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可视化成果,促整本书阅读

    刘秀

    [摘 要]整本书阅读是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形式。为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整”字做功课,展开阅读梳理、比较、筛选、浸染,以思维导图、最佳摘记、媒体说书、语文气质等可视化的形式展现成果。在可视化成果呈现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整本书阅读的快乐。

    [关键词]整本阅读;可视化;思维导图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25-0033-02

    “快乐读书吧”是统编教材的重要板块,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整本书阅读理念的具体体现。教师在对整本书阅读推动力度增大的同时,也面临阅读成果考察不力的困惑,这使得“快乐读书吧”的教学效果打折扣。呈现阅读成果,能考察学生对内容的记忆、了解情况,更能促进学生的深度阅读,使学生构建整本书阅读的认知体系。因此,整本书阅读的成果考察,教师要以可视化的形式,引领学生体验整本书阅读的快乐。

    一、思维导图,从“整”梳理

    梳理,是调动思维参与把获得的碎片信息、认识和体验进行整理的过程。梳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形成客观存在与主观认知兼容的结构图式。圆圈图、树状图、气泡图、流程图等都是惯用的思维导图。

    (一)梳理人物关系

    一般来说,一本书描写的人物较多,每个人物既是独立个体,又有多重身份。如,《安徒生童话》《古希腊神话》《中国民间故事》《童年》《鲁宾逊漂流记》等故事类书籍,都塑造了不同的形象。阅读时,引导学生以故事主人公为核心,按照一定关系进行梳理,有助于学生看清人物关系,了解人物命运,看透故事本质。阅读《童年》一书,教师可引导学生以阿廖沙为关键人物,做三级梳理。先将文中人物按亲疏划分为亲人、朋友、熟人、陌生人等关系;再按血缘关系梳理出母子、继父子、外祖孙等不同关系;然后标注其他人之间的关系,如夫妻、父女、母女、主仆等。

    (二)梳理人事关系

    一本书塑造的人物形象常常鲜明生动。人物的个性、品格、精神等通过具体事件来反映,因此评价人物要紧密联系对应的事件。在完成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不同人物有云泥之别,同一个人可以多面、立体,甚至是矛盾的存在。如,《童年》中阿廖沙的外公卡希林,集吝啬、暴躁、能干、凶狠、和蔼可亲于一身。学生困惑:“为什么他往死里打阿廖沙,而照顾病床上的阿廖沙时却那么和善?他到底是善还是恶?”基于此,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梳理:人物特点和事件间的连线旁添加原因。学生找到相关章节细读,发现其中的原因。读懂一个人、理解一个人,要就事论人,还要结合其身份、生活、社会背景来理解。

    (三)梳理故事情节

    “快乐读书吧”指定阅读的经典名著、成长小说等,它们情节曲折、跌宕起伏。梳理情节可以让学生感受人物命运,体会文章基调与感情色彩。阅读中,聚焦人物,以时间为轴,按顺序梳理,能清晰地看到人物的生命与成长轨迹;聚焦类别,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想表达的主题与情感。如,梳理《童年》一书的情节,学生发现它的结构特点。“死亡事件”比“快乐时光”多,于是他们对此书主题——“苦难是人生的大学”产生共鸣。 这样的情节梳理,使学生理解了人物形象。

    二、最佳摘记,从“整”比较

    阅读经典的过程是向经典学习语言和表达智慧的过程。摘抄是广为运用的积累方式,也是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摘抄应目的明确,指向精准。整本书阅读的摘抄要锁定“最佳”,即基于图书种类、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确定“最佳”项目。六年级上册的“快乐读书吧”推荐的《童年》《小英雄雨来》《爱的教育》三部小说,所在的小说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的语句,体会人物形象。自己创作一篇小说”。因此,摘抄内容就确定为:最佳外貌、最佳行为、最佳对话、最佳心理、最佳环境和最佳哲理等。

    (一)最佳外貌

    好的外貌描写一定能抓住典型特征展开。或工笔细描,如开篇对阿廖沙父亲的描写;或要点勾勒,如写外婆,重点描写她茂密的头发。这项摘抄会治愈学生“特点不特”的外貌描写病。

    (二)最佳行为

    动作描写反映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最佳行为即一连串动作描写的句段。摘抄时,要在动词下加点,意在让学生关注精准的动词,体会其如何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最佳对话

    最佳对话为一组精彩的对话。摘抄时体会对话的具体精彩点:一是契合人物身份、个性,二是语言灵动,三是提示语多样、灵活,四是引语中标点符号的不同。最佳对话能促进学生深入体会对话在推进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每次集中一项“最佳”摘抄,也可以组合几项“最佳”摘抄。“最佳”笔记练就善于发现“最佳”的眼睛,这样学生的鉴赏能力也随之提升。

    三、媒体说书,从“整”筛选

    语文学习要与现代通信工具结合。自媒体時代的小学生,都会用不止一种自媒体。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书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读、说、演,并录制成音频、视频上传到微信、抖音等媒体上,将链接发到班级微信群展示。这样,学生更愿意亲近整本书,感受故事的精彩、科学的奥妙、图书的魅力,同时增加他们表达的自信。

    (一)我是朗读者

    让学生从书中挑选最喜欢的段落抑扬顿挫地朗读出来,读出文学之美、情感之美。

    (二)非常脱口秀

    这种形式旨在培养发展学生的口才。内容包括讲书中故事、揭秘“为什么”、分享读书心得、好书推荐等。

    (三)经典我来演

    引导学生表演作品中的经典情节。准备道具,配上背景图与音乐,可以和同伴合作表演,也可以和父母共演。

    自媒体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展示的舞台,以音频、视频的方式储存他们的阅读档案,长久记录他们的阅读足迹。

    四、语文气质,从“整”浸染

    阅读具有浸染功能,改变人的语文气质。

    (一) 读书越来越多

    深度阅读的引领,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阅读版图不断扩大。如,读完六年级下册的《鲁宾逊漂流记》,书中太多的不可思议令学生大开眼界。他们带着探究不可思议的好奇心,读教师推荐的《爱丽丝梦游奇境》《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冒险类书,增长了见识,激活了想象。

    (二)写作越来越好

    输入改变输出,阅读改变表达。整本书阅读使学生更乐于表达、善于表达,语言面貌悄然提升:一是词汇丰富,二是合乎规范,三是简明生动,四是习作变长。单元习作《笔尖流淌的故事》中,学生创作的小说普遍写到了1000字,有几篇近3000字。

    整本书阅读成果的表达,既有在阅读后进行的,也有在阅读中完成的。可视化成果的表达,围绕“整”字巧做文章,目的指向会读、乐读、多读好书。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