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素质教育视阈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
摘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有着内在的素质教育功能;在教学中应坚持主体性、全面性、针对性、生动性等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大学生素质的提升有赖于教学全程化、教师优质化、方法多样化、手段现代化。
关键词:素质教育功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7-0047-02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与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改革应有机地融入到素质教育中,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内在的特有的素质教育功能;在教学中应坚持主体性、全面性、针对性、生动性等原则;在教学全程化、教师队伍优质化、方法多样化和手段现代化等方面进行相应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保证高校人才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素质教育功能
为适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要充分发挥内在的素质教育功能。
认识功能。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进一步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革命、改造、建设、改革的发展规律。教学要让学生认清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发展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指引中国走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康庄大道,从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的信心。
教化功能。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地蕴含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优良的民族精神、优秀的道德品质、崇高的民族气节;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积淀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奥运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对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育才功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地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才干,领导能力。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革命、改造、建设和改革进程中所展现出的坚定理想信念、英明决策能力、高超领导艺术、丰富斗争经验等,对学生大都有很大的启迪作用,特别是对成为将才、帅才大有益处。
楷模功能。大学时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及其理论体系教学与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中杰出领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展现着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波澜壮阔的政治生涯、艰辛曲折的理论探索、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高风亮节的领袖风范、博大精深的文化素养、感天动地的心路历程,一定会激发学生以他们为楷模,作为开拓人生征途的光辉灯塔。[1]
二、素质教育视阈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应坚持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相互合作共同进行的教学相长的活动,教师的主体性表现为对教育对象实施教育时对内容、方法、环节的选择与安排,学生的主体性表现为根据自身的需要在能动地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时的心理认同、内心感受、接受愿望和接受程度等。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居于主导地位,老师要在理论的力量征服学生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学生的独立意识、理解力和自信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广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互动,互相交流”,给学生创造愉悦宽松的环境、民主和谐的氛围,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独立思考和大胆想象,激发创新意识,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
(二)全面性原则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就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是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实践和创新能力等的全面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必须遵循人的素质结构规律,使其与人的素质结构相适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要成为信仰坚定、知识丰富、业务精湛、勇于创新的人才,要坚持学习专业知识与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坚持理论学习与参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关键是把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和自然科学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当然,“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2],青年大学生只有不断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学会用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观察人生和社会,并积极投入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三) 针对性原则
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到大众化,素质教育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要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地促进学生共同进步的同时,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实关心优秀生的上进需求,关注后进生的成长与变化,关怀特困生的生活,对部分有思想问题的贫困大学生除了要建立助学贷款、奖学金制度,动员社会力量帮助解决他们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外,还应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从而避免他们因为经济原因而产生自卑和悲观心理,使学生们在不同的需求满足中得到教育。
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他们感兴趣或者更多关注的是社会现实中出现的一些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要适合新的形势和新的实践不断总结新经验,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国际形势变化的实际,对国内和国际社会的现实问题做出科学的符合实际的解释和说明,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四)生动性原则
科学的内容运用生动的形式来表达,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语言是承载教学内容,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载体。不同的语言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有着不同的教学效果。生动形象的语言能增强感染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辨别力。教师应该善于运用通俗易懂、机智诙谐、扣人心弦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反没有情感的语言是苍白的,是缺乏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素质教育,要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接受教育,老师就应该把创造生动活泼、温馨和谐、心情愉悦的氛围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通过自己真实的感情,情绪饱满、活力四射,或抑扬顿挫、音韵和谐;或慷慨激昂、机智幽默,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三、素质教育视阈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路径
(一)教学要全程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渗透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各环节,大学期间马克思主义教育“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首先要进行整体规划、递次推进、不断提高。对一年级大学生教育侧重于学会做人,主要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育,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把大学生引导到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上来。大学生二年级的教育关注于如何学理论,主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侧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熏陶和内化,引导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上,将理想和信念升华为立志成才、回馈社会的意志品质;三四年级大学生的教育侧重于做事,通过各种实践活动的锻炼,将学生的优秀道德品质、爱国情操升华为服务于社会的使命感、责任感,将理论知识外化为行动,毕业马上就能够投入到社会建设事业中。同时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融入到他们的学习、生活各环节,使大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二) 教师要优质化
邓小平曾强调:“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4]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教师把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精心组织教学、正确引导学生;在于教师光荣的政治使命感、深厚的理论功底、高超的教学水平,因此必须抓好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育接班人的神圣职业,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更要努力提高政治理论素养、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指引大学生健康成长。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应具备三方面基本素质。首先,马克思主义是经得起批评、经得起推敲的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要信仰这个真理;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要有宽广的知识面,要有“高、精、专”的专业能力;再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应该是学者和战士两种品格的完美结合,既要有与错误思想、错误观点、错误行为战斗的能力,又要有与错误思想、错误观点、错误行为坚持斗争到底的勇气。[5]
(三) 方法要多样化
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一门非常复杂的艺术,教学方法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桥梁,是教师与学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纽带。毛泽东曾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6]实践经验表明,每种教学方法自有优势和长处,也有短处和不足,试图在教学中找到一种包揽一切的最佳方法是不现实的,让学生耳目一新的课,往往需要教法多样。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既要传授基本理论知识,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特殊性决定了讲授法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这样使学生很快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在此基础上,确立坚定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教师可根据大学生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法、讨论法、课堂展示法、专题合作法、加强自学等。此外,可动员和依靠全社会的力量,邀请各级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重大理论实践问题,开展形势报告和专题讲座,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利用节假日参加志愿者活动,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做到真正入耳入心入脑,成为终生受益的课程。
(四) 手段要现代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网络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各方面,成为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充分利用各种改进教学的新技术、新载体,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网络教育资源,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网上网下教学互动、课内课外资源共享,生动地展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不但提高学习效率,而且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参考文献:
[1]孙焱杰.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文化素质教育 功能[J].教育观察,2015,(10).
[2]江泽民.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李文清.加强和改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 [J].红旗文稿,2015,(14).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秦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