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过程控制及关键环节的管理
李法斌
【摘要】目的 分析临床输血过程控制及关键环节的管理方法。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50名需要临床输血的患者,开展输血关键环节质量管理工作,包括采集血样、输血准备核对、血液保存及对输血患者不良反应防控等方面加强管控,并制定质量控制考核体系,对比实施6个月后和实施前的考核结果。结果 在实施临床用血输血环节质量监控之后,冷链运送、输血记录、输血不良反应与及时性及指征符合的效果都显著高于监控前(P<0.05)。结论 通过对临床输血过程中涉及到有关输血安全的环节进行控制,并细化工作流程,掌握输血技术,减少患者的输血反应,还能保证输血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临床输血;过程控制;关键环节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26..02
临床输血属于拯救患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患者需要输血,整个输血过程中涉及到的医务人员都需要严格控制工作质量,并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血液输给患者[1]。在临床的输血过程中,加强对关键环节的控制,并规范化输血文书的记录,进而减少出现输血差错的问题发生[2]。因此,务必要掌握更新的致死,保证输血的安全与质量。选取我院近期的50名患者,从临床医师评估患者输血,采集血样、输血准备核对、血液保存及对输血患者的监测等方加强管控,并制定质量控制考核表,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50名需要临床输血的患者,从临床医师评估患者输血,采集血样、输血准备核对、血液保存及对输血患者的监测等方面加强管控,保证患者的意识清晰、病情明确。在50名患者中女性为30例,男性为20例,年龄为45~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7.49±3.59)岁。纳入标准:①符合相关诊断标准,没有沟通障碍。②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较高。
1.2 方法
由医务科与输血科对临床主要用血科室进行4~5个输血过程的考核,并且对考核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出明确的改进措施,完善考核制度,不断细化工作流程,编制质量控制考核表,具体阐述如下:①采集血样,并对配血实验的血样进行正确的标识,采血的护士要明确患者的申请,并对患者的姓名与住院号等信息进行核对,并正确给血样试管贴标签。②在采样完成之后,对带有血样标识与申请单的信息进行核对,申请单需要标有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型、病床号、传等内容。血袋的发血单也应当有供血者的年龄、性别、血型,以及血液配血结果、有效期、传染病筛查结果等。通过这些内容对临床相关情况有基本掌握,有助于减少风险。在核对无误之后,采血者要进行签字,并将血样送到输血科当中,同时要做好记录[3]。③血液如果不匹配,会发生危险,因此在临床中务必要加强配血环节的质量控制。在输血前需要进行配血,对受血者以及供血源的血型进行检测。此外还应开展传染病检测,上述环节均检测合格后,才可开展输血工作。④血液发放阶段,发血的工作人员务必要再次对输血及受血者的血型、传染病检查结果等一般资料进行核对,经过发血人员和取血人员双重检查,最大程度降低风险,这核对过程中,如有问题,则不得发出,并向上级反馈。⑤在确定患者需要输血之后,两名护士对交叉单及血袋标签的内容进行核查,输血之前使用生理盐水进行管道冲洗,并且将血袋内的成分混匀,不能进行剧烈的震荡。在输血前要观察啊血袋是否存在破损现象,血液的颜色是否存在异常,确认无疑后才能继进行输血。在输血器中,除了生理盐水之外不能加入其它药物,连续输用不同献血者的同时,要使用生理盐水冲管[4]。如果患者连续输血超过12小时,需要更换输血器。⑥结合患者的病情,做好对患者的病情监测活动,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还要掌握输血的时限,结合不同的种类对输血的速度进行把控。在血液输注之前,从冰箱内取出,不能在室温下超过三分钟,全血或浓缩红细胞应在离开冰箱后30分钟内开始输注,每袋应在4 h内输完。冷冻的血浆与冷沉淀融化之后,需要进行快速的输注,在20分钟之内输完200 ml的血浆。⑦输血工作的难度不大,但细节繁杂,一旦工作出现纰漏,就可能引发严重的医疗事故。对此,建议制定工作考核体系加强人员的重视程度,通过完善的考核工作,对人员的操作行为起到有效的规范和约束的作用。首先明确输血各环节的操作规范,如核对流程、单据书写等,打印成册并发放。定期由科室负责碳源到现场抽查,看各环节的操作流程是否规范,哪里有遗漏,并及时指出不足。可将抽查结果和奖金挂钩,以提高工作人员的重视程度。
1.3 效果评价方法
取实施输血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考核结果,包括实施输血关键环节质量管理之前与实施6个月的考核情况进行对比。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输血指征符合率、冷链运输、护士输血过程记录完整性、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及时性等,每项内容满分为十分制,由科室负责人公证评分,分数越高表明质量控制得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用x2检验,当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在实施临床用血输血环节质量监控之后,冷链运送、输血记录、输血不良反应与及时性及指征符合的效果都显著高于监控前(P<0.05),详见表1。
3 讨 论
在临床输血的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环节,在这些步骤中都有可能出现临床输血管理的失误与输血临床操作的失误[5]。因此,规范化临床输血的操作,减少输血环节的差错,并在输血之后第一时间发现患者的不良反应,逐步加强输血质量管理。通过不断加强监察力度的形式,进一步细化工作流程,结合输血的程序与设计流程,开展全面的考核工作。采用考核表的形式,结合输血的程序,督促操作人员根据流程操作。在本次研究中,在实施临床用血输血环节质量监控之后,冷链运送、输血记录、输血不良反应与及时性及指征符合的效果都显著高于监控前(P<0.05)。由此可知,通过对临床输血过程中涉及到有关输血安全的环节进行控制,并细化工作流程,规范输血各环节的操作,严控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并配合监督考核机制,能够有效保证输血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邓桂花,孟庆宝,戴 芳,et al.临床輸血路径管理体系中输血闭环管理的临床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18,31(5).
[2] 杜彩丽,马乐卫.临床输血护理的关键环节与过程控制[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02):103-104.
[3] 程 峰,周脉飞.核对程序在输血关键环节和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008(011):134-136.
[4] 刁 琰,张 民,单 清,等.闭环式临床输血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4,007(006):87-88.
[5] 李 桦.做好临床输血检验流程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研究[J].医药前沿,2018,008(031):373-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