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与农民科技能力协调提升的教育对策研究
李娜
【摘 要】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及管理方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农业生产主体——农民是实施现代农业技术的桥梁,由此农民科技能力水平高低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基于对A市农民科技能力的调查,发现基层农村中拥有一定农业科技能力的农民比例仍旧较低,农民科技能力的缺失仍旧是阻滞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要突破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困境,在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还应加快政府主导下的农民科技能力教育,不断加快农民科技能力认证工作,拓展农民科技能力培养途径。
【关键词】农民;科技能力;农业现代化;协调提升;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7)02-0070-04
作为现代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民群体,实现农业现代化首要前提即是农民具有进行现代农业生产的科技能力,包括种植、养殖及农机农技等职业技能。
一、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民科技能力现状
科技能力是个体从事技能型工作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分工深化,尤其是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民若想加入社会分工中来,也必须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拥有科技能力不仅能够使得农民获得一份稳定的职业,且能提高农民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科学技术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现代农业发展中,开发农村蕴藏的巨大人力資源潜力,核心问题是提高农民科技能力。教育既是提高农民科技能力当前的首要手段,也是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措施。
从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水平来看,农民的科技能力还很低。调查表明:我国农民一年内接受过1次科技教育比例不足30%,接受过3次以上科技能力的农民不足3%,由此可见,我国农民科技能力教育的覆盖率很低,农民科技能力的掌握程度仍旧较低。通过对比A市2006年与2015年的农民科技能力调查数据(见下表),可以发现,农民科技能力存有量由4.69%增长到10.60%,十年间仅增加了2.26倍。其中由于较高经济效益影响的经济作物的种植、国家扶持下的规模养殖企业的增多,农民的种植养殖技术增长了3倍有余,农机农技由于外包服务的需求增多,懂得农机农技科技能力的农民比例有所下降。
同时可以得知,虽然十年来掌握一定农业生产科技能力的农民比例在增多,但是掌握科技能力农民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仍旧较小,仅为10.60%,就意味着仍旧有89.40%的农业生产者采用传统的劳作方式或者无法使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在此农民科技能力状况下的农业生产效率、付出回报率等均与现代化农业需求存在明显的差距,开展农民科技能力教育已经势在必行。
二、农业现代化与农民科技能力协调提升的教育需求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具有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的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化的农业管理方法以及现代化的农民主体素质,其中农民科技能力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要素,决定了加快农民科技能力教育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1加快农民科技能力教育是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的需要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我国农业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也发生着快速的变化,表现在农业科技水平发展滞后、农村社会问题突出,以消耗大量能源为基础的石油农业,以过分透支土地肥力为基础的过度耕种等伪现代化农业耕作模式,造成耕地污染越来越严重,农业生态处于危机的边缘。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在于农民不具有较高的科技能力和科技素养,致使农业科技无法正常推展。农业现代化是新“四化”的基础,农业科技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农业现代化以科技服务农业为基础,从内容上主要是依靠科技化的农业生产技术、科技化的农业经营管理模式以及科技化的农民;从形式上主要将科学化的实验技术转化为农业生产技术,从而提升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依靠科学技术的教育和推广来提高农民科技能力。现代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是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科技高密度产业。现阶段,我国农业正面临着资源禀赋和市场供需的双重约束,尤其是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业生态保护面临双重压力,农民经济收入提高和国家粮食安全面临双重挑战。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传统农民所拥有的科技能力显然是无法支撑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的,要发展现代化农业,就必须加快农民的科技化,首要解决的就是农民科技能力教育问题。
2加快农民科技能力教育是促进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化的需要
