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课程实践探索
魏秀超 李长江 张英锋 刘平 陈立安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生涯课程作为学校生涯教育工作的主要载体,愈发受到重视。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和访谈调研分析了我国高中生涯课程的发展现状,结合Q校生涯教育实践,摸索出一套以促进生涯发展为目标的一主体、多支点、全方位的生涯课程模式。
〔关键词〕生涯课程;高中;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36-0055-06
一、高中开展生涯教育的时代背景和现实需求
生涯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主动发展的观念,掌握生涯规划的知识与技能,确立生涯发展目标,进行生涯决策,寻求最佳生涯发展路径的有计划的专门性的教育活动[1]。当今时代,生涯教育不仅局限于职业领域,更涉及与学生未来发展相关的方方面面。在高中开展生涯教育,有着时代的应然性和现实的紧迫性。
(一)高中开展生涯教育,是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途径
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全球化背景下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及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科技与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培养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素养和竞争力的未来公民对个人、家庭乃至国家的发展都至关重要。生涯教育在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迅速发展,在我国也日益受到关注。我国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在普通高中 “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2019年6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发办〔2019〕29号),指出普通高中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切实提高育人水平,为学生 “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2020年5月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2017年版)》强调“将培养具有职业意识和人生规划能力的公民作为普通高中教育的目标之一”。
(二)高中开展生涯教育,是高考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
高考制度对高中教育的导向作用不言而喻。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 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预计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形成以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为特征的中国特色的新高考制度的目标。《实施意见》指出,部分考试科目由学生自主选择,录取模式从院校优先转变为专业优先,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空间,然而依据什么选、怎么选,是摆在学校、家长和社会人才需要之间的现实问题,需要师生具备生涯规划的知识和技能。
(三)高中开展生涯教育,是个体发展历程中的成长需求
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逐渐形成、认知水平不断发展、自主发展能力提升的关键时期。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舒伯(Donald E.Super)的生涯发展理论,高中生正处于生涯发展探索阶段中的初探期。高中阶段的教育应引导学生发现自身兴趣、提升自身能力、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并能依据这些作出学科选择,设定未来发展目标,制定学业和职业计划,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养成和未来的发展。这关乎学生一生的幸福[2]。
(四)高中开展生涯教育,是解决教育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高考竞争十分激烈,不少学校、家长片面追求高分数和高升学率,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博弈性选科,只考虑就业率和未来收入报志愿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不少优秀学生进入大学后后劲不足,不热爱所学专业;还有很多学生到大学后一下子没了约束,没了奋斗的目标,表现出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这种现象被一些学者称为“空心病”),甚至无法完成学业;更多的情况是,大学入学后发现自己并不适合所学专业,有的退学复读,有的“混”文凭,毕业后不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造成国家、社会和家庭资源的浪费。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基础教育阶段生涯教育的缺失。有效的生涯教育能够使学生以开放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复杂多变的未来生活,使学生在作生涯决策时兼顾个人和国家利益,全面发展,自主发展。
