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言令色”的新文化内涵
李秋月
摘要:孔子在《论语》中对“巧言令色”的判定是“鲜矣仁”的,孔夫子对其意的理解是指那些着重于通过虚情假意观察脸色,而说出花言巧语、口是心非的话语的人缺少仁德。我们不否定孔圣人的观点,但在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面对新文化及新的人际关系,我们或许可以重新审视“巧言令色”的意义。从不同角度出发,善巧方便、察言观色也许更能和谐友好的处理人与人、甚至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使之更为融洽。
关键词:巧言令色;孔子;论语;新文化;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7-0053-02
两千年以来,对“巧言令色”的批判与否定似乎是不容置喙的,原因在于孔子在提出时就为此做了盖棺定论的判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对同一个字的理解可以用很多种。因此,在不同时期,同一个词语,换一个角度就是另一种不同意思。尤其在中共十六大以来,提出了新的文化内涵及战略任务,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要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看待以往的问题,当代已有一些学者重解“巧言令色”的含义,而本文将着重分析“巧言令色”在和谐社会中的新文化内涵
一、孔子对“巧言令色”的论述
“巧言令色”出自《论语》的学而篇,就其合理性来说,是孔子对其弟子提出的一种提醒、一种告诫。原文为“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意在表达花言巧语,虚假颜色,这样的人是少有仁爱的。孔子其实是通过此语来告诫君子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仅仅因经验于花言巧语的辞色可以给自己带来利益,就丧失尊严说出言不由衷的话。同时,也是对众人功利性目的的一种警惕,提醒我们要活的真实,不能被利益驱使而违逆良心。
孔子在八侑篇中还提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其意在人如果缺失了仁爱,还谈什么礼乐。故“巧言令色,鲜矣仁”是对不仁的一种提防。仁的思想贯穿于《论语》全文,从里仁篇的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可以看出孔子对仁爱之人的推崇和称赞,即便是居处,也要选择具备仁爱的邻居乡亲旁,故可看出孔子对“巧言令色”的一种担忧,顾虑由于巧言令色而导致不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意说聪明的人会敏锐地追求仁,继而会躲避可能会导致不仁的事情或者言行,而“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知巧言令色之非仁,则知仁也”乃是程子的观点。《正义》包曰,“巧言,好其言语;令色,善其颜色;皆欲令人说之”。李泽厚也在其《论语今读》一书中说到,“巧言令色,鲜矣仁”此乃从外在语言和容色上来谈“仁”的问题,强调“仁”并非是一种外在的华丽展示,应该是服从于内在心灵的一种塑造,尤其语言上要毫无雕琢之意,过分的装饰不但没有任何好处,还是一种不具备真实情愫的大罪恶,是不能被允许的。[2]李泽厚也在《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提到,近代康有为、谭嗣同等人曾把“仁”拟之于“电”“以太”,对等成宇宙中的最后存在以贯通万物,从而为他们的“平等、自由、博爱”做基石,以此称为近代哲学的根本。李泽厚却认为如果从“仁”出发而追求宇宙的根本,那将是以情感-心理为主体的,而非“以太”或是超越,更非华丽的外在。
“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用到“鲜”字,而非不仁。孔子阐述的是要避免一种可能会导致不仁的发展趋势,而非必然性的结果。所以“巧言令色”并非是不仁的必要条件,并不代表不“巧言令色”的人就一定具有了仁爱的品格。
二、“巧言令色”与仁爱的关系
“巧言令色,鲜矣仁”是一种对君子的告诫,警惕君子由于巧言令色而导致了不仁爱,丧失本真自我的一个结果,但“鲜”是少,并非完全否定,在一些特定情况下或许正相反之,恰当的“巧言令色”才会更具备仁爱之心。
“鲜矣仁”不等于“不仁”,只有明确了这种逻辑关系,才不会偏执于一种极端的否定,而客观判断事物的正反两方面影响,换句话说,就是用辩证的角度去处理一切事物的存在价值,“鲜矣仁”不仅不带表不仁,某些特定情况下,还是仁的表现,有利于更好的践行仁爱的方式。
“令色”不单单是使自己的言行虚情假意,还可以使人的面色柔和而坦然,尤其是面对一些生理上毕竟反感的情况时,为了不给他人造成难堪和自卑,我们使自己的面色柔和一些,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饭店吃饭时遇到一些衣衫不整的,也不能露出鄙夷之色,要泰然处之;同样,面对父母老人时,无论什么情况也不能出现色难的样子,这时候就要“令色”,尽量使面色柔和,欣然处之,而不是顺应生理的反感或是厌恶。
由此可见,“巧言令色”并非只一种解释,换个角度,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就会有不一样的态度。
三、巧言令色的新文化内涵及当代价值
(一)“巧言令色”新文化内涵
“巧言令色,鲜矣仁”是一个很少有争议的话题,古往今来,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其虚假性、功利性、甚至是罪恶性。这与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统是分不开的。孔子提出“巧言令色,鲜矣仁”的同时,在子路篇中还讲到了“言必信,行必果”。可见孔子不但注重仁者语言的真实性,更注重其作为仁者对信用的遵守程度。诸子对“巧言令色”的理解着重于“巧”、“令”二字上:“巧”理解为好,即为花言巧语;而“令”则体现在虚情假意之上,所以这么一解,其意固然是要受到批判的。但中国文化博大精神,同一汉字的意思也绝非一种,本文便尝试从目的论的角度来解读“巧言令色”的含义。