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化,是指不断更新传统农村经营制度下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将旧的组织形式重新划分权利和责任,构建现代化的农业经营体系。我国实行的是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农村劳动力的科技能力。现阶段我国实行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仍然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基础。这些都离不开农民科技能力的提高,尤其是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以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化为基础的农业现代化阶段的体现,机械化、科技化是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要求。随着农业劳动力大量向外转移,引起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大量的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业生产逐渐由老年农民担任,农产品生产过程迫切需要实现机械化来减轻农民体力劳动负担。据统计,2010年我国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52%,相应的农业科技能力也要满足这个重大转变。我们不得不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围绕现代化农业的规模化、科技化、机械化,在作物生产、设施建设、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多项环节开展科技研发、转化以及推广,同时强化农机与农艺的融合,将原本农作物育种、栽培、耕作等为主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转向生物研发技术和机械创新技术结合起来,统筹机械技术、生物技术和农业生产技术,实现农民科技能力的提升,即如何实现农民合理有效地使用农业机械、农业生物技术等现代化农业要素。
3加快农民科技能力教育是促进农业管理方法现代化的需要
农业管理是指在农业生产部门合理地组织生产要素,适时地调整农业经济发展需求,有效组合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要素,合理安排组织农产品生产、供应和销售。现代化的农业管理方法要求达到生产信息化管理、产品安全化管理等标准。首先,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一方面要求促进农业生产技术集成化和机械化;另一方面,也要求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譬如运用计算机、通讯、光电、遥感等技术装备现代农业,实现农产品由生产、加工、储藏到运输和销售等环节的衔接的科学化和智能化。其次,农产品安全化管理要求将信息化植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之中,探索建立农产品产地质量证明和质量安全追溯信息体系,推进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共享各类追溯平台互联互通和监管信息互通有无,并根据此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和农业水源污染监测。现代农业管理方式,需要在互联网、物联网双重信息网络体系下进行,对农民科技能力的要求也就体现出来,满足现在农业管理方法的需求,就要求加快农民科技能力教育。
4加快农民科技能力教育是促进农民主体素质现代化的需要
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滞后是不争的事实,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且科技能力教育活动单一。我国真正接受过系统科技能力教育的农民不足5%,农民接受和运用科技成果的能力则更低。尤其是近年来,有知识、有技术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经商,很多地区农业生产均是由老弱妇孺担当,这也導致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整体科技素质以及对农业高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很低。农村劳动力科技能力低下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起到消极的影响。但同时,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时期,现代科学技术正在不断地应用于农业生产,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最终需要通过农民吸收消化并实施于农业生产,才能有效地推进机械化信息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快速提升。因此,必然需要农民具备较高的科技能力,让农民群体掌握大量的科技知识和技能,进而才能提高我国农业以及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农民作为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载体,农业科技成果最终要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需要农民掌握科学技术并运用于生产实践。因此,农民科技能力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决定着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这就要求必须培养造就一大批具备高科技能力的新型农民,主要指农民所掌握的现代文化、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现代劳动生产技能等。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农业的现代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育具有高科技能力的农民。
三、农民科技能力与农业现代化协调提升的教育对策
现代化农业发展要把培育具有较高科技能力的科技型农民作为重要职责和基本任务,将农民科技能力教育贯穿于现代化农业建设全过程,能够持续地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1改变政府主导下的农民科技能力教育,增加自主需求主导下的科技能力教育
农民科技能力教育是一个涉及面广的教育活动,其中政府主导的供给是目前农民科技能力教育的主渠道。虽然政府主导下的科技能力教育活动给农民提供了优良平台,但是农民的学习主动性相对较差,从农民群体自身来看他们能够发挥自主能动性的科技能力教育方式。因此,一方面,要坚持形成政府、行业、产业、需求多方协调的指导原则,集合多方面的科技资源优势,形成以农业院校、农民科技教育以及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专门机构为主体,以农业科研院所和其它社会力量为补充,以农业示范园区、新型农业企业以及农业专业合作社为基地,满足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多维度、多效益的科技能力教育需求为目标的培训体系。另一方面,要发挥农民群体自身的能动性,建立以农民自主学习为主、科技人员辅导答疑为辅、科研机构技术指导为补充的自主需求主导下的科技能力教育,充分发挥农民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经验,避免“唯书论”“唯理论”等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引导他们在农业生产实践中获得科技能力。