(五)在高中开展生涯教育,必将开发生涯教育课程,以此作为主要载体
学校教育是高中生接受生涯教育最主要的方式,课程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载体,是学生成长和发展最主要的途径[3]。开展适合高中生发展需要的生涯课程,是高中阶段生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高中生涯课程也称生涯规划课程、生涯辅导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正如心理学家舒伯所提倡的,生涯发展课程是促进学生生涯发展的最适宜的方式。依据本校学生发展需要,开发出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全局化、系统性,实效性、有特色的生涯课程是高中生涯教育的主要任务。
二、高中生涯课程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高中生涯课程逐渐被重视,但尚未形成统一的课程体系
相较于美国等一些国家近一个世纪以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生涯课程体系,而且国家和地方政府均对生涯课程实施给与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4-5],我国生涯课程建设还處于起步阶段,高中的生涯课程建设又晚于高等院校及中等职业院校。
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部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02〕12号)、《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教材〔2020〕2号)等分别针对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涯教育纲领性和指导性文件。目前,所有高校都开设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必修课,实行学分制,不少于38学时。《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将“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确定为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必修课程的四大基础模块之一。“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模块将开设一个学期,共计36学时。至今未出台针对中小学阶段生涯教育的文件[6]。我国部分省市如上海、河南等率先出台了地方性的生涯教育指导意见。例如,上海市教委于2018年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涯教育的指导意见》,规定职业规划与生涯教育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强调中小学生涯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重要举措,要求通过开设专门的生涯教育课程或结合相关学科内容,有效建设并实施生涯教育课程。综观这些文件,每一个学段的生涯教育内容都自成体系,尚未形成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逐层递进、一脉相承的统一设计。
(二)课程目标不够清晰和具体,偏重作出选择而忽视发展性指导
普通高中生涯课程的目标,应在国家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考虑学生、社会、国家三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深入综合的定位[7]。目前的高中生涯教育目标存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脱节的现象:我国学者研究生涯教育和生涯课程的热情持续在较高水平,在理论层面第一时间介绍和借鉴了国际上最先进的理念和经验。例如,生涯建构理论认为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体验到种种发生在自己周围的现象,渐渐地用自己的方式形成自己的理论,预测自我的行为,然后根据预测来行事;无边界职业生涯理论认为职业世界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化之中,我们要从追求“理性职业决策”转变为悦纳“生涯不确定”[1-4,8-9]。大多数研究者均能意识到加强规划意识、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注重学科渗透及家庭、社会、学校共同参与的重要性[7]。在生涯教育实践层面,未能将理论成果和实践结合,大多数学校仍在指导学生如何規划生涯,如何确立明确的生涯目标,去达成“确定”的状态[10-11]。一项针对河北省20所高中生涯专兼职教师的访谈发现,多数高中学校的生涯教育课程尚未形成统一的课程目标体系,多数学校没有在全校层面研讨本校生涯规划课程目标,目标定位模糊。
(三)课程内容重理论指导、轻实践体验,借鉴经验多、针对性开发少
