赋不同的城市郊区、近工业园区地区、农业基地示范区、欠发达山区等,可以因地制宜,走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产业发展路径不同的地区都可以通过完善各项体制机制,使人、财、土地等要素得到充分保证,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促进产业顺畅发展。
关键词: 产业兴旺;特色路径;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3-0751(2018)08-0047-06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确定的我国新时期农村发展的国家方略。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关键。
国内有关产业兴旺的研究,一般是从宏观上阐述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探讨配套政策与机制改革等。学者们认为,乡村为达到产业兴旺,要做好产业发展规划,确定合理的乡村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李国祥,2018),关键是以农业为中心拓展多种产业(孔祥智,2018),产业布局需要注意处理乡村产业与现代经济的关系,农业科技、农产品供给与农民增收、农村改革的关系(赵坤,2018);产业发展(兴旺)需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与惠农政策,完善公共服务,实现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优先发展(曾福生、蔡保忠,2018)。这些研究为探讨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基本参考素材。但纵观目前已有研究,从产业兴旺特色路径深入探讨乡村产业发展,且比较详细论述相应保障体系的文章还是较少。因此,开展此类研究很有必要。
产业兴旺之所以要走特色路径,是由于尽管当前我国各地农村产业发展总体上走向了多样化、融合化的发展道路,但由于各地乡村经济基础、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差异较大,还应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并推进实施相应的产业发展策略,也即应走不同特色的产业兴旺之路。本文根据乡村所处区位与发展现状,概要地把乡村分为以下几类典型地区,总结分析它们产业发展(兴旺)现行与可行做法,并探讨其多元保障体系,以期为类似地区发展当地产业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城市郊区:着力发展低碳加工业及设施、休闲、创意等农业新业态
这些乡村由于靠近城市,各类资源获取便捷,经济发展与农业技术水平高,农业发展应注重特色化、个性化、多样化。应注重依托城市发展特色加工产业,并注重培育农业新业态,当前主要应发展设施农业 ① 、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
1.发展低碳加工业
随着城市不断扩容,城郊农业用地面积不断缩小。农业发展只能靠多元化的延伸加工业为主要支撑,或者通过发展与城市互融互通的其他第二、第三产业推动乡村经济更好地发展。聚力发展各类以农产品为主要依托的低碳加工业,如果蔬加工、竹藤棕草工艺品编织等,以此带动农村人才聚集、带动其他相关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兴旺。
2.提升设施农业发展层次
着力完善塑料大(中)棚、小拱棚、节能日光温室、连栋温室等基础設施,扩大优良作物品种,推广温室智能化环境控制、节水灌溉与水肥一体化、高效低量与超低量喷药等技术,以及蔬菜、花卉、果树等作物共生的立体培育技术,提高作物培育水平;推进城市郊区清洁化养殖业(基于篇幅,本文对养殖业内容不做详述,下同)做优做强;依托“菜篮子”工程,实施生鲜农产品有机绿色规范认证。积极发展基于设施农业的社区众筹、个性化定制等新业态。
3.推进特色休闲与创意农业发展
地处这一地区的农村,可以将“城里人”吸引到乡村消费,竭力培育特色休闲观光农业或创意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是利用农村自然景观,以及乡土文化,聚拢游客到农村观赏、养生、度假的一种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创意农业则是通过把农业发展整体环节(特别是加工环节)与文化创意结合,推出游客体验加工半成品和产成品的一种乡村产业发展模式。休闲观光与创意农业融合农耕文化、科技、环保等理念,可提升农业教育文化、科技推广、观光旅游、休闲养生等多种功能,拉动乡村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城郊农村地区发展重点即是拓展产业功能边界,实现产业融合,发展低碳加工业,尤其是着力发展休闲、创意等新的农业产业形态满足新的市场需求。近年来,广东省通过推进城市近郊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融合,实施乡村观光旅游休闲产业 ② “百镇千村”提质升级行动。通过打造多样化田园综合体,让产区“景区化”、田园“公园化”、劳作“体验化”、农房“客房化”,把乡村独特的生态、文化与社会价值转化为农民是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浙江省注重发挥城郊农村特色资源优势,并且把这些资源与旅游、健康、养老、教育等产业对接。形成了诸如靠近杭州、湖州市的安吉黄浦江源、长兴太湖风情、德清环莫干山等一批美丽乡村休闲旅游带。 ③ 2016年,全国乡村观光旅游休闲产业(当然这里不仅是指城市郊区,也包括其他乡村地区)创造的农业增加值达到5700亿元,相当于全部农业增加值的8.9%,吸纳672万人就业。 ④
二、靠近产业园区区域:聚力延伸产业链,打造农产加工业为主轴的农业产业集群
此类地区离都市区有一定的距离,一般处于欠发达地区,但是附近布局有各类产业园区,诸如农业产业园、示范区,以及农产品加工业在内的制造业集聚区即工业园区等,本处重点探讨工业园区。此类村镇可以和产业园区实施产业共建,通过园区力量把村镇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尤其要发展农产品以及农村特色资源加工业,使农民不用出远门就有就业门路,扩大收入。当前应完成以下两类主要任务。
