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讨论课教学效果探讨*

    杨雪雁 王秀玲 王柳芝

    

    

    

    摘? ?要:交互讨论课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交互式讨论不仅能加深知识的理解,更能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转移应用。随着慕课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的改革,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全国中小学师生全面开启网络教学的情况下,为保证教学成效,交互讨论更是必不可少。文章通过教学实验,设计了五种交互讨论形式,并通过发言的积极性、问题的延伸性、师生的交互性、氛围的愉悦性和结束时的意犹未尽性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不同交互讨论形式的效果。最后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交互讨论的FPKG模型,从基础、前提、关键和保证四个角度,提出做好交互讨论的建议。

    关键词:教学效果;交互讨论;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1)10-0070-03

    随着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结合互联网资源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已经非常普遍。当然,在疫情之前,考虑到学生的自律性,课前自学环节也大都是教师通过专门的较为封闭渠道提供给学生,然后在翻转课堂上进行学习效果的检测,从而保证学习效果。但是疫情让这一过程变得不可控,很难确保学生认真学习了网络上的课件、视频或者其他学习资料,也很难确保学生在课程直播时认真听讲。因此交互讨论环节变得更为重要。文章结合教学实验,探讨如何在线上和线下混合情景下实现最佳的交互讨论。

    一、交互讨论效果的理论依据

    相比于以知识传递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SPOC教学与其他各种混合教学模式(以下简称SPOC混合教学)最重要的转变是“以学生为中心”,而交互讨论则是实现这一点的关键。众所周知,学习分为知识传递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实现知识内化的最重要的形式是师生交互讨论。在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对讨论教学有专门的定义: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就教学中的某一问题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教学方法。交互讨论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凸显,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性的培养都很重要[1]。苏格拉底非常重视与学生的讨论,并以此来启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引导学生从辩论和对话去发现真理,因此有人将交互式讨论教学法称为“苏格拉底式教学法”(Socratic method)。Lee和Rha研究发现,有交互模式的课程使學生拥有更强的批判性思维[2]。研究者还提出讨论教学可以让学生热情倾听、积极参与、高度注意[3]。因此,讨论式教学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的大中小学课堂教学中。

    “互联网+”教育应用开始于慕课。慕课进入中国后曾风靡一时,但人们很快发现,尽管慕课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设计大量的交流方式,如问题调研、文件共享、论坛讨论、在线答疑、公告板、内部邮件、QQ签到、电子白板、微弹幕等。这些交流工具可以帮助教师通过数据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调整教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生也可以借助网络了解同学、家长对自身的评价,促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4]。但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发现,网络环境下的交互讨论并不热烈,学生难以获得实质性的学习效果[5],可见,要实现知识内化,单有讨论不够,更需要面对面的交互交流。只有充分有效的交流以及学生的积极参与才是实现有效课堂的关键因素[6]。

    因此,“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更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这种模式不仅吸收了慕课教学的知识重构优势,又弥补了慕课教学中交互讨论效果不佳的缺陷。混合式教学是将传统面对面学习和网络化在线学习整合的学习模式[7],该模式中,知识传递在课前借助全媒体工具完成,而知识内化则通过多形式的交互(如思辨、讨论和实践)完成,从而帮助学生将知识进行理解、应用和分析,真正做到“学得好”。本文研究的正是“互联网+传统课堂”混合教学模式中的交互讨论形式及其成效问题。

    二、交互讨论形式的实证分析

    1.实验设计

    SPOC混合教学有线上线下教学环节,因此交互式讨论形式更具多样化。为了探究哪种讨论形式更具成效,笔者开展了一次教学实验,共有45名学生参加。实验共设置了5种讨论形式,如表1所示。

    2.实验结果

    为了测量这些讨论形式的效果,实验对交互式讨论效果设定了几个标准:发言的积极性(Positive)、问题的延伸性(Extension)、师生的交互性(Interactivity)、氛围的愉悦性(Cheerful)、结束时的意犹未尽性(Boundless)。课程结束后,参与实验的学生根据5个维度对5种讨论形式的成效进行打分(满分5分)。共发出问卷45份,收回43份,有效问卷36份(剔除答案完全一样的答卷),得到的结果如表2所示。

    (1)5个效果指标的比较分析

    从学生的积极性角度分析,上课由教师随时针对某个问题开展的即时讨论,积极性最高,其次是提前在网络课堂布置任务,由学生借助互联网收集资料,然后在课上回答或者展示,学生的发言积极性也很高。

    从问题的延伸性角度分析,上课中间提出问题,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讨论和上网收集信息,然后再回答问题,更容易让知识点的讨论获得延伸。

    从师生的交互性角度分析,上课由教师随时开展即时讨论,或者提前在网络课堂布置任务,学生课前准备后,上课时的师生交互性更高,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进一步的跟踪讨论。

    从氛围的愉悦性角度分析,即时讨论形式让学生感觉更愉快。

    从结束时的意犹未尽性角度分析,即时讨论形式的效果也更好。

    (2)5种形式讨论的比较分析

    从调研结果可以发现,即时讨论形式在4个维度均处于最高水平;提前在线布置讨论任务的分组讨论形式则在1个维度处于最高,一个维度次高;课前无准备的分组讨论形式在1个维度最受欢迎,2个维度次高;异步式的线上线下交互讨论形式在4个维度均最低。

    实验结果显示,传统的教师即时提问开展讨论方式最受欢迎,因为教师可以快速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和反馈。与此同时,同步讨论相比异步式更有效,事先准备的讨论比无准备的更有成效,而在课堂中让学生能够上网也有利于讨论的效果(这里的课堂讨论和线下讨论,在纯粹的网络教学中可以理解为教师直播教学过程中的讨论,如利用QQ群的语音、视频、文字交互或者直播课过程中的弹幕答疑等)。