2建立农民科技能力认证体系,完善农民科技能力认证工作
为了体现农民在现代化农业中的科技能力水平,首先要做的就是根据农民对科技技能的掌握水平划分不同的科技能力层次,并根据他们的实际层次及学习层次颁发相应等级的证书,组建农民科技能力认证体系。农民科技能力教育证书获得社会认可是农民参与科技能力教育体现,也是其能够有效参与现代化农业的资格准入通行证。但同时要注意到当前时期,社会上逐渐出现多学历证书的分层认可现象,比如全日制学历认可度最高,自学考试学历和成人教育学历则被部分单位的自设门槛挡在门外。所以,在鼓励农民参与科技能力教育,并获得教育证书后,不是为了让这些学历证书处于“压箱底儿”状态,而是作为他们在现代农业中生存立足的法宝。那么,提高农民获得的科技能力教育证书的社会认可效度就尤为重要。提高农民科技能力教育证书的含金量,首先要保证农民科技能力教育教学的严格管理,通过科技能力教育能够提升农民科学修养和职业技能能力,而不是单纯获得一张证书,只有在严格的教学管理要求下获得的科技能力证书才能被现代农业企业所认可,才能获得现代农业企业对农民科技能力教育证书的尊重。其次,要纠正部分用人单位对科技能力证书的层次划分,不能以一纸之书来评判农民个体的能力。
3充分发挥农村“老把式”的余热,推广农民科技能力“学徒制”教授模式
农村“老把式”是农业生产实践中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他们拥有对地域内土壤成分、气候变化、种植测度等多维科技因素的熟练掌控,同时拥有地域内农作物生产的直接经验,是提高地域内农业科技水平的风向标。那么,如何正确引导和利用这笔蕴藏在农村“老把式”中的财富呢?需要建立适合他们发光发热的教授模式,譬如学徒制教授模式。手把手的学徒制传授是充分利用农业生产“老把式”的合理策略。学徒制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推进的一项育人模式,其教育对象既包括学生,也可以是企业员工。对农民而言,就学即生产,一部分时间在土地上生产,一部分时间又在学习农业科技。同时,农民员工都可以从农业企业领取相应的工资。但是,作为一种新的农业科技能力培训模式,在推广中需要农业企业和政府组织部门专门制定相应的农村“老把式”人事政策进行支持。
4拓宽农民进入高校学习路径,提高科研机构反哺农民的能力
充分发挥各种农民科技能力教育资源的作用,鼓励和支持相关教育或推广机构积极参与农民科技能力教育,形成联合、协作、教育的大格局。其一是高等教育院校、职业培训学校、职业技术学校以及区县农技推广中心等均可为农民科技能力教育活动提供师资、课程、场地等资源;其二是促进农业示范园区和农业经营企业发挥垂直产业化优势,完善农民科技能力教育基础设施条件,建立农民科技能力教育的教学现场和实训基地;其三是发挥农业企业的示范和教育作用,尤其是集农民教育培训对象、内容和需求于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是农民科技能力教育培训,并服务于农业科技产业发展的有效结合点,加大对参与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民的科技能力教育扶持力度,组织农民参加科技能力教育培训;其四是鼓励社会组织作为农民科技能力教育的补充单元,譬如社会专业团体、工会以及一些新型形式等社会组织,为了实现农民科技能力教育或者其他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識地组合起来的群体。由此形成基于政府主体与农业企业辅助的双重科技能力教育组织,社会组织作为大众服务性团体,能够有效起到补充教育的作用;同时社会公益及慈善组织可以为农民科技能力教育提供物质帮助或者经济资助。
在拓宽农民进入高校学校路径的同时,还需提高农业科研机构反哺农民的能力。其一,进一步强化农业科研院所的社会服务功能,鼓励他们结合农民的科技需求,将科研、教学以及推广服务与农民科技能力教育结合起来。其二,创新农业科研院所、基层农技农机推广中心的科技推广服务方式,支持农技推广服务机构把农民科技能力教育融入试验示范、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服务中来,不断提高农民群体的科技能力承接力和应用能力。譬如将农机农技最新科研成果及时应用于农业企业,或者与农业企业合作搞定向的农机农技创新开发,亦或结合区域特征开展特色农作物的农业科技开发和推广等。
5增加农民科技能力培训渠道,拓展农民科技能力提升途径
据相关统计,当前我国农民接受科技培训的主要渠道是通过农技推广机构、实践总结或自学等渠道。在对参加过科技能力教育农民调查中发现,八成以上通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参加科技培训,七成是通过自学,两成农民通过专业协会传播,两成通过民间培训机构,略低于一成比例的通过龙头企业参加科技培训。由此表明当前阶段,农民获得科技能力的渠道过于集中,且形式略显单一,严重制约着农民科技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增加提升农民科技能力的培训渠道,拓宽农民参与科技能力提升的多样化途径。同时,建立农民科技能力教育的需求动态管理制度,有针对性地为农民提供各种科技能力培训。
【参考文献】
[1]罗万纯.中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状况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3(2):21—30.
[2]孔令英,罗兰.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创新能力分析:基于新疆兵团的问卷调查[J].农业经济,2015(6):21—22.
[3]薛庆根,褚保金.农民科技素质现状:原因及培育之策[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3—18.
[4]黄杰,曹承忠,等.农民科技素质教育问题与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3(11):5154—5155,5158.
[5]许越先,许世卫.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0(4):68—71.
[6]刘旭,王秀东.完善投入体制和机制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J].农业经济问题,2007(3):24—30.
[7]信乃诠.提高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J].中国农业科学,2011(23):4933—4938.
[8]陈萌山.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J].农业经济问题,2014(11):4—7.
[9]马云启.以需求为导向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体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农业大学,2012:5.
[10]王真,汪发元.农民应用农业科技的能力与农业科技传播方式的相关性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4(21):5329—5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