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徐敏
进入初中后,阅读量增加,而很多学生依然采用上小学时的方法,把重点放在生字词上,对课文的内容、内涵把握不到位,由此,在解读文本材料时,往往显得肤浅,难以提高阅读成绩。七年级是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阶段,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在方法上给予学生指导,授之以渔,这样才能提高阅读课教学效率,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更多收获。
一、整体把握,找准主线
在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首先指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而不是把作品分解,如果作品被分解得支离破碎,缺少条理性和紧密性,难以使学生理解作品的内容,准确把握作品的内涵。如读一篇小说,我们应该清楚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如果是散文,我们读后便应该想想作者借助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或者蕴含了怎样的哲理,给予我们什么启示,等等。如所读的作品为说明文,要让学生知道说明对象是什么,抓住特点阅读。同样,阅读一篇议論文后,我们应该清楚它所阐述的观点,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等。
从整体把握文章,能较快地抓住问题的关键,掌握文章的内容和宗旨。为此,在阅读现代文时,首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作品的内容。如《济南的冬天》根据课题即可知该文写的是济南的冬天,由此而追问“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由此引出“温晴”,让学生整体把握。其次,引导学生用“抒发了什么感情、表达了什么观点”对作品的主题进行初步概括。如《散步》抒发的就是三代人之间的浓浓亲情。由此,让学生整体把握内容和作品的主题,再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学生才能更好理解作品,生成体验。
二、关注感悟,丰富体验
初中阶段语文教材所选的文学作品,和学生的生活关系较为紧密,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鲁迅小时读书的生活写照。文学作品是生活的映射,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是以间接的方式让学生走进生活,理解生活。而且有很多文章的语言是极其生动形象的,甚至有的是文学精华。故而在引导学生阅读作品时,要让学生多读、多悟、多交流并结合文本体验。
感悟与体验可以让阅读生动起来。首先,在阅读课中要让学生多读,以读代讲,由读而悟,尤其要注重以问题方式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阅读。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百草园之乐”的阅读,以问题“在百草园里,‘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做了什么?”作为引导,由此而引出百草园的“景物”“故事”“冬天”;在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语言,以问题作为引导,让学生通过读来思考,从而把握课文的内容。在语文阅读课中,要多引导学生读课文,在读中感知、体悟,要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多读,多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才利于学生理解作品。
其次,要让学生多悟。在阅读课中,不能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悟,而要让学生在读中多思考、多体悟。如《植树的牧羊人》中对牧羊人形象的分析,以“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来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概括(如从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认真缝补过,可见他是一个生活乐观、积极、整洁的人),然后教师再稍加点拨即可。如《藤野先生》中对藤野先生形象的探究,引导学生读6—23自然段并思考“作者选取了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哪几件事?你认为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由此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交流。如“添改讲义”事件,围绕事件过程中藤野先生的具体语言、动作来体会其“诲人不倦、一丝不苟”的形象特点。注重学生的感悟与体验,可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这正是我们教学的宗旨所在。注重学生阅读的感悟与体验,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
三、渗透技巧,读写结合
进入初中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在阅读方法上多给予学生指导,这样才能让学生找到捷径,在读中获得更多收获。如阅读小说可以从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入手。如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首先从人物描写方法着手。如情节则要抓住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从环境入手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把握人物的内心活动、情节的发展等。关于人物形象的提问方式往往有:请简要分析主人公的形象,学生便可以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即先用一句话整体概况人物形象特点,然后结合相应的特点进行细致分析作答。
掌握方法后就应引导学生用,做到读写结合。在教学中,一是要引导学生多读作品,在读中体悟,深入感受作品的文学魅力,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写体验、读后感,总结阅读方法;二是教师切勿把阅读技巧强加给学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强加给学生的,学生不但不容易掌握,反而会让学生乏味,甚至会厌恶现代文阅读;三是在写作中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文从字顺地表达出来,通过写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读写结合中更好地阅读现代文作品。
当然,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还要注重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坚持读、坚持写,日积月累,长此以往持,相信学生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学校(22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