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让学生在学校动起来
张百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械化代替了人类的体力劳动。体力劳动显得不再像过去一样重要。富足的生活条件使不少学生都营养过剩,最终变成了小胖墩。电脑、手机、电视等一些电子产品层出不穷。作为成年人都很难抵御来自这些电子产品的诱惑,于是越来越多的学生沉迷电子产品而不能自拔,于是现在的学生近视率高的惊人。学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而今各种疾病低龄化的现象令人触目惊心。如何才能扭转这种不乐观的局面,是很多家长及学校面对的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可以有效的缓解这些问题。
一、体育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不论学生还是家庭,评价孩子的第一标准就是文化课考试成绩。只要学习成绩好,一好遮百丑,孩子的動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身体健康通通被忽略了。更有家长为了给孩子省点时间,为孩子洗袜子、洗内裤,替孩子包办了孩子应该自己完成的除了学习之外的所有事情,亲自定时定点将午饭、晚饭送到学校门口。每当看到这些画面,内心泛起层层涟漪。不是感动,是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难受。家庭对孩子的过度宠爱,让现在的一些学生对人不感激,对自己不克制,吃不了苦,受不了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晴天等帽子,雨天等雨伞。今天对他们的宠爱就是明天对社会的拖累。我认为应该加强对学生健康观的正确引导,让他们懂得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懂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每个人只有拥有一个好的身体,才能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才能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教师应该紧紧的抓住体育课堂这个有力的抓手,动员学生丢下电子产品动起来。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增强自己的意志品质,为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要重视体育课堂教学
体育作为一门非高考科目,总得不到家庭以及社会的足够重视。于是许多体育教师认为,努力和不努力都是一个结果,所以能混就混,不写教案,课前无准备,课中无组织,课后不反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生在高中的三年中几乎没有学到什么体育技能,反倒养成了随心所欲、自由散漫的状态。这样的课堂不仅耽误了教师自己,更耽误了学生。作为教师应该让自己的一生过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平凡的岗位也能干出不平凡的工作,守好自己的岗位,尽好自己的职责,做到问心无愧。教师应该紧紧抓住课堂45分钟的时间,认真组织教学,精心的设计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使更多的学生乐意参加学习,使教学的方法更加的新颖。高中的学生喜欢追赶新潮的东西,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思考,为教学想出一些可用的新招,调动学生的热情,尽可能动用一些教学器材,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课堂中更要重视学生个人组织能力的提高,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锻炼自我的平台。比如小组长组织练习以及个人才艺展示等等。都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能力。另外,体育教师一定要利用体育课堂对学生渗透德育。体育课堂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课堂,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在课堂中的尝试体验以及一些体育先进案例来阐述体育对人的培养功能,使更多的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品尝到成功得果实,感悟到没有风雨就不会有彩虹的深刻含义。
三、重视开展大课间活动
?虽然国家多少年来一直提倡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标准。但是很多学校还是因为怕耽误时间,没有开展大课间活动。大课间活动本意是让学生们在紧张的学习之后,让他们放松脑力,放松筋骨的过程。如果在大课间,学生们能够参加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日积月累多年之后,它们必将在这些运动项目中有所建树。当学生找到自己的喜欢的运动项目,他们就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锻炼。而不会沉迷于电子产品,不论学校还是家庭更愿意看到学生喜欢运动,而不是喜欢与电子产品。同时,大课间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生互相配合与交流的机会,这样在无形中就会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大课间就是小社会,学生们在一起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各种能力的同时。同时学校也会到处呈现出一番热闹的景象,使学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四、重视各级各类的体育运动比赛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学生和教师在有比赛的时候都会相当重视训练工作,通过比赛学生的比赛能力、个人技能都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使学生在顽强拼搏中收获到更多的经验,感悟更多的处事道理。比赛必定会有输赢,但是更重要的是经历的过程能够让学生从胜利中感悟雨后彩虹;在失败中感悟愈挫愈勇。这样是每个孩子都能在体育锻炼中找到自己比较中意的运动项目,从而坚持锻炼被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高考的指挥棒指向哪里,家庭、学校、学生就瞄准哪里,备战到哪里。要想学生放下手机真正的动起来,关键还是要体育科目真正加入高考科目的行列才会引起各方的足够重视。而今云南已经将体育中考分提升到了100分,各省市的体育中考分值逐年提升,而且体育融入高考的建议提上了研究的日程。这一系列的举措都在释放一个明确的信号。国家要下狠心抓学生的体育,这是一个非常接地气的信号,也必将是一次确确实实为提高国民体质而采取的有分量的行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学生愿意放下手机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