1.创新乡村与园区合作机制
乡村的核心工作是与园区完善各种合作机制,促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质量与水平。基于乡村紧密依托、对接园区平台,园区在吸收各类外部迁移产业时应考虑园区所在地农业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与保护。鼓励园区规模企业与农户、乡镇企业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即通过政府引导,完善配套政策,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开展村企对接、互动,实施企业对口帮扶村庄,通过园区企业带动促进乡村资源开发与农村人口的有效就业;在此过程中关键是应选准合适的帮扶企业,实现产业精准对接,供需精准匹配,即把企业的主业优势和镇村资源禀赋匹配起来,推动村企实现互利共赢发展。为此,乡村特色产业要与园区相关优势产业链接,特别是与园区相关规模企业对接,力求聚合发展,使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有序规范,也使园区优势产业发展有持续的后劲支撑;乡村加工企业也应借助园区资源,向园区聚集,与园区企业配套,锻塑网络化、区域集群化、互补性的产业发展格局。
2.完善、延长农业产业链条
这些地区属于产业链条延长型地区,即单纯农业生产已向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环节发展,通过三个环节有序对接,延展了农业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可借助信息化力量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的网络化链接,通过网络在线监控管理农业的生产、加工和营销。就一体化经营业绩而言,我国农业大省河南近年表现尤为突出。河南省许多农产品加工园区依托农业优势资源,通过龙头企业引领,集聚加工,辐射带动园区周边乡村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形成诸多全循环、全链条、高质量、高效益的产业集群。至2016年年底,河南全省已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207个,基本覆盖了全省的米面、肉品、乳品等优势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成为全国粮食加工转化第一大省、肉制品第一大省。 ⑤
在完善、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即在推进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不同农业经营主体之间有竞争,更应有连接。应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利益联结机制,诸如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机制。通过“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以及“龙头企业+基地(农场)+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促进各经营主体有效合作,也可使农民获得农业产业功能拓展、产业链条延伸带来的收益。
三、农业基地示范区:倾力规模化种养殖与特色品牌农业发展
这类地区一般可以分为农业基础较好的发达地区或者欠发达地区;以及农业基础较差的欠发达区域。一般情况下,两类地区都是平原或土地连片的地区,也是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主产区也是其他大宗农产品集中产区,但限于篇幅本文主要探讨粮食食品类产品,其他产品没有涉及),其共性规律是适合发展优质高效、规模化农业。为此要完善土地流转市场,使承包、转包、退包有序化运行,促进规模化种养,同时要提高种养技术水平,改善主要农作物品种,以求稳定产量,提升质量和竞争力。此外还应注重培育特色产品品牌,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1.發展优质专用粮食
应发挥该类地区的农业产业优势,为国家提供多元、优质粮食(本处主要指主粮)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各类副食品,满足老百姓吃饱饭且吃好饭的问题。基于我国目前普通粮供给偏多、稻谷等库存规模过大的现状,可以调整种植结构,即通过增加绿色优质专用粮食生产,促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发展。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建构完善的产业、生产、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确保粮食“绿色优质专用”,当前尤其应完善生产与专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确保科学种地、确保农业有质量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就是要勠力发展适度经营规模、作业外包服务和绿色农业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提升科技和装备应用水平,实现良种化、机械化和信息化。应积极推进科学选种、育种制度,有效提高作物抗虫害、抗倒伏能力。推动生产过程中数字化控制农业机械的全方位运用,确保农业生产装备不断改造升级。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深层运用,改进传统设施农业,提升大田种植技术水平。实施标准化生产以及绿色生产、安全生产的全过程监控,确保优质农产品有效供应。
发展社会化、多元化的专业服务体系。着力发展生产环节的机器耕作、播种、收割,病虫害防治,以及生产后续环节的粮食烘干、收购、储运等社会服务。对作物防疫、产品分类认证、农产品质量追溯与农产品价格预警等服务要完善便捷化、亲民化(价格实惠)的服务体系,推进农业服务现代化发展。
