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国内学界关于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研究综述

    李玉云

    摘要:胡锦涛的公平正义思想开拓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的新境界。近十年来,我国学术界对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的研究主要涉及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的理论渊源、主要内容、基本特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等的相关研究。在今后的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研究中,研究工作要加强研究的深度,注重研究视角和方法的创新。

    关键词:胡锦涛;公平正义;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8-0023-02

    在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把“公平正义”一词写入党的文献和胡锦涛同志在多次讲话中论及“公平正义”这一概念及其基本内涵之后,公平正义逐渐成为热门词汇和主流话语,我国学术理论界对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也开展了深入研究和积极探讨。

    一、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平正义思想对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的影响

    学者们认为,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公平正义思想,主要包括诸子百家的社会公平思想、封建社会的公平思想和近代资产阶级的公正思想,胡锦涛的公平正义思想是在扬弃和继承中国传统的公正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传统文化中沉淀的“均贫富”“大同”“平等”等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与阶级的局限性,但是其中闪烁的公正的思想火花至今仍富有启迪意义,为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奠定了厚重的文化底蕴。[1](P.1)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观对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的影响

    学者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共前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都强调在权利和机会面前人人平等、“适用统一的社会规则”、财富分配要公平以及国际公平等原则,这些重要观点都为胡锦涛的公平正义思想所吸收与继承。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用来解决社会公正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思维,马克思主义创造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和马克思主义确立的妥善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社会公正原则,分别起到了为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奠定科学的唯物论基础、方法论基础、认识论基础等作用。[2](P.10)

    (三)西方哲学家、政治家的公平正义思想对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的影响

    学者们认为,西方的公平正义思想尤其是其中的权利公平、规则公平等思想对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的形成起到价值启示的作用。王晓曦认为,美国著名政治家罗尔斯的正义论富含和谐意蕴,如罗尔斯提倡建立正义的制度、正义的分配并强调合作是实现社会正义的前提等等,胡锦涛的公平正义思想吸收了罗尔斯公平正义观和谐理论。[3](P.33-34)

    二、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公平正义的科学内涵

    作为首个主张把“公平正义”这一概念放进党的文献的中共领导人,胡锦涛对公平正义的内涵进行了清晰界定。学者们认为,胡锦涛从三个层面对公平正义的涵义进行界定:一、公平正义的基本含义是“妥善处理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特指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公正问题;三、把“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作为概念的一部分,目的在于强调建设社会公平正义的措施的落实实效。学者们还认为,胡锦涛强调的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等“四个公平”是公平正义内涵的具体表现,“四个公平”构建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社会公正原则体系。[4](P.9)

    (二)公平正义的价值定位

    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和目标。有学者从构成和谐社会的六大要素的内在关系出发,认为公平正义如同“灵魂”统摄着和谐社会的其他五个要素,贯穿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公平正义不仅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当前中国存在的社会不公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和谐,我们有必要把公平正义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学者认为此价值定位有两重涵义:一方面,胡锦涛强调社会公平正义并不等同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即公平正义是用来反映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促进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即社会和谐的,因此它具有实现某种社会目标的“手段式”功能。另一方面,胡锦涛也强调公平正义已经属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范畴,社会公平正义虽然还不属于社会主义的本质,但它与社会主义的本质紧密相连,已经超越了“ 手段式”功能。[5](P.161)

    公平正义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旨归。学者们认为科学发展观的四个基本要义无不体现、贯穿着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在科学发展观中,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即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来增加社会财富,这有利于为社会公正的实现奠定物质基础;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即要求维护每个社会成员的平等权利和合理利益,这为社会公正的实现指明了方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统筹兼顾也是实现和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方法。

    (三)公平正义的实现途径

    以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学者们纷纷从唯物史观的角度阐释此路径的必然性。梁胜文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已经证明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公正实现的物质基础,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公民权益和社会公正是无法实现的。[6](P.16)黄有璋对如何夯实社会公正实现的物质基础进行了总结:当前我国就必须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合力同心搞建设、谋发展。[7](P.34)