普通高中生涯课程按照学科组织方式和基本来源分类,应属于综合性活动课程。这样的课程性质表明,生涯课程不同于一般学科课程,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系统性等特点[12-13]。从广义的课程分类来看,生涯课程应包括生涯通识教育、学科融合类课程、职业技术类课程。目前,大多数开设生涯课程的高中学校,生涯课程主要以生涯通识教育为主,为学生梳理生涯规划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及生涯外部环境,一般开设了以下四个模块的内容:导言(入学适应、生涯意识唤醒等)、自我探索(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的探索等)、外部环境探索(了解大学、了解专业、了解职业等)、决策和执行(时间管理、目标管理、决策风格、专业选择、升学指导等)。此外,部分学校还开展了参观实践、职业体验、主题研学等,包括去一些大学及企、事业单位参观,请职业人士、大学在校生来学校开讲座、交流经验等,但普遍存在实践时间短、机会少、实践场所随机性强的情况。职业技术类课程内容主要通过通用技术课程落实,学科融合类课程还处于萌芽状态。
仅就生涯通识课程来说,高中生涯课程大部分内容和大学生生涯课程是一致的,采用的理论和问卷都是针对成人及大学生的“舶来品”[14-15]。而中学生相比大学生或是成人,在认知水平、实践机会和能力、未来选择空间上均有很大差异,普通高中生涯课程应考虑到中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开发和选择具有适恰性的内容。高中生涯课上采用的一些心理测验,如职业兴趣测试、职业性格测试量表等有的是根据西方成人的职业选择需要编制的,有的离发布时间已经很久,没有修订便用在中学生身上,显然是不妥当的。
(四)课程实施地区差异明显,学时、经费、师资等均需加强保障
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及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学生选科指导倒逼生涯课程的开发,浙江、上海等第一批高考改革试验区及一些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一、二线城市,在办学经费相对充足、办学理念先进的部分学校率先开展了生涯课程的实践探索。这些地区的生涯课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初见规模。大多数学校集中一学期或一学年开设生涯通识类课程,其他学年以实践性、活动性课程为主,多与学校的其他活动结合,不少学校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涯教育模式。很多地区,尤其是非一二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的非省级示范性高中,生涯教育没有基本的学时保障,多数停留在选科指导、志愿填报上;一些农村学校生涯教育意识薄弱,学生对生涯知识更是知之甚少,连基本的升学指导都无法开展。
好的课程离不开好教师,离不开精准的教研,离不开充足的物质保障。生涯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对教师素养的要求、对学校投入的要求均高于其他学科课程。目前,国家、省、市各级教育领导机构启动了不同形式的生涯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教师的理论素养得到提升。生涯教师队伍主要由心理专职教师或是对生涯教育感兴趣的教师构成,专、兼职队伍逐渐壮大,不少省市和地区还出现了生涯规划名师工作室,由经验丰富的学科名师带领骨干教师进行深入教研。但多数地区专、兼任教师专业素养差异较大,有些兼职教师仅凭着对生涯教育的兴趣开展工作,缺乏基础理论的支撑,课程内容主要靠借鉴和拼凑。学科融合类课程在高中尚被视为新事物,大多数学科教师还未能转变观念,未能掌握此类课程的教学要领。
(五)课程评价刚刚起步,缺乏有效的效果评估工具
高中生涯课程的评价是以一定的评价方法、途径对生涯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及结果等内容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目前,我国高中生涯教育评价刚刚起步,评价主体主要是上级教育领导部门,评价内容主要停留在现象阶段,如是否开展了生涯课程、是否进行了升学辅导、学生是否对大学和专业有基本的知晓等。没有合适的评价工具,评价主要参照纸质材料,缺乏上级教育部门的督导和监督机制,这样的评价往往流于形式。目前基本上是各学校自行研发课程,自行实施,导致实施生涯教育的学校对自身内外的教育资源整合不足,课程实效性差。
三、高中开展生涯课程的实践探索
Q校是一所有着近百年办学历史的省级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底蕴深厚,办学成效显著。该校在以往生涯选修课的基础上迅速整合资源,进行谋划,逐步探索新高考背景下生涯教育的实践路径,促进校本生涯课程的开发。
(一)建立学生生涯发展指导中心,全校联动促进生涯课程实施
国家关于生涯教育的一系列文件仅就生涯教育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及实施途径等进行了较为宽泛的指导,生涯教育工作往往依靠一些文件和培训会议的推进,而不同的上级主管部门均传达过相关工作文件,在学校内难免出现生涯教育的相关部门各做各事、各自为政的情况。为此,学校成立了由学校领导、年级主管、资深班主任和心理教师等为骨干力量的学生生涯发展指导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整合力量研发、实施生涯课程。将生涯教育的理念作为制定全校各项工作目标的前提,统筹德育处、教务处、年级组、心理组各部门工作中关于生涯教育的内容,制定了学校《生涯课程实施方案》《生涯发展指导中心工作职责》等具体文件,统一领导,部门协调,注重落实,使生涯课程的实施人员和机构得以整合。中心心理教师负责生涯通识课的设计和教学、生涯实践课方案的制定及个体、团体生涯咨询;德育处主要负责生涯实践单位的联系和协调;教务处主要负责教师生涯教育素养的培训和生涯渗透课的推广;年级组主抓选科、志愿填报的政策解读及生涯实践课程的组织和实施;家长委员会负责实践课程的保障及部分实践课程的研发。各个部门分工明确,形成系统体系。
(二)生涯课程目标由注重匹配与决策转向促进学生发展
