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之辈》方言电影的得失探微与未来愿景
马燕
近年来,方言电影不断兴起,并且越来越多样化。方言电影较为大众化的定义有两种,一是以某个特定地域中的土生土长的一群人的方言为电影的语言背景,多个主要角色根据需要而使用特定方言,如《三峡好人》的山西方言、《寻枪》的贵州方言、《江城夏日》的武汉方言、《唐山大地震》的唐山话等。二是纯地域方言电影,影片所有人物完全用原汁原味的地域方言为影片对白甚至叙事语言,非本方言观众必须借助字幕才能看懂故事。如《我叫刘跃进》《鸡犬不宁》《不是闹着玩的》《秋菊打官司》等。《无名之辈》亦属于后者。影片围绕一把丢失的老枪,讲述了一对低配版的劫匪,一个落魄的保安,一个身体残疾却性格彪悍的毒舌女,这些“无名之辈”身上发生的一系列荒诞故事。电影的拍摄地在中国的“山水桥城”——贵州都匀市,对白语言用的是西南方言,所以《无名之辈》完全称得上是一部方言电影。
一、方言电影的优势
大众所认为的方言电影,比较熟知的,有宁浩导演的《疯狂的石头》,用的是重庆方言;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用的是南京话;冯小刚导演的《1942》,用的是河南话,等等。这些电影在剧中使用了大量方言,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而饶晓志导演的《无名之辈》,用的是西南方言,据猫眼票房统计,该影片累计票房7.95亿。作为一部小成本、小投入的电影作品,能取得如此成功,自然有其独特的优势。
(一)可以更为贴近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无名之辈》的台词运用了极具特色的方言,导演见缝插针地糅合语言风格的亮点,直擊观众的笑穴。“由于方言所具有的独特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引起了很多人在观看时的共鸣和亲切感。”[1]这一特点也是很多方言电影的特性。在《无名之辈》中,任素汐的方言其实说得也并不够纯正,但她很好地掌握了西南方言语气和语调的精髓,把方言的节奏感把控得十分到位。所以,当她大声怼章宇和潘斌龙时,很多当地人会觉得,这就是我们日常怼人的用词用句和语音语调。比如:“卷毛毛?你不是要结婚,你要结婚只能和我结婚!眼镜?你不是要做大做强,你只能有一个小弟,那就是卷毛毛,反正我是不会服你。永远!”当然,这只是台词本身,读起来和一般的电影台词并无两样,但如果回归到电影本身,回归到当地文化,那种贴近生活的语言表达就会显现无疑。
(二)可以增加情感认同。作为《无名之辈》的编剧加导演,饶晓志在回忆起影片的创作灵感时坦言,是歌手尧十三给了他灵感:“有一次,圈里一个朋友问我认不认识尧十三,说他也是我们贵州人,夸他的民谣非常有特色,于是我找到他的歌,听到了这首《瞎子》。我还记得那时我是在飞机上,整个下降过程,我都在单曲循环,从音乐里我感受了家乡的味道,竟然不自觉地听哭了,于是沿着这份乡愁创作出了电影的剧本,几乎是一气呵成。”[2]饶晓志感慨自己在30岁之前并没有乡愁,直到听到尧十三的《瞎子》之后,心中才有了乡愁:“而且那种乡愁排山倒海涌来。可以说是靠着这种乡愁我才完成了这部电影,我要谢谢十三。”[3]至于电影为什么要用方言,“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西南的一座城市里,如果让他们说普通话,我自己觉得不生动。我会觉得怪怪的。我会觉得这些人物也没有灵魂。”[4]饶晓志谈到这部在贵州都匀取景拍摄的电影时说。同时,电影用方言的好处有利于该地域的观众能在观影中找到自身的情感认同,许多观众观影后都表达出了这样的感受。
(三)可以促进文化传承。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有些本土文化受到比较大的冲击,甚至有些少数民族语言走在消亡的边缘。当一种语言消失后,与之对应的整个文明也会消失。当今处于弱势的民族语言正面临着强势语言、全球化、互联网等的冲击,正处于逐渐消失的危险之中。语言如此,方言亦是如此。因此,相关机构应该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抢救濒危方言,保护弱势方言,如此才能传承地域文化,促进社会安定。方言电影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这种窘迫。方言电影作为本土化的一个部分,表达了一定区域内人们的精神诉求,体现出了独特的魅力。我国方言种类虽然很多,但大多数方言之间又有一种联系和一种相似感。所以,优质的方言电影,在保证了本地方言区票房之后,可以实现跨区域传播,从方言区走向全国,甚至走出国门,这就使得一定地域的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宣传。贵州这几年经济增长速度一直领跑全国,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文化艺术创作的速度和质量都有了很大提升,《无名之辈》就是很好的例子。
二、方言电影的不足
方言电影虽然受到一定地域的观众的欢迎,但方言电影本身却没有得到业内广泛的支持和认可,也没有专门的激励机制。这其中,有几个方面值得探讨和深思。
(一)语言把握不够精准。方言电影的语言表达往往是一个地域真实的大白话再现,所以要想真正融入当地的语音语调等特点比较困难。尤其是导演和演员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语言综合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无名之辈》的导演饶晓志自不用说,他是个土生土长的贵州人,对家乡语言的把握自然不在话下。但几位主演,除了章宇,陈建斌、任素汐、潘斌龙等都不是贵州人,所以讲贵州方言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只有通过短时间的培训和训练来解决,而短时间的培训和训练是无法深入语言的精髓的。这导致的结果就是表达不够自然。当一个人运用他熟悉的语言来说话时,表演更容易与之融为一体;如果语言不熟练,甚至是对不同的语气,尤其是方言中一些特殊的、特别的尾音把握不准,就极容易破坏人物的整体感觉。所以影片中潘斌龙的表达偶尔会夹杂混入一点北方味,陈建斌也实在很难让人认同他就是个“当地人”。而这有时会使电影角色本身的剥离。但方言电影就是这样,说得好,就容易让演员贴近人物,给人物加分;反之,也会是减分项。