    以民生建设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学者们认为,胡锦涛为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而提出的六项基本要求,揭示了“改善民生”与“促进社会公正”的密切关系,即完成了民生建设的六项基本要求,实际上也就是六大公平的实现。因此,要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就要坚持教育公平、夯实社会公平的基础;就要扩大就业,实现公民的就业公平;就要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就要建立全面覆盖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公民的保障公平;就要建立完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公民的医疗公平;就要完善社会管理,保证公民的参与公平。[8](P.5-9)

    以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李纪才、王丽霞从宏观层面出发,认为可用完善的经济制度、健全的政治制度来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9](P.83-84)翟晓燕从具体层面出发,认为可通过加强和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公共财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来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实质性的推动。[10](P.37-38)

    三、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的基本特征

    学术界对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的基本特征的研究还有待加强,学者们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进行了分析。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民生性、群众性以及辩证性,也有学者把其概括为价值取向的人民性、内容体系的探索性、实现过程的历史性和理论风格的实践性等四个方面。还有学者采用与前三代中央领导人的公平正义观进行比较的方法来探寻胡锦涛公平正义观的特点:中国共产党前三代领导人的公平正义观侧重“手段”的功能定位,而胡锦涛的公平正义观侧重“目的”的功能定位。[5](P.158-161)

    四、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的理论价值

    学者们认为,胡锦涛的公平正义思想,一方面与社会主义本质和价值追求相一致,另一方面与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相适应,从理论上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以崭新的时代语境。黄有璋认为,胡锦涛从彰显公平正义的时代价值、科学把握公平正义的理论内涵、强调公平正义的实践性等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7](P.32)

    (二)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的实践意义

    肖祥敏等坚持“新视角”论,认为胡锦涛社会公平正义思想具有明显的现实针对性,针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问题,并着眼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解决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提供了全新的视角。[11](P.98)王晓青坚持“方法指导”论,认为胡锦涛社会公正观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提供了方法指导。[1](P.4)党祥磊和李峰坚持“道德依托”论,认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在于人们内心的公正理念和公正道德素养,将胡锦涛社会公正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中去,有利于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道德依托。[2]刘武根坚持“动力”论,认为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新的强大动力。[12](P.47)

    五、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研究的若干思考

    从总体来看,近十年来我国学术界对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的研究表现出进步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研究成果主要还停留在论文层面,对于胡锦涛本人丰富的公平正义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重大影响而言,这些研究仍然显得不够充足。并且在未来的讨论研究中有三个问题是值得注意的:其一,应拓展研究的深度。很多文章集中在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内容的说明,但大多数只是粗率地得出结论或是泛泛的表述,缺乏有力的深层次的论证。其二,应加强创新性研究。目前的研究重复现象严重,表现在:许多文章观点雷同;引用资料重复使用;对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的理论来源和主要内容等的重复研究较多。其三,应侧重比较研究。目前还没有一篇比较胡锦涛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公平正义思想的专题论文,对第五代领导人继承和发展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的研究也尚待学界填补空白。

    参考文献:

    [1]王晓青.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的公平正义观探析[J].学术论坛,2010,(11).

    [2]党祥磊,李峰.胡锦涛社会公正思想刍议[J].江淮工学院学报,2010,(10).

    [3]王晓曦.浅析罗尔斯正义观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对胡锦涛公平正义观的探讨[J].学理论, 2011,(20).

    [4]王晓青.略论胡锦涛的公平正义观[J].中国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0,(3).

    [5]范广军.中国共产党社会公正功能的定位[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2).

    [6]梁胜文.试论胡锦涛同志的公平正义思想[J].理论界,2010,(3).

    [7]黄有璋.我党十六大以来公平正义观的丰富与发展[J].理论探索,2011,(6).

    [8]任映红.改善民生以促公平正义:胡锦涛社会思想解读[J].浙江学刊,2009,(4).

    [9]李纪才,王丽霞.论胡锦涛的社会公平正义思想[J].陕西行政学院院报,2007,(4).

    [10]翟晓燕.论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公平正义思想 [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报,2009,(04).

    [11]肖祥敏,肖明.论胡锦涛的社会公平正义观[J].中国 集体经济,2011,(3).

    [12]刘武跟.论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的最新发展[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7,(8).

    [责任编辑:秦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