2.培育特色品牌农产品
特色品牌农业通过系列特色品牌农产品表现出来。依托基地示范区资源,发展特色品牌农业,就是要培育、塑造系列品牌农产品,营创优质农产品基地。为此,应大力培育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类农产品,即“三品一标”产品。为发展特色品牌农产品,应严格制定产前、产中、产后标准化操作流程。要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积极打造区域特色公用品牌;大力扶持本地企业申请无公害、有机、绿色食品等标识认证,以及申请注册商标与产品保护(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等)。鼓励拥有注册商标的优秀龙头企业申报农产品国家驰名商标并申报上市,带动区域农产品优质化发展。
在特色品牌农产品中,除了主要粮食,符合人们食物膳食结构优化的一些杂粮品种,如薏米、荞麦、燕麦、小米、高粱等,也要优选品种,开展品牌种植,并力求培育出有影响力的新的地区品牌。山西省将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作为发展特色品牌农业(农产品)基础,打造了60个一县一业基地县、万个一村一品专业村,涌现出太行小米等优秀杂粮品牌,同时也涌现出除粮食之外的其他有特色、有影响力的食品品牌,如平遥牛肉、吕梁红枣等区域品牌。 ⑥
对于部分农业基础较薄弱的欠发达地区,尤其要探讨发展特色品牌农业与劳动力输出相结合的振兴之路。如安徽、河南的部分国家级贫困县,既需要培养、提升农民的现代农业、品牌农业意识,充分利用良好自然环境,通过培育“三品一标”相关农产品等提高农民实际收入;也需要通过与发达地区“结对子”,开展针对性的免费或低收费技能培训,多方式输出剩余劳动力,在减轻生态环境压力的同时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四、欠发达山区:勠力发展山区特色种养、特色旅游与电子商务
欠发达山区产业兴旺的关键在于充分挖掘本地优势资源,走特色发展之路。
1.通过专业合作、股份合作方式壮大集体经济,做强山区特色农产品
由于居住分散且农业基础薄弱,山区农村可以通过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方式“聚合”村民,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而集体经济组织通过类似多样化的与村民利益“链接”,也会更有效地带领村民开拓山区资源,发展地域特色的山区特产,如东北山区人参、蘑菇、木耳,云南山核桃,广东西部山区贡柑,以及中国各地山区特色名茶等。在这方面,贵州省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发挥了股份合作(集体经济)“拢合”力量,山区特色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农业发展畅旺。至2016年年底,贵州全省1016个试点村通过“三变”改革形成了茶叶、蔬菜、水果等各具特色的产业区、产业带;试点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额达6490万元,平均每个村6.4万元,入股农民人均获得收益2059元。 ⑦
基于加入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多为个体小农,在生产上具有分散化特点,村集体经济组织及相关政府经济组织应助力小农户立足本地山区资源,对接市场,发展小型化共享农庄以及个性化定制等农产品,并注重节本增效,以抵抗市场风险。
2.拓展特色旅游
山区除了特色的种养产业之外,还可以通过特色资源挖掘保护,壮大特色旅游产业。
这类地区多处于沿海、沿边、民族地区、老区等,一般远离都市区,偏远落后,但不少传统村落历史积淀深厚,留存有文化根脉。可通过修葺乡村古老特色建筑,以及维护、完善乡村其他特色设施,发展特色旅游。
传统村落独具特色的乡土气息,使之与城市迥然不同,而许多传统文化就孕育于此。目前一些欠发达山区传统村落的自然美、古老的文化韵味也吸引了大批城里人进村旅游体验,因此这些地区需着力保护开发这类村落。类似地区,也可以连片连线开发推进乡村旅游。如广东省选取历史文化遗址遗产、红色旅游线路、南粤古驿道、省界交汇地的少数民族聚集区等区域,通过旅游扶贫开发以及完善民宿、农家乐等便利市场准入制度,推进建设一批连片的美丽田园综合体和农业公园,促成串成线的精品乡村旅游线路。
推进某些特色乡镇及其周边古村落群体发展,也即延展为建设特色小镇,以此促进旅游相关产业发展。当然,特色小镇也有不同的类型。比如,农业型特色小镇展示传统农耕文明演变历程;产业型特色小镇展示经典产业生产工艺变迁;历史主题型特色小镇展示文化深厚内涵。 ⑧ 特色小镇尤其需要生态环境建设,并着力培育古镇村寨内涵美,提升其融合自然环境、风俗、历史、人文等因素的乡村综合价值,使其可留住乡愁,也能留住美丽。为此,应有保护地合理利用本地农业资源,推进实施经营风险分担、资金与技术培训扶助等绿色发展补贴制度;推广运用农业生物技术,如发展基因育种、非化学虫害控制、生物农药技术;培育、修复以及发展乡村可能具备的多种功能等。
为了更多、更好地吸引游客,山村旅游还应促成综合体现“五味”的特色:留点土味,保持一份元真;带点野味,守护一方乡野;带点俗味,演绎一种风情;带点古味,传承一脉文韵;沾点洋味,附着一点时尚。
3.发展特色电子商务
发展山村电子商务,可以及时把以往不被人熟知的山区资源,特别是山区名优特产、旅游景点宣传推广到全国以及全球其他地区。应推进以户或单位企业设立的网站业务向更宽领域拓展。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可探索与品牌电商连锁加盟,推广山区特产。对一般即时供货的生鲜农产品,可以发展网络化的专线直销模式,即与不同超市、卖场对接,网上订购,网下直采专供。对收采时间短,一年供货时间集中的珍稀特产,可以采取网上预售、收获后发货的方式。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重在宣传山区多彩的旅游产品、拓展特色的休闲旅游。