教育部于2018年初公布新版 《高中课程方案》,指出“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作准备”。参照高中教育的定位和学校的办学定位,Q校根据绝大多数学生的升学目标为重点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将生涯教育的目标确定为:学生能够科学认识自我,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树立正确的生涯意识,掌握科学的技巧和方法,为接受高等教育及终身发展作准备。设计了纵向递进、分学年的阶段性生涯教育目标:高一以生涯通识教育为主,使学生能够了解自我,包括自我的兴趣、特长、能力、人格、气质、价值观,并熟悉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学业要求、选科进程等,作出自己的学科选择和高中三年学业规划;高二以實践体验为主,使学生了解社会,包括大学专业布局、市场人才需求、行业形势、职场见习体验,进而调整和完善个人的规划;高三侧重积极发展指导和生涯选择,使学生形成科学的竞争观,提升抗挫能力,激发积极的自我发展意识,形成较明确的未来几年的生涯发展计划。
(三)生涯课程内容由借鉴经验与方法转向立足本校
1.根据本校学生发展需求选择课程内容
Q校生涯课程内容的选择主要围绕着升入高水平本科院校这一目标开展,扩展和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生命体验、情感态度、价值选择。为了实现这样的转变,学校生涯课增加了很多指向发展的内容。例如,自我探索模块通过“兴趣金字塔”“我的理想工作”等活动,帮助学生培养兴趣、发展志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再如,将职业发展前景和未来职业规划等内容加入学生“生涯人物访谈”提纲中。学生进行生涯实践的单位,向高新技术企业、各重点大学的国家级实验室倾斜。
2.从身边人身边事中挖掘课程案例
Q校收集本校历届校友们的成长历程,创编生涯校本教材。身边的人和事,会让学生有亲切感、代入感。例如,在生涯唤醒部分,选入了本校校友小A写的一段切身感受:她在大家期待的目光中考入北大,在研究生阶段选择了容易出国留学的专业,在麻省理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在科研领域无法找到快乐和价值感,于是辞职回国做了培训学校的一名学科教师,并成为知名的博主。学生们从学姐的经历中,体验到对好成绩、好大学的片面追求与个人兴趣和价值实现的认知冲突,使他们对人生规划更加重视。
3.设计个性化定制的生涯社会实践项目
社会实践是生涯课程落地的重要保障,缺乏实践的生涯课程好比空中楼阁。Q校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参观、实践活动。例如,组织理科竞赛班的学生参观东北大学创新实验室、燕山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根据学生的专业兴趣,组织全体理科学生考察“泰康医学系统(秦皇岛)股份有限公司”“秦皇岛戴卡兴龙轮毂有限公司”,组织文科学生参观“山海关长城博物馆”“秦皇岛港口博物馆”等。实践的内容设计也从走马观花似的参观浏览走向个性化的定制。例如,组织学生考察“祖山国家地质公园”,学校一改以往的集体游览、统一讲解,提前组织心理、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等学科的资深教师实地考察,围绕祖山地区丰富的教学资源,设计了地质勘探版、环境资源版、人文历史版、生态保护版等不同的实践考察方案。然后,学生参照之前生涯课上的兴趣探索结果选择方案,确定不同的实践路线,由相关学科教师专门带队,边参观边做有针对性的引导和解答,将社会实践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
(四)生涯课程实施形成一主体、多支点、全方位的立体化课程网络
1.以生涯通识课为主体,构建高效生涯课堂
专职心理教师是生涯通识课开发的主力军,他们可以发挥本专业优势,将先进的教育学、心理学理念作为生涯课程再开发的依据。学校充分发挥心理教研组团队的作用,加大教研频率,将相关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果融入生涯教育中。例如,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入生涯课程设计中,运用“未来自传”“生涯导向练习”“自我肯定训练”“生涯角色榜样”等提高学生的生涯自信。
2.以各学科为支点,研发学科生涯渗透课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他们对新高考的认识、对选科政策的熟悉程度,以及个人价值观、给学生的学业建议都影响着学生的未来选择。Q中学重视创建全员生涯教育系统,校长牵头组建了学校学生生涯发展中心,多次组织教师参加生涯规划相关的培训;派出学习团队,去高考改革的先行省、市学习经验。现有53名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学科教师取得了高级生涯规划师的资格,并专门成立了生涯指导研讨微信群,成了学校生涯教育的主力军。开展了学科生涯渗透课的教研大赛,经过教研组内初选和全校范围内评优,精品课在全校教师大会上展示,形成了集体研讨生涯渗透课的良好氛围。
3.在全校活动中融入生涯规划主题
学校在育人目标的指导下,提升全体教师的生涯意识和生涯素养,统一育人理念,统筹全校活动,将生涯教育寓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学校通过“主题活动月”的形式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生涯宣传。例如,在国旗下讲话中以树立生涯规划意识为主题;要求所有班级邀请学生家长来参加“职业与人生”的分享活动;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对学生和家长开展选科政策的解读和专业选择指导的讲座;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融入“中学生学科选择影响因素调查”“中学生家庭职业网络现状调查”等相关的选题。