(二)传播面相对比较窄。有时候,观众会觉得方言电影很有趣,而这些观众往往都是电影本身所要体现的一定地域范围内的观众。但有时候,方言电影也很令人无奈,这主要是因为语言不通而导致的。比如粤语片,懂粤语的人观影效果会比较舒服,而不懂粤语的观众看起来就会比较吃力。纵观这些年的方言电影,之所以会取得成功,很大程度是迎合自身定位受众,也就是说这一方言的受众的需求。但也因为地域的限制,不懂此方言的观众必须借助于字幕了解内容,影响了其流畅传播。《无名之辈》中,字幕有时候和对白之间是有差异的,如果不懂这部电影方言的观众,看起来就会比较吃力。同时,在很多方言电影里,实际上为了电影传播的需要,电影里的方言,尤其是主角们使用的方言是被“普通话”化了的方言,听起来会让人尴尬。这些原因,导致了方言电影达不到一个相对的高度,阻碍了其传播面。
(三)阻碍普通话的推广。推广普通话是我国的一项基本语言政策,而普通话的推广,有赖于媒介的传播。电影的传播就是推广普通话的主要宣传阵地之一,一定意义上,它担负着舆论导向的作用,如果语言文字不规范,就会对社会产生误导。前不久,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频繁登上热搜榜单。尴尬的是,令该剧引发众多关注的并非剧情,而是台词中存在的大量语病。比如,“手上的掌上明珠”,构成语义重复;“恃宠不骄”,构成语义矛盾;“继承大统”,误用继承皇位的说法……种种表达问题,不一而足。这种语法不规范的台词对年轻观众会构成误导,阻碍传统文化朝着正确的方向传播。方言电影兴起,其中夹杂着一些很不规范的方言用法,对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用语多少会有误导作用。方言电影里的方言,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日常生活的交际用语,一旦进入传媒这种公共领域,人们会自觉地将交际语言转换成普通话。这样一来,受众标准语接受的心理定势就无法使方言纯方言化,致使方言显得不伦不类。
三、方言电影的未来思考
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我们国家的电影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可以说,中国电影已经进入“百花齐放”时期,成为重要的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方言电影作为电影大家庭中的一员,面对整个电影市场的压力,发展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要想促使方言电影行业获得稳定发展,就应该认清当前电影发展形势,明确未来发展趋势,逐步探寻方言电影的特色化发展出路。
(一)质量永远是第一要素。纵观这几年中国的方言电影市场,优秀的片子还真不少,不但票房高涨,而且口碑也不乏较高的评价,也算是对中国方言电影行业这么久努力的一个认可。所以像《疯狂的石头》《金陵十三钗》《无名之辈》等,一部部优秀作品的出现,令人欣慰。“《无名之辈》虽然没有著名的IP和流量明星加持,但凭借着各位实力派演员的优秀演技,影片依旧为观众献上了一出教科书般的群像表演,各条支线剧情在导演出色的调度下融汇成一起跌宕起伏的荒诞喜剧,而片中小人物们为了生活和尊严各自努力挣扎,也让不少观众感同身受,笑泪与共。”[5]但也必须看到,不是所有的方言电影都是好片。所以,方言电影要想长稳中国电影市场,质量还是应该放在第一位的。
(二)拍摄特定方言区的电影。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地域广阔,汉语与少数民族语的方言众多。根据方言的特点,联系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方言调查的结果,可以对现代汉语的方言进行划分。当前,我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的意见还未完全一致,按照现代通俗的分法,现代汉语方言可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官话方言、吴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赣方言。同时,在复杂的方言区内,有的还可以再分列为若干个方言片(又成为次方言),甚至再分为“方言小片”,明知道一个个地点(某市、某县、某镇、某村)的方言,就叫做地方方言,如福州话、南昌话、广州话、长沙话等。方言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它是地域文化的载体,表达地區的文化特色;也是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传承宝贵的文化遗产;还是植根于民间的文化形态,具有深厚的民间文化土壤。而方言电影衍生的意义,很大一部分就是在保护语言。一部好的方言电影,必然会对传承地域文化、发展地域文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电影这样一种文化娱乐方式,地域文化得以有了更深厚的影响,同时也可以在方言区民众中间创造出一种文化的凝聚力。《无名之辈》的出现,让观众走近了一个叫都匀的城市,更深层次地了解了西南方言的精髓。
结语
方言电影作为电影的一种特殊符号,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这对电影的发展无疑是一种好的现象。虽然一段时间内方言电影并不会占据中国电影的主流市场,但却是中国电影的一个突破口。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未来电影发展的走向如何,方言电影都会占有一席之地。我们必须抱着一种客观宽容的态度,促使其在保持自身独特魅力的同时,如何与更多的观众实现有效的沟通。更要站在时代的潮流中去思考方言电影本身的优势与不足,权衡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只有这样,电影才能多元化、大众化。
参考文献:
[1]葛玮华.“方言电影”的兴起及未来发展[ J ]中国电影市场2012(3):37.
[2][3]张娴.“这部戏,让我从此有了乡愁” [ N ].贵州都市报,2018-11-14(15)
[4]周哲浩, 导演饶晓志,“我跟电影名字一样,我也是无名之辈”| 100 个有想法的人[EB/OL].(2018-11-26)[2019-03-02]http://www.qdaily.com/articles/58661.html.
[5]央广网.《无名之辈》好评如潮 北京文化关照现实铸精品[EB/OL].(2018-11-21)[2019-03-02]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772046056697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