诚如上述,以上四类乡村及其产业特色发展路径是按照地区特点概略划分的。但事实上,现实的乡村产业发展是多元化的,一些地区乡村可能会融合发展以上所有类型产业,或几类产业。当然也应该说明的是,虽然不同地区都可发展同一类产业,但地区不同,产业发展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城市郊区与靠近工业园区的农村都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但是城市郊区更侧重环保容量控制;城郊与山区农村都可以发展旅游业,但城郊侧重近距离的农业休闲旅游,山区则更侧重发展自然古村镇与未加包装的“原味”乡土文化游览。不同地区只要找到适合本地的资源禀赋与发展基础,可以增强比较优势,并能稳步壮大乡村经济,所有选择的产业都是值得鼓励的。
五、产业兴旺特色路径顺畅通达的保障体系
各种特色路径都可以推进产业兴旺,但都需要在人、财、土地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予以配套保障。
1.确保农村人员稳定
乡村产业发展与兴旺需要稳定人口(特别是可就业人口),为此需要健全以下机制体制。
第一,完善人才培育、引进、使用制度,吸引多方人才服务乡村。应建立完善新型职业农民 ⑨ 制度,即根据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要求,建立健全培养培训、认定管理、生产经营、社会保障、退休养老“五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制度体系,培育各类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经纪以及创业领头人。地方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可专门开设服务乡村的專业与课程,定向培养、培训农业专才。可制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以及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工资福利等便捷管理办法与优惠制度;实施多种方式的农村科技特派员、大学生持续驻村等服务制度;推行科技人员以专长技术入股与农村各类经济主体结成利益共同体;健全“结对子”帮扶机制等,引导城市地区专业技术人才直接进入乡村服务或为乡村提供智力支持。另外,对乡贤与外出务工人员有意回乡创业的,也要建构有效对接机制,为他们提供创业信息服务。
各类人才进入乡村,有利于乡村产业兴旺,要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留住人才,用共建共享机制用好人才。要尽可能创造条件,为人才到农村创业发展创造空间但也要有红线与底线,坚决杜绝不能带领农民致富甚至会损害农民利益的“跑马圈地式”创业行为,不能“富了老板,丢了老乡”。
第二,构建城市和乡村人员之间自由流动的体制,确保城乡人口融合。首先是加快户籍及社保相关制度的改革。应放开一般城市入户条件,创新户口异地管理、社保异地缴交与支付等制度。由此,可以让“城里人”便捷进入乡村旅游消费、居住、工作,使乡村留得了美景,也能留住人才;让农民可以在城市里从容落户,并享受均等化公共服务;也让乡村创业创新更为便捷,激励有志到农村发展的人才,特别是那些既习得城市相关产业技术经验又熟悉农村环境、有乡土情结的“原乡人”顺利回乡创业。
其次,完善土地管理相关制度。土地是产业发展的根基。应稳定土地承包长期不变。深化土地使用权流转(转包、出租、互换等)市场改革,促进完善土地要素城乡平等交换机制。建立土地承包多元化有偿退出机制,保障农民财产权益。这些政策减少了农民走出乡村的后顾之忧,人口的迁出导致部分承包土地退还村集体,缓解人多地少矛盾,也使土地规模化承包经营有了可靠的保证。这些政策中,尤其是完善土地承包自愿有偿退出机制促进了城乡人员顺畅流出流入乡村。此外,还应进一步放活、放宽农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的使用权限。可以探索把这些农房、宅基地改造成供游客使用的民宿、创客空间、娱乐休闲场所等。
盡管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不断创新,但总的原则应体现切实维护农民的基本利益。农民到城里落户,不必先要放弃土地承包与宅基地使用权,要为进城的农民“留有一条回乡路”。
2.畅通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
确保多元化涉农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第一,强化财政支农、惠农政策。设置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农业转型升级。对农村居民规模性发展加工、服务、销售等业务给予长期低息贷款扶持。对产粮大户以及政府鼓励的各类农民创业行为予以精准贷款资助。
第二,完善农村信用贷款与保险制度。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特别是推广“精准扶贫”类小额信用贷款,提高专项支小、支农再贷款额度。实施农业互助保险。对“政银保”型合作农业贷款,即政府、银行、保险公司“捆绑式”、低风险的一种贷款,按一定比例补贴保险费用。农业保险尽可能实现对主要农产品以及涉农生产项目应保尽保。
第三,推进涉农金融制度创新。推进村镇银行规范化适度扩张;稳步推进并有效监管乡村互联网金融贷款;多渠道筹资设立非营利性的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鼓励农业生产者以承包地、生产设备、农用设施等折合股份入股涉农企业或抵押融资,解决资金短缺难题。
第四,鼓励城市工商资本下乡。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为导引,通过公共财政、价格杠杆等手段,激励各种社会资本(主要包括资金,也包括设备与技术等)投向乡村产业。鼓励下乡资本投入到农业现代化种养、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可建立预警机制与防控措施,比如,加强引导,提升下乡资本供应者风险防范意识;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健全长效稳定可控的土地承包机制;完善惠及资本投入地农民的长效利益合作与链接机制,包括股份分红、利益返还等机制;建立严格准入、动态监管、事后监管机制,防止下乡资本可能出现的“跑路”,以及衍生出的工程烂尾、土地承包纠纷、过度“非粮化”与“非农化”经营等问题。