“巧言令色”动宾的结构注定了无论从哪种角度解读都离不开“巧”“令”两个动词。“巧”,技巧,善巧方便也;技巧一词绝不能武断的理解为投机取巧之意,而是善于取巧,巧说巧词。“令”,观察,而使之好。“令色”观察其颜色,而使其颜色变好。“巧言令色”即使用巧妙的语言而使对方颜色好看。
(二)“巧言令色”在和谐社会的体现
在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追溯我们说话的目的时,也许会让你反思,我们要通过语言来达到什么目的?但凡说话都是有目的的,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无非是想使自己的观点得到认可,而“巧言令色”就是帮我们达到这一目的的最佳选择,亦或是一条捷径。
试想有人向你阐述一种观点时,直白的抨击你固有的观念,你再理性也会有些许排斥的,从而影响对其人话语的准确理解,更不用说是采纳了。所以,说话时巧妙的使用词语,注意观察对方的态度、脸色,会使你的话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达到让听者愿意听,愿意信的程度。
古往今来,多少忠臣为了国家利益、民族兴亡以死进谏,换来的反倒是帝王的震怒与酷刑。关龙逢是例子、比干是例子、伍子胥亦是例子。每每看到这些忠臣因直言进谏而被杀、被贬时,不禁黯然神伤。虽敬佩他们的勇气,又可叹他们的执念。为什么不选择一种善巧的方便呢?敬佩民族气节的同时又叹息英雄的离世。进谏并不是为了单单的表达忠心,而是要改变现状,改变君主之意,为何不能“巧言令色”的去陈述、去剖析呢?或许有人会说在历史性时刻,就是要用鲜血来警醒世人的,但当流血不能解决问题时,我们是否可以换一种角度去处理呢?
(三)“巧言令色”在当代的价值
在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所提倡的是人与人的和谐。在和谐社会“巧言令色”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小到家庭而言,夫妻间亦或老人孩子间,都要善于“巧言令色”,家庭成员间,彼此都是希望对方好,当一些琐事导致意见分歧时,无论面对父母、孩子亦或爱人,最佳的解决方案绝不是言辞激烈的陈述谁对谁错,而是要柔和的察言观色,用巧妙婉转的语言去劝导对方,以达到相互认可后再提出可行性意见来实现家庭的和谐相处。这样的家庭才会幸福美满。家是最小的社会群体,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最基本因素,实现家庭和谐也就间接的为社会和谐打下了良好的基石。
近些年来,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开始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只是一个新型行业,为什么会如此呢?根源在于人心太过浮躁,人们没有耐心去听他人诉说,仅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得不到认可时又表现的过于苦恼。症结就在于大家不能“巧言令色”的与人沟通,甚至觉得直言不讳是一种高贵的品格。孔子在《论语》泰伯篇中也提到过“直而无礼则绞”,意在讲不懂得礼节,说话太过直率会很伤人。
沟通是人与人间相互分享自己观点的一个重要过程,多使用温婉柔和的语言,可以妥善的处理好人际关系。朋友的价值主要在于理解你,得到你的认可后才能去指正你,帮你修正不足。试想一个开篇就言辞激烈的指责你的人,你会把他当作朋友吗?当然不会,你会敬而远之。所以人际交往中要察言观色、“巧言令色”,这不是要你溜须拍马、虚情假意,而是让你多关注他人的情绪及心理,从而更融洽更和谐的与人相处。
在当今,提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中,我们要学会彼此尊重;不要直白的出言不逊,还美其名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如果你的表里如一是对他人造成伤害的,那么请委婉表达;如果你的言行一致是缺少仁慈的,请三思而后言。“巧言令色”不是圆滑,是对彼此的尊重;“巧言令色”不是世故,是对大众的仁慈。在当今生活压力比较大的时代,说话时请给彼此留有一个空间和余地,彼此尊重、彼此理解才能共同进步,整个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整个国家、整个社会发展的大方向,我们每一个个体必须从自身出发,从家庭出发,从生活、学习、工作中出发去改善自己,恰当的做到“巧言令色”,从而掌握与他人沟通的技巧,实现自我和谐,与他人和谐,与整个国家、社会和谐的目标。只有能融洽的与他人相处,学会巧妙的使用语言,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最好的与他人协作,最大的实现自身价值。语言的产生是为了更好的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是使一切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有效途径,所以“巧言令色”是对语言的一种高效的利用,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一剂良药,因为社会和谐的基础就是人与人的和谐。
参考文献:
[1]朱熹.论语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2006.
[2]李泽厚.论语今读[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 社,2007.
[3]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 院出版社,2003.
[4]倪蕴盈.“巧言令色”的巧用之道[J].军营文化天地, 2007,(12).
[5]杨旸.巧言令色,鲜矣仁—简论孔门言语观[J].北方 论丛,2015,(5).
[责任编辑:秦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