    三、SPOC混合教学交互式讨论建议

    结合实验效果,本文提出FPKG模型,如图1所示。从基础、前提、关键和保证四个因素提高交互讨论的效果,从而确保教师掌控课程教学效果。

    1.基础:建立良好的关系纽带

    大部分教师都会基于学生兴趣设计讨论主题,但有些讨论主题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可。除了从主题中寻找问题之外,良好的关系纽带很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师生关系越是平等,越容易与学生产生共情,越可以快速建立良好的关系纽带。

    建立纽带,教师各自有一些方法。有两种比较快速高效的方法,第一个方法是请学生自己介绍“名字里有什么”,以此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第二个方法是借助网络平台或论坛,请每个学生自我介绍,以此来了解不同学生的性格。

    2.前提:师生提前准备讨论选题

    讨论问题是否有效有许多标准,如知识点明确与否、表述是否简洁、有无争议、难度适中否、有无系统性等。结合金课“两性一度”的标准(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选题的争议性和可辨性非常重要。

    而有争议和可辨的选题,更需要师生事先准备,否则难以收到好的成效。教师在准备阶段需要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思想,以应对讨论中随时出现的情况,这比填鸭式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而学生也需要进行事先阅读、信息搜集以及思考,才能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有不同观点的碰撞和理解的升华。讨论问题提前布置在网络平台上,课堂上的讨论就可能延伸、深入和拓展,此模式还可以培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关键:讨论氛围和效果控制

    如果进行分组讨论,要实现好的讨论效果,小组人数、分组方式、“浑水摸鱼”现象都需要考虑到。过少的人数不利于形成头脑风暴和观点碰撞,过多的人数则容易导致部分学生滥竽充数,实践中发现4~5人比较合适。分组可以由教师直接分配,也可以由学生自愿组合。两者各有优缺点,前者可以打破学生之间的“小团体”但可能需要磨合期,后者可以给学生自主性但可能存在隐瞒情节。同时要注意各小组间学习成绩的搭配,努力实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有教师采用T型短拼贴的方式解决“浑水摸鱼”现象:用T型短拼贴标志学生的角色,教师可以便捷查看学生参与情况,学生由于角色明确定位,参与积极性提高了。在网络教学模式下,可以考虑在即时交流工具中,将每个学生的群备注名字修改即可。

    教師还要适当引导。对学生的答案采用开放态度礼貌接受,不要急于给出判断。要给予激励或者进行详细评论,要给予表扬和激励。教师还要把控好时间,对一些滔滔不绝者应及时有礼貌地阻止,对一些有代表性观点的同学进行追问,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和交互。教师还要在讨论中特别注意参与过少的学生。

    4.保证:做好总结和成绩评定

    讨论教学中有些问题涉及意识形态,教师需要保持中立,但这不意味着讨论之后没有结论和总结。哈佛大学“最受欢迎”教授Michael J. Sandel在公开课《公正,该如何是好》中,对学生不同的答案,结合不同的哲学思想和流派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不同答案可能存在的道德问题。这种总结不仅将学生的观点进行了分类和整理,还利用这些观点引出课堂之外的知识,并进行评价。这一环节要求教师具有很高的学术修养和理论基础,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升华学生的思想。

    另一个现实情况是教师需要给出讨论的成绩。不同的网络教学平台和即时交流工具对在线交互的记录方式有所不同,有些平台会统计发言次数和时间,有些平台中教师可以点赞同学的发言,当然也有一些平台缺少以上两种功能。

    那么,对课堂讨论进行打分是依据同学的发言积极性还是回答正确性?两种打分依据各有优劣势,通过教学实践发现,两种打分依据都不能让学生完全满意,学生希望教师能够采取更加民主的考核方法。美国的Mainkar教授开发并成功使用了四年的评分方法[8]可以作为借鉴:①每天由一个或两个学生评估其他学生的参与贡献,用表格列出所有学生的名字并根据贡献分类,在一堂课上,每个学生只有一次评估他人的机会。②由学生自己决定评估分数在总分中所占比例(10%、15%或20%)。这种学生互评的方式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已经被采用,如果该评价体系由教师自己来完成,将增加较多的工作量,需要借助Excel软件。

    约翰·巴赫说:“如果学生走出教室仍然谈论课堂上的案例,就可以认为这堂课是成功的。” 做好交互式讨论教学,让学生意犹未尽,也是网络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金学,张宝歌.构建探究讨论式教学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1(23):32-34.

    [2]H.J. Lee and I. Rha. Influence of Structure and Interaction on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Satisfaction in Web-Based Distance Learning[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2009(12):372-382.

    [3]Stephen D B,Stephen P著;罗静,褚保堂译.讨论式教学法——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与技巧[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4]王松丽.“互联网+”课堂变革背景下教师评价素养的发展[J].教育测量与评价,2020(3):10-14.

    [5]卢强.翻转课堂的冷思考:实证与反思课程与教学[J]. 电化教育研究,2015(8):91-97.

    [6]Chappuis J,Stiggins R J,Chappuis S. Classroom Assessment for Student Learning:Doing It Right,Using It Well[M].Pearson,2011.

    [7]何克抗.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观念更新与理论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6(2):3-10.

    [8]Mainkar A V. A student-empowered system for measuring and weighing participation in class discussion[J].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2008,32(1):23-37.

    (编辑:王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