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选题”,讲好心理课故事
徐倩影
〔摘要〕确定合适的主题,是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第一步,是教师在有限课堂时间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白玉萍老师所讲的“上一节有趣的、走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选题进行思考,提出巧用“选题”,讲好心理课故事的三个方法:读懂学生,让心理课走近后浪心灵;知己知彼,在学科融合中凸显“心理味”;学会聚焦,在选题中凝练教师风格特点。
〔关键词〕课程选题;教学设计;教师风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29-0049-02
今年暑假,我有幸争取到机会,参加了2020年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网络培训示范班。在国培示范班中,我自选学习的第一门课程,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副教授白玉萍老师的“上一节有趣的、走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与评价”。要知道,学员们能选择的课程非常丰富,涉及8个模块共48门课。本文主题是关于“选题”,而我选择“第一课”先听它,也恰巧因为它的选题正中我下怀。一探其中才发现,原来心理课的选题也有不少学问。
以我所在的中职学校为例,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没有固定教材的,我们进行课程选题,主要按照以下三个方向:一是根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按照不同年级、不同教学模块框架如新生适应、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理想规划等进行常规课程内容选择;二是配合上级完成特定课程研发任务,在既定的大主题下挖掘一些小主题,如市级“疫情期间返校心理课堂”“社会情绪能力培养课程”“性别平等教育”等系列课程;三是自由度相对大一点的心理社团课、专题讲座等选修课程,可以探索一些新选题方向。但无论课程方向是已定还是未定,对于一节40分钟的心理课而言,“确定合适的主题”是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第一步,是教师在有限课堂时间更好实现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结合白玉萍老师关于这部分的讲述,我将从以下三方面展开对心理健康教育课选题的思考。
一、读懂学生,让心理课走进“后浪”心灵
根据靳玉乐主编的《课程论》有关课程内容选择取向的论述,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应该是更偏向学习者本位取向的学科,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注重学习者的经验,将其置于课程内容的核心或重要地位。那么在课程内容选择时就要注意,选题应该符合社会文化发展要求,有助于促进学习者主体发展,并符合学习者自身发展水平[1]。可以理解为读懂教学对象,我将其总结为“三符合”标准:符合学生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符合学生中真实存在的具体问题,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
首先,选题要符合学生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就是说教学主题设计和活动开展必须因地制宜,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才能使学生获得最直接的心理经验。如我校在开设“新生适应心理教育”模块课时,一方面,会设计“我的新班级”“中专心启航”等全体新生适用的主题;另一方面,还会为对口帮扶的云南籍学生定制主题,针对他们面对的乡土文化差异、学习成长背景不同等情况,开展“成长助攻”校园历奇心理团康活动、“我的中专地图”(中山云南一家亲)等心理活动课。
关于社会文化环境,我在教学实践中感觉到,更需要下功夫的是,了解包容并灵活运用学生的“话语体系”,结合青年的兴趣点、关注点和热点,懂他们的流行语比如“奥利给”“真香”“上头”“加油鸭”,了解他们喜欢看的影视综艺比如“青你”“创造营”,知晓他们的“爱豆”,多刷刷年轻人聚集的网络社区B站,多看看“热搜”“新梗”“表情包”,你会发现很多“宝藏”,对“后浪”青年的了解增加了。此外,教师个人的成长发展经历与心育教学能力提升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回顾个人的教育经历,我非常感恩能有机会兼顾心理教学和团委工作,这让我有更丰富的平台和更开阔的思路去读懂青年,与学生同步,与时代同步,促使我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讲好具有现实感、时代感的故事。
