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语文教学和艺术教育结合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站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精神的角度,初中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广泛地阅读文学作品。加强初中语文教学和艺术教育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情操,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培养乐观的生活信念。本文针对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就初中语文教学和艺术教育融合的的问题,分析朗读教学环节的艺术教育,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有机融合艺术教育,探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营造艺术教育的氛围,以及语文教学中融合艺术教育的“契机”的教学实踐活动。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艺术教育;有机结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1-
一、朗读教学环节的艺术教育
1.配乐朗诵的示范引领。朗读的环节应该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感情的触发点。语文的课堂静悄悄的,即使是教师讲得津津有味,也是兴味索然。让语文的课堂充满激情的声音,迸发强烈的感情,应该是是语文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朗读的环节,利用音乐场景,进行配乐朗诵的示范引领,那是一种语文教学的艺术境界。在音乐画面中再现朗诵的情景,师生置身于音乐的美妙旋律,共同聆听抑扬顿挫的声音,回顾韵味无穷的吟诵,是语文学习中美的享受。
2.艺术表演的画面,结合体会文章的内涵。教师用嘹亮多情的声音,恰当运用艺术教育的手段,让学生进入文章优美的境界,同时,学生用多姿多彩的朗读,结合艺术表演,才能品味作品的内涵和风采。例如,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一文,作为描写西北高原风情,赞美人们本质力量的抒情散文,那磅礴的气势,壮阔的场面,浓烈的抒情色彩,可以让学生通过欣赏多媒体的“安塞腰鼓” 的画面,带领学生进入那种音乐与舞蹈的完美艺术展现的情景。“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些节奏强烈的赞美语句,只有通过画面铿锵的乐音,激越的鼓点的力量震撼,然后结合学生的朗读,才能体会捶击西北汉子锤击腰鼓的磅礴气势。同时,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组、分角色朗读,才能体会安塞腰鼓给人力量的震撼。教师的情绪可以感染学生,让学生进入忘我的境地。学生高亢激越的朗读声震瓦屋,展现的该是多么精彩的语文课堂。舞蹈场景的动感画面感染学生情绪,激发学生的灵感,唤醒学生心中火热的激情。
3.音乐氛围的营造,再现优美的意境。初中语文教学中,文意的把握,特别是意境的体会,文章内在思想感情的品味,很多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中描写父亲送“我”上车的情景,可以剪辑轻柔、舒缓的音乐场景在课堂播放,引导学生用深情的语气朗读,训练良好的语感,体会文中朴实无华的文字,传达出父亲的关爱,可以达到催人泪下的效果。 “他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学生聆听舒缓、略带忧伤的音乐曲调,朗读着这些饱含父爱深情的句子,往往会情不自禁地留下泪水,当然能够玩味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进入文章优美的意境之中。同时,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乐于创造的契机可以在艺术氛围的熏陶感染之中被激发出来。
二、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有机融合艺术教育
1.运用美术的生活视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丰富的大千世界,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要让学生多观察、多接触、多体验。想象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丰富的感性认识是学生想象力发展的源泉。拓展学生生活的视野,为丰富学生想象力提供广阔的空间。学生到野外写生,描摹山川景物、花草虫鱼、展现生活中人物的音容笑貌、喜怒哀乐,不是直观的再现自己心目中的形象,融进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因此,美术教育的审美体验与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想象能力是相通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与艺术教育相结合,必须拓展学生的视野,必须要让学生走出书山题海,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
2.运用艺术活动的观察体验。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文学作品的艺术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北宋诗人、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描写的美好意境,是因为诗人面对中秋夜晚皎洁的月光,思念兄弟,具有独到的生活体验,才会产生“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出不胜寒”的奇妙想象。如果排练简短的音乐舞蹈,在轻柔、舒缓的的乐曲中,让具有表演特长的女生翩翩起舞,学生就能够驰骋想象,才能体会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描绘的美妙意境。那么,诗人笔下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脍炙人口,学生就会有深切的感悟,诗人苏轼抒写人间美好的情怀和祝愿,也会触动学生的情思。
3.鼓励学生“异想天开”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想象力,那是他们强烈求知欲望的体现,哪里闪耀智慧的“火花”!例如,诗人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是优秀的浪漫主义诗歌,作者由“街灯”的明亮而想到天上神奇的“街市”,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望,对自由幸福生活得追求。学生排练舞蹈,布置场景,把“天上街市”的相象设置在舞动场景之中,让学生表演舞蹈,同时朗诵诗歌,这种“异想天开”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扩大学生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思维。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今天,想象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往往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让学生插上腾飞的翅膀。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营造艺术教育的氛围