总之,实施农村产业开发需要引入社会资本下乡,但也要防止资本下乡“任性发展”,疏离乡村发展目标,尤其要处理好下乡资本与农民利益链接问题。不能“热了投资,冷了农民”。
3.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保障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推进农村产业持续稳健发展,也有助于维护、促进城乡社会公平公正。而通过政府主导推动公共服务便利化与均等化,也可为农村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
第一,持续协力发展并完善教育、医疗、道路、水电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为产业人才服务乡村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为各类产业提供基本的发展条件。当前应创新机制,发挥社会各界力量,通过多渠道发力,提升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山区的道路运输水平,为乡村特产走向外地提供基础保障。
第二,打造高水平乡村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立村内公共服务站与网上办事平台,把证照办理、税收缴纳、政策扶助手续申请等纳入平台,并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保持无缝隙衔接,让村民办事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
第三,完善现代流通服务体系。推动基于互联网为基础的农村流通服务体系现代化。可构建以村为单位(节点)的电商物流配送体系;推进县域电子商务网站连锁发展;规范电子商务行业协会业务,加强人员培训、行业标准化和诚信体系建设;创新农村电子商务监管方式,完善市场秩序等。
注释
①设施农业,是指在环境相对可控条件下,采用工程技术手段,进行动植物高效种养殖的一种现代农业方式。
②在本文中,将与城市郊区绿色生态、历史资源有关的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都称为观光旅游休闲产业。
③⑤⑥⑦参见农业部课题组:《中国特色乡村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及实现路径》,《求索》2018年第2期。
④《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cysc/agriculture/gdxw/201712/25/t20171225_27415542.shtml,2017年12月25日。
⑧杨梅、郝华勇:《特色小镇引领乡村振兴机理研究》,《开放导报》2018年第2期。
⑨新型职业农民,即受过良好教育、掌握种养知识、懂市场、会经营的新型农业专才。
参考文献
[1] 李国祥.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若干重大关系[J].中州学刊,2018,(1).
[2] 孔祥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J].农村金融研究,2018,(2).
[3] 赵坤.西部乡村产业兴旺需认清五大关系[J].人民论坛,2018,(17).
[4] 曾福生,蔡保忠.以产业兴旺促湖南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8,(2).
责任编辑:澍 文
Analysis on the Distinctive Path of the Rural Industry Prosperity
Cui Caizhou
Abstrac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the general strategy of China′s rur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The industrial prosperity is the fundamental issue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y should give prior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follow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which integrates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service industry, such as featured processing and tourism. Suburbs with different resource endowments, areas near industrial parks, demonstration areas of agricultural bases and undeveloped mountainous areas can take a unique road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The regions with differen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aths can fully guarantee the human, financial, land and other factors by improving various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and promote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by improving infrastructure and public services.
Key words: industry prosperity; distinctive path; guarantee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