4.发挥社会资源优势,筹建“青蓝助梦团”
生涯规划课程的深入开展离不开社会资源的加入。广大校友和历届学生家长就是寻求社会资源的突破口。Q校充分整合这些资源,筹建了校“青蓝助梦团”,每年邀请二十多位就读于不同高校和专业的大学生在寒假来母校为学弟学妹们介绍经验;利用区域便利条件,邀请东北大学、燕山大学等知名教授为学生开展地理等学科专业发展与个人生涯历程分享讲座;燕山大学部分专业大四学生、在读研究生来校与学生交流专业与职业发展;河北省人力资源协会理事、某大型国企人力资源部部长为学生开展“树立人生规划意识”的专题讲座;河北省创业导师、北京市十佳创业先锋来校进行职业理想与创业讲座等各种形式的交流。
5.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力量,施行“学长制”
朋辈间的陪伴与支持,会给群体中的每个个体以巨大的成长动力。基于团体动力学的原理,Q校设计推出了“学长制”。每年新生入学后,都由高二年级相对应的班级以宿舍为单位,一一结对,担任新高一学生的“学长导师”,为新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大多数高二学生表示在帮助学弟学妹的过程中,自己也成长了。
(五)生涯课程的评价从单一评价到多维评价
生涯课程的开展是否能真正帮助到学生,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发展,这是课程评价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评价生涯课程质量的重要依据。首先,学校生涯课程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教育行政干部、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实践机构负责人或组织代表都将是生涯教育评价的主体。学校先后邀请了燕山大学有关专家、市教科所理论室相关领导、资深班主任、学校教学督导团等专家对生涯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路径、学生表现等进行专题研讨;同时针对校外生涯访谈、职业体验及参观实践,设计了纸质的反馈书。校领导和生涯教师对部分访谈对象、实践导师进行事后信息收集,用于完善实践活动。学校在学生入学后,为每位学生建立成长记录册,涉及学生的学业发展、社会实践、综合素质等内容,学生在每一阶段的成长信息均会被记录下来(包括学生自评和各位教师的评价),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依据及各类评选的参照。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综合实践活动与心理健康课融合模式促进生涯辅导课程开发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夏英,美国高中职业生涯导向的课程设计——以俄亥俄州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19,41(1):45-52.
[2]张滢,新高考背景下职业生涯教育的国际比较与启示[J].教学与管理,2020(6):121-124.
[3]潘黎,赵颖.平衡、合作、问责和创新:21世纪以来美国生涯技术教育变革趋势——基于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5):79-83.
[4]王世伟.美国高中阶段生涯教育课程评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3,35(9):40-44.
[5]索桂芳,高艳春.美国中学生涯教育课程的特点与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8(1):82-84.
[6]丁露.高中阶段生涯辅导活动过程开发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3.
[7]马林,谢莉,徐群.高中生涯规划指导的系统性与有效性探究——基于对安徽若干所高中的调研[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7(5):148-157.
[8]王乃弋,王晓,严梓洛,等.生涯发展的系统理论框架及其应用评析[J].比较教育研究,2020,42(3):89-96,104.
[9]阮娟.后现代生涯理论视野下的高校生涯教育改革[J].江淮论坛,2017(6):127-131.
[10]林婷婷.新高考背景下“三位一体”生涯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6):33-35,38.
[11]庞茗萱,高维.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生涯教育现状调查——以天津市F中学和M中学为例[J].教育导刊,2020(7):30-38.
[12]索桂芳.核心素养背景下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8(5):122-127.
[13]潘黎.国际生涯教育研究的主题、趋势与特征[J].教育研究,2018(11):144-151.
[14]李群,岳晓东.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以《大学生就业指导》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1,31(8):13-17.
[15]刘立立,缴润凯.高中生生涯学习经验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16(2):238-246.
(作者单位:1.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石家庄,050024;2.河北秦皇岛市第一中學,秦皇岛,066000)
编辑/于 洪 终校/刘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