1.音乐场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生动形象、活泼有趣的教学语言,诱发学生再造想象的兴趣,而艺术教育的手段,可以为学生的想象插上腾飞的翅膀。例如,语文课教学中教师有感染力的讲述,教学过程中的多媒体播放的音乐场景,可以进行语文教学的悬念设置,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使纸上的文字跃然于头脑中,形成鲜活的形象,从而发展学生想象力。语文教学应该充满激情。音乐旋律调动学生的情绪体验,引导学生进入文章优美的境界。教师的情绪可以感染学生,多媒体的音乐场景的视觉冲击力可以震撼学生呢心灵,让学生进入忘我的境地。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借助鸟儿简单朴素的语言,面对被日本帝国主义践踏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不用激情澎湃的声音,能体味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痛恨吗?现代诗歌的朗诵,展现的是一种雄壮的气势,学生高亢激越的朗读声震瓦屋,展现的该是多么精彩的语文课堂氛围。
2.联系学生的生活视野,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在创设的艺术氛围中,挖掘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源泉”,教学活动的实施才会有效。例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教学,引导学生联系的生活实际,体会文章通过平凡的小事诠释母爱的的内涵,特别是文章里面的细节描写,表达作者对母亲的追忆和怀念,品味文章充满人性的哲理。课文中母亲多次想带“我”去看菊花,唤起我对生活的信念。在音乐场景的画面中,剪辑不同色彩菊花热烈开放的画面,不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情景烘托吗?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在远方打工的父母,他们的辛酸与无奈,他们心中的希望与追求,他们与命运不屈不挠的精神,体现在哪里?建筑工地的挥汗如雨,漆黑煤井的满面灰尘.......
四、语文教学中融合艺术教育的“契机”
1.构建语文教学情境 的“契机”。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艺术教育引领语文教学走向生活,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进教师和学生多边互动,把课堂融入生活,使课堂教学变得生机勃勃,那正是“情境”所在。因此,教学环节中,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面向学生的知识、能力实际,寻找提高教学效益的“契机”,应该是语文教师追求的境界。
2.构建情感化的教学 “契机”。教师要重视教学环节设计的形象性,创设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形象”主体。例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学生不容易理解作者文革时期所经历的磨难,教师就可以变换一个为角度,讲一个有悲伤色彩的故事,学生就能体会暴风雨后见到彩虹的佳境。教师在课堂展示“凋零的紫藤萝”、“茂盛的紫赯罗”的彩色画面,运用美术的色彩魅力,激发学生情感化的体验。教师与学生的思想感情相通,是教学有效的“'契机 ”。教师对课文分析的精辟透彻,不如教师动情的讲述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
3.重视问题设置的 “契机”。问题设计重在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深刻理解掌握教材的潜在因素,挖完教材的深层次内容,运用艺术教育的情感体验,寻找与学生感情的共鸣点,大力激发起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例如,鲁迅的《故乡》一文的教学,如何分析闰土、杨二嫂的形象,教师必须联系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环境,分析旧中国农村贫穷、破败的景象,引入“故乡”萧条、破败的画面,创造性地设计问题:这篇小说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形象的差异在哪里?通过哪些细节描写体现出来?故乡萧条、破败、冷落的社会根源是什么?杨二嫂的自私自利、闰土的愚昧麻木,我们究竟持批判的态度还是持同情的态度,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体现在哪里?
因为鲁迅的小说具有严肃冷峻的风格,那么课堂不宜使用音乐场景,可以展示静态的画面:海边碧绿的西瓜地、少年闰土“刺猹”的形象、中年闰土苍老的面容、杨二嫂年轻漂亮的形象、细脚伶仃的“圆规”形象。诵读篇末关于“路”的议论性文字,思考:“我”思考的“路”是什么样的道路?那么,学生就会理解作者对旧中国农民命运的深切关注,进而产生的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这是作者的一种社会责任意识,与当今社会的强国梦想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情怀,也是一种坚韧的人格魅力。
总之,加强初中语文教学和艺术教育相结合,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启迪学生打开智慧的大门。艺术活动带给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可以点燃学生心中自信的火焰。语文教材本身是例子,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艺术教育因素,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要设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思路,在艺术教育的情景中彰显语文教学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靳敏.艺术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2]梅玉荣.在学生心田植下文学根苗[N].黄冈日报.2010年
作者简介
姓名:陆进
工作单位:七星关区思源实验学校
职务:教師
通讯地址: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思源实验学校
邮编:551700
电话:15085754256
电子邮箱:105166094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