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与高校思想教育
内容摘要:高校思想教育作为意识形态教育,根本目标是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传统的思想教育过多关注大学生的不良倾向,忽视了学生自身的积极品质和发展潜能,容易出现叛逆心理。积极心理学关注人本身固有的积极品质和发展潜能,探究人自身积极力量和潜能的开发。本文将积极心理学引入思想教育中,力求对如何提升高校思想教育质量路径进行微观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思想教育质量 路径研究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把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强化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都要贯穿思想教育工作,真正实现“全程和全方位育人”。
积极心理学不同于传统思想教育,它更多的关注人本身的积极品质和发展潜能,探寻人自身所具有的积极力量、开发潜能。
1.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一个里程碑,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心理学的新兴科学。2000年,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等人发表《积极心理学导论》,标志着积极心理学由此正式诞生。塞里格曼等认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是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目标是使个体和社会走向繁荣。综上,积极心理学挑战了几百年来以研究心理疾病为主的思想,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扩展了传统心理学的研究视阈,从而使心理学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積极心理学关注人本身固有的积极品质和发展潜能,其研究内容可概括为“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积极心理学以研究人的幸福为中心;积极心理学从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三方面探究幸福,这三个基本点也是获得幸福的基本路径。
2.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大学生思想教育不断得到重视与加强,理论研究有一定的新进展,同时思想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综合素质也有了明显提高,价值取向日益人性化,但思想教育中存在的部分现象与问题不容小觑。
2.1模式固定单一,教学手段陈旧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千变万化,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模式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思想教育仍满足于单向传递和灌输式的教授知识,应对模式较单一,对学生实践教育环节缺乏足够的重视,使得学生无法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有所体会,无法引发共鸣、课堂参与度较低。教学方法上,缺乏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多方法结合的创新设计;教学手段上,学生厌倦单一陈旧的教学手段,影响教学效果。
2.2师资队伍不稳定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导力量,其队伍的稳定程度直接关系到思想教育的质量。当前辅导员的师资队伍流动性大,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低,存在着转岗、转行等突出现象,思想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低。当前的师资队伍存在断层、弱化、不稳定状态,给思想教育教学带来抑制作用。
2.3大学生有爱国情感,但缺乏理性思考
当代大学生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方向,有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在信息网络时代,他们能实时关注国家大事和社会热点问题,并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由于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一些与社会发展不相和谐的因素也充斥着网络,给学生的三观都带来了阴霾。
2.4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
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里应外合、通力合作,但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尚未形成家、校、社会共同作用的合力,也就难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社会氛围中的消极因素、家庭教育中的不合理因素,使学校道德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降低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效性。此外,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教育理念及其分工不够明确,没有较好地结合起来,两者相互分离导致新型综合素质教育模式成效不明显,公寓、网络、社团等思想教育的阵地建设相对落后,各种因素导致目前德育作用发挥不充分。
3.提升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路径研究
围绕积极心理学的内容,分别从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三个方面详细探讨如何提升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质量。
3.1积极情绪
积极心理学的内容之一是研究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通过个体体验到的积极情绪来提升大学生思想教育质量,具体方法有: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切实关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提高他们对积极情绪的体验能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职业幸福感的提升也是一种重要方法,职业幸福感的提升有利于增强个体的挫折耐受力和心理弹性。
3.2积极人格特质
通过积极人格特质来提升大学生思想教育质量,具体方法有:完善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人格品质,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发掘个体的积极人格品质。
3.3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
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研究如何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等系统,以更好的服务于大学生思想教育。具体方法有:优化环境支持系统,营造利于大学生积极成长的校内校外氛围;建立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来自社会政策的支持、来自学校领导老师的支持、来自思政专业知识的支持、来自家庭成员的支持),形成育人合力。
此外,心理测量是全面评估个体心理的一种重要技术。因此,提升大学生思想教育质量的一种间接路径就是运用各类积极心理测量技术,全面深入的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及存在问题;必要时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一种间接路径。
4.结语
积极心理学给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提供了新思路与新启示,为真正实现大学生思想教育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目标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实践建议,推动思想教育研究朝着关注积极变化过程的方向发展。因此,本文尝试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观点与方法引入大学生思想教育实践中,力求探索高校思想教育的优化和创新路径与方法,践行中共中央的相关决议。
参考文献
1.Sheldon M,King L,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3).
2.Sonja Lyubomirsky, Rene Dickerhoof, Julia K Boehm.Sheldon M. Becoming Happier Takes Both a Will and a Proper Way: An Experimental Longitudinal Intervention to Boost Well-Being, Emotion, 2011.
3.斯奈德·沙恩·洛佩斯 著, 王彦, 席居哲等译[M]. 积极心理学:探索人类优势的科学与实践.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
4.马丁·塞利格曼 著, 赵昱鲲 译. [M]. 持续的幸福. 浙江: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2.
5.Jacobsen M. Positive Psychology for Career Counselors [J]. Career Planning & Adult Development Journal, 2010 (26).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17(02).
课题项目:本文系曲阜师范大学学校级基金资助(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思想教育教育专题研究)重点项目“大学生特殊群体心理压力及归因方式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研究”(项目编号:J15ZD0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介绍:陈学宁,现为曲阜师范大学学生工作处(日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