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
毛翠菊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对我国教育领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人们也愈加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在长期的学校教育当中忽视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中学教学中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究了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的方法,以期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眾所周知,道德与法治是初中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使学生形成知法懂法、懂法护法的良好意识,对于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也是非常有利的。然而,就现阶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况来看,或多或少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对整体教学效果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要想切实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手段,将这些问题解决到位,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掌握课堂教学的内容,从而切实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足够的重视
当前部分学校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教学工作的重点更多地放在了语数外这样的主课上面,而道德与法治与这些科目相比,学校和教师都缺乏足够的重视,课时设置的较少,临近考试周课程容易受到影响,这样造成课程存在着赶进度的情况。
(二)相对单一的教学形式
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有着比较严重的理论化现象,教学内容过于枯燥,学生缺乏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有着比较低的学习兴趣。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有着过多的理论知识,有着大量的法律知识,讲起来比较的枯燥,再加上教学形式比较的单一,教师没有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这样过于理论化的讲解,使得学生学起来比较的乏味,没有体验感,比较的吃力,影响教学的实效性。
(三)师生地位存在着偏差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育教学当中越来越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师引导者作用的发挥,虽然在初中教育上频频提及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实际的教学环节当中,教师还是缺乏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没有做好教学的“引路人”,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思考和探究,更多的时候还是教师讲,学生听课记笔记,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还是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策略
(一)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我国著名思想家、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过“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他认为:生活每时每刻都具有教育的意义。假设教育仅停留在教材上,那么就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由此可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想切实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治素养,那么就有必要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实际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元素渗透到课堂教学当中,并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展开学习和归纳,从而提升对于生活现象的认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课堂学习的内容。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事物,以此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深化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消化这些知识,从而为接下来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营造良好氛围,强化师生交流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有必要为学生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因为这对于学生的课堂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帮助,可以切实调动学生的自主积极性,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对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就应当注重教学氛围的营造,只有这样才能够强化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从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一来,教师就能够在交流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不足,学生也会对教师吐露心声,这样教师就能够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学生的学习,以此进一步推动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朝着这个方向不断进步、不断提升自我。
(三)渗透传统文化,强化人文积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文积淀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基础。对此,在实际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有必要适当渗透传统文化,以此达成强化学生人文积淀的目标,并有效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就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来说,其中涉及许多关于爱国的内容,教师在教学到这部分内容时,就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如引入“临患不忘国,忠也”等爱国诗句,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还能够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诗句内涵, 感悟古人对于国家的深厚情感,并让学生记忆、背诵。除了爱国内容以外,还涉及一些关于理想的内容,教师也同样可以通过上述方式进行教学,使原本单一的课堂变得更具人文情怀,并且深化学生的感悟,从而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四)发挥榜样力量,坚定学生信念
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榜样引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帮助学生坚定信念。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若是学生能够看到实际生活当中积极向上、正能量满满的榜样,有助于学生去学习榜样身上的品质,从而通过内化变为自我信念。特别是初中生,由于身心还没有发育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若是建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形象,有助于帮助学生产生正能量,促进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使学生的身心更健康,比如,在学习“少年有梦”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理想与信念的培养,引导学生对未来进行理性的思考,树立远大的理念。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知识先让学生对理念有一定的认识,选择一些榜样人物,比如,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药学家屠呦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这些杰出人物的伟大成就展示给学生,发挥榜样力量,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综上所述,对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来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切入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更加自主、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从而在其中收获更加丰富的知识,帮助学生培养优良的品德和科学的法治观念。
参考文献
[1]郭树媛.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策略思考[J].才智,2018(32):179-180.
[2]卢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2):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