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环保教育的策略
郭丽娟
摘要:在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理念。就高中地理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单纯强调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的掌握,而是需要更加关注学生对环境保护的看法。教师旨在学生通过地理学科的学习养成环境保护意识。所以,环保教育就被适时地融入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地理作为与环保关系最近的学科,当然也不例外。
关键词:高中地理;环保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过去无论是我们学习语文、数学,还是学习历史、地理等,其目的都是增长学生的知识,提高升学率,保证学生将来能对社会做出贡献,能有一个好的发展。新时代,好成绩固然重要,但也不一定代表好学生。以中学地理为例,有些学生对着地图把国家地理、世界地理讲得头头是道,在卷面上能清楚、快速、准确给出答案,可是他们在生活中对于地理的认识浅薄得可怜。比如,对于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生态平衡,这些他们根本不关心,还说是成人的事。这是应试教育的弊端,也是中学地理教育的悲哀。地球只有一个,这是目前人类能生存的唯一一个大家园,如果学生成人后从事各行各业,没有环境意识,为了发展大肆破坏环境,终有一天我们会把自己逼向绝境。所以,环保教育应从小学生入手,在初中、高中地理教学中深入、升华,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结合教材内容,渗透环保意识
以高中地理课程全球气候变化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渗透相关的环保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近些年来,全球变暖的程度逐渐加深,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许多沿海低地不复存在,甚至岛屿国家被迫迁移,都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存和生活环境,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全球变暖对环境的影响以及造成全球变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第一,工农业生产向大气中排放大量废气,这些废气会对我国的空气质量造成一定影响,第二,过度砍伐树木,造成植被覆盖率降低,第三,向河流排放废水、污水等,污染水资源。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破坏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再如自然界的水循环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总结水资源对自然界及人类的重要作用,以及近些年来各个国家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在不同的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各不相同,除却全球变暖,蒸发加快等自然原因之外,人们对水资源的滥用和浪费也是造成水资源短缺的重要原因。教师可以引入其他国家水资源短缺的具体实例,以及如何开发和借阅水资源的具体措施,从而给学生以启发,明白水资源的来之不易。教师也可以引入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防风固沙的案例,培养学生爱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的意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逐年增加,供不应求的情况时常发生。而且,近些年来,一些不良工厂向河流排放废水,严重影响了我国水体的质量,加剧了我国的资源短缺。所以,教师应该通过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来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法意识,只有合理利用水资源,才能落实我国可持续发展策略,实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二、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乍一看,习惯似乎与地理教学没有关系,与环保更没有关系,其实它们关系密切,而且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对于中学生的环保行为,我们不要看得太远,太高大,不要让他们研究气温变化,研究水质变化等,而要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培养他们爱护环境、节约用水、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行为,这就是为环保做贡献。你这么做,我这么做,人人都这么做,一年下来不知道要少砍多少树木,少用多少淡水。所以,作为地理老师,通过地理学习,培养学生这些平常的生活习惯,结合地理学科深厚理论,培养他们的世界观与科学精神,让学生不自觉地建立与大自然的联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对我们生活以及环保的重要性,这既是高层次的习惯养成,也是地理教学的深层意义和目的。
三、培養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从某一个意义来说,虽然中学生学习任务非常重,时间非常紧,但是他们已经从基础知识的积累转变成了思维的拓展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地理虽然理论性非常强,也有非常多需要死记硬背的基础内容,但是它与我们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尤其是环境类的相关知识,可以说与我们形影不离。所以,笔者认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融入环保教育,对学生通过课本知识联系实际思考问题、看待问题的能力也是一种提升。比如,“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这类问题,学生之前肯定只认为农民工是打工的,可能再没有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而学习了地理,学了环保,学生会思考农民工对城市发展做出的贡献,农民工在环境保护以及城市建设中所付出的力量和温暖。这不但会让学生更清楚地看清农民工现象,也能改变他们对农民工的看法,提高学生的品质和素养。
四、通过设置问题深化环保意识
高中地理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育时机,设置各种类型的问题,使已经具备良好认知能力及生活经验的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深化环保意识。具体来说,高中地理教师应当在实际教学中开展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而具体的教育策略需要具有启迪学生思维的作用,其中,寻找恰当时机、结合具体地理知识是比较理想的做法,这将使学生受到鼓励,进而更主动地投入环境保护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并思考、改正以往不良的行为习惯。例如,当教学鲁教版选修部分中“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时,教师应当使学生理解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与主要类型,并尝试找出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同时积极思考自己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与解决思路,使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教师需要注意用提问深化环保意识,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生活中有哪些危害环境的现象?这些危害环境现象的问题根源是什么?环境污染有哪几种形式?……学生在共同思考和回答问题的同时,可增强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大背景之下,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作为重点的教学目标。尤其是中学地理这样有地域性、能拓展学生视域和眼界的学科,更有利于通过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来提高他们核心素养,实现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元荣.高中地理教学如何渗透环境保护意识[J].科技资讯,2020,18(36):72-73+76.
[2]王桂君,许振文,王雪,王学.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04):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