再者,选题要符合学生中真实存在的具体问题,就需要心理教师敢于和善于用心理学的态度和方法探讨解决青年的成长困惑。比如中职生常见的具体问题“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考证前很焦虑”“无手机校园生活很无聊”“被室友们排挤”“怎么可以受异性喜欢”等,面对这些问题该怎么办?其实,每个话题都可以成为一节心理课的选题。在实际心育工作中,这些问题可以从日常心理辅导中归纳,也可以通过开展如“心理树洞”“解忧杂货铺”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行收集反馈。
至于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就要关注教学对象所在年龄阶段的特点,属于老生常谈,就不在这里叙述了。
二、知己知彼,在学科融合中凸显“心理味”
好的选题,还需要有更廣阔的学科意识,既要“知己”,把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专业核心特点;还要“知彼”,了解该学科所处的时代大背景,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探索。
纵向,看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以广东省中山市为例,在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规划中,小学已开设心理课,因此在中职学段,教师上课前应该初步了解同学们之前学过哪些心理课,现阶段还记得哪些印象深刻的知识或活动体验。学段越高,越容易发生“活动内容重复”而翻车,如“情绪ABC”“男生女生”主题、“大风吹”“抓手指”游戏等。并不是说这些内容不能再讲,而是要思考对于同一个心理主题或游戏活动,在不同学段可以做怎样的调整、提升和创新。
横向,看交叉学科的综合化。心理学涉及领域很广,与很多人文和自然学科都有关。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尤其与人文学科有交叉,如小学初中学段的思想品德课,中职学段的德育课、思政课、职业生涯规划课等。教师在选择教学主题时要注意避免内容重合,要做好学科内容的衔接与配合,把握学科之间的区别,突出“心理味”,让心理课有理论的支撑、广泛的参与度、积极的体验、深刻的感受、生活中的应用。此外,教师在了解学生其他课程内容的同时,还可以巧借素材为心理课所用,如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3卷作文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在人生旅程中寻找各种镜子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问题。这不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很好的选题素材吗?
在此基础上深入“知己”,选好主题,尤其在学生课堂时间有限且心理课课时紧缺的情况下,不浪费课堂时间,不重复内容,才能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可取代的教育价值。
三、学会聚焦,在选题中凝练教师风格特点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在选题时容易出现主题范围太大、太空泛的情况,如“情绪管理”,其实这可以是一门完整的课程,从认识情绪、了解情绪反应,到学会合适表达情绪、调节缓解情绪等实际应用;也容易出现双主题或多主题的情况,如“感恩父母,珍爱生命”,一节课中既讲亲子关系,又讲生命教育。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心理课的课时不足,在难得的一节心理课中,教师们希望能多给学生传授知识,让课堂内容特别丰富,但这样面面俱到的话,每个知识点就只能蜻蜓点水,不能深入感悟,导致心理课只是老师的“一言堂”,缺乏了学生的互动体验。
好的选题,建议以“一课一得”为标准,教师要学会取舍与拆分主题,让学生在上完短短40分钟的课后,还能记得这节心理课做过什么,学到了什么知识,获得哪些感悟,哪怕只有小小一点被记住,这节课就没有白费。教学主题和目标越小,越具体清晰,越有针对性,就越容易达成。此外,针对高学段的选题,也要避免内容低龄化,既要活泼生动,吸引青年,也要符合他们的思考深度。最后,试试巧取题目,让好的选题锦上添花。但要注意的是,课程题目、教学设计都要紧密结合主题,不要为了吸引眼球而做“标题党”[2],但课堂內容却名不副实,不能自圆其说。正如白玉萍老师在课堂里提到,当选题是新颖的,贴合学生的,解决学生具体问题的,就容易形成属于自己的特色心育课,从而在与时俱进的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中脱颖而出。
白玉萍老师的“上一节有趣的、走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确实课如其名,开篇便能以小见大,从“选题”这一小点,启发我看到自己以往在心理健康教学中所忽略的细节,反思如何读懂学生,让心理课走近后浪心灵;知己知彼,在学科融合中凸显“心理味”;学会聚焦,在选题中凝练教师风格特点;巧用“选题”,讲好心理课故事。
参考文献
[1]靳玉乐.课程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2]马婷婷.心理健康课如何上出“心理味”[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10):32-33.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中山,528458)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