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病耻感阻碍孩子求助的道路

    吕小裙

    正值高考季,办公室里同事间闲聊。同事提及自己当年的高三生活,感叹:要是我当年心理素质好一点,就不会只是上个二流大学了。我这个人就败在心理素质上。同事说自己当年进入高三后就出现头痛、肠胃不适等方面的问题,多次到医院检查,却没有发现任何器质性病变。当时他们学校还没有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但见多识广的班主任认为这有可能是学习压力引发的躯体化表现,建议他去寻求专业的帮助。然而,在那个心理健康教育还不够普及的年代,他将“心理困扰”与“有病”画上了等号。于是,他选择了默默忍受,而不是寻求帮助。

    这使我想到,当今的学生,有时候可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他们可能遭受着莫名的胃痛和莫名的头痛,也知道这是心理上的原因,但是却没有到学校的咨询室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当生理生病了,身体受伤了,我们会及时地寻找医生去治疗,而心理生病了,心理受伤了,却待在家里希望它能自己痊愈。很多人担心去看心理医生会招致他人异样的目光和闲言碎语。所以,更多时候他们选择默默忍受,企图挨过艰难的时光。

    当然,个体在遭遇心理方面的困扰时,求助动机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个体的性格特点和咨询师等因素的影响。然而,在当今的社会,病耻感仍然是阻碍个体寻求专业帮助的重大阻力。病耻感是对疾病的一种負性情绪,伴随它的是对疾病负面、污名化的评论。病耻感让有些人在痛苦时硬撑。所以,在工作中,我们注意到受到心理问题困扰的学生不少,但是真正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学生却不多。很多时候,都是班主任老师觉察学生问题已经很严重了,才出面建议学生去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做咨询,而此时,学生仍然是各种不情愿。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认知偏差。社会上的一些流行观念,对心理咨询的污名化,都给这些困扰中的个体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

    所以,减少这种病耻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之一。通过各种宣传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和心理咨询的知识,让人们对心理困扰有更好的了解,孩子们在面对成长中的困扰和学业发展性的危机时,才能够勇敢而主动地向周围的同伴求助,向心理老师求助,从而及时化解各种危机,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宜山高级中学,温州,325803)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