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龙猫》重映追溯宫崎骏世界的生命力与价值观

    李冬翠

    2018年12月14日对于宫崎骏的动画迷而言,无疑是令人兴奋的日子。经典电影《龙猫》时隔30年,将原版胶片转成数码格式进行修复与重制,整装重发后登陆中国各大影院银幕。这部给无数人带来温暖和感动的电影,口碑高企,仅用4天即票房破亿,远超诸多新版动画影片,可谓经典动画传播的奇迹。相较于《风之谷》《幽灵公主》《天空之城》《哈尔的移动城堡》《侧耳聆听》,甚至是获得奥斯卡、威尼斯、柏林等国际电影奖项的《千与千寻》等,《龙猫》在宫崎骏的众多动画片中并非是引起巨大轰动的一部,尤其是《龙猫》在1988年与高田勋监督的《萤火虫之墓》同时放映,一度被后者的光芒所掩盖。但是,《龙猫》的持续性影响力使它成为吉卜力工作室最耀眼的一颗明星,龙猫形象亦成为吉卜力动画电影开映前的代表性Logo,其周边创意产品更是数不胜数。一部30年前的“老动画片”何以具有如此大的号召力和生命力?究其原因,电影保留了现代人所缺失的田园浪漫、童真性灵以及“天人合一”的生态价值观。这是任何时代都努力追逐的人类生存状态,具有普世价值和乌托邦色彩。

    一、“田园”符号的形意融合

    动画电影,尤其是具有童话元素的动画电影,最擅长也最重要的便是营造梦幻般的空间景象,完美的空间背景甚至会让观众忽视电影的故事内容,而沉浸在空间环境中带给人的美感和享受。某种程度上,对动画电影而言,形式即为内容。宫崎骏的动画电影有着鲜明的影像风格与独特的空间想象力,呈现独具东方韵味的空间景象是其有别于西方动画的致胜法宝。《龙猫》在故事内容上非常简单,通篇讲述的是草壁达郎的妻子草壁靖子生病住院后,他带着草壁五月与四岁的妹妹梅回到乡间居住的故事。在这段岁月里,姐妹俩发现了很多神奇的事物。现实世界的温馨纯净与魔幻世界的瑰丽奇妙相互呼应,叙事线条清晰明澈,故事没有矛盾冲突,大道至简、重剑无锋的总体叙事风格,尽显影片“形式”的魅力,使观众被一股清新质朴、充满浪漫气息的田园风光所感染和沉醉。

    影片开篇设置的景象是一组优美的田园风光画,风流云淡、树木高耸、溪水叮咚、苍翠的稻田、颠簸的土路、骑着28型号自行车的邮差,还有见到女孩子便紧张木讷的乡间男孩,久石让的天才配乐随之响起,视听结合下营造出了一个远离嘈杂喧闹、冰冷干瘪的现代社会的世外桃源。观众瞬间被拉回到曾经魂牵梦绕的乡村生活记忆中,年久失修的老房子里住着能聚散能飞舞的灰尘精灵,慈祥和善的阿婆放下手中的农活帮忙打扫,校园里课后的大扫除和嬉笑追逐的儿时玩伴,河水中“冰”着刚采下的新鲜果蔬,以及夏日蝉鸣的午后在院子里毫无目的地闲逛疯跑,这些都是成人世界渴望回到的美好纯真的童年,不掺杂一丝杂质,不必为过去忧伤,也不必为未来忧虑,只知道享受当下现实的舒心与安然。《龙猫》所营造的空间景象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所向往的诗意栖居之地,它的存在柔化了日益坚硬冷漠的精神世界,为人们留下了可供休憩和喘息的空间,这是电影《龙猫》历经几十载仍旧能够打动人心并给人以力量的生命力来源。

    从1988年到2018年,中国经济在30年风雨征程中迅猛发展,现代化步伐加快,城市化空间拓展,经济发展在带来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升的同时,也令越来越多的人远离了田园、乡土、大地,繁重琐碎的现实生活使人们无暇顾及河边杨柳是否吐露新芽、一朵花是否开落、邻家孩子是否成长。电影《龙猫》之所以能在中国电影市场蓬勃发展、商业影片霸占银幕的时代语境中挣得一方“净土”,凭借的就是将逐渐远去的故乡情怀、田园风味、炊烟袅袅、人间情谊等重新拉回到人们的视野之中,唤起人们对“童年期”诗意生活的美好情感,触动观众内心深处的柔软。这种情感不是属于某个人的,也不是属于某个民族的,而是人类共有的对于苍翠的田野、自由舒展的万物、沁人心脾的田园风光的美好向往。它如同一个令人魂牵的“梦”,回到这最简单的“梦”,是人人向往却不易得的,《龙猫》最打动我们的,就是想起了这样曾经向往过的“梦”。[1]

    此外,宫崎骏的动画作品总是能很好地把握住当下人们的生存困境,从繁华的现实表象中发现时代发展遗留下的种种病症,并有效开出“药方”,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指点迷津。反观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情感取向、审美意趣的逐渐同质化,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表达个性的欲望和能力,人类需要皈依乡土以确认自我的身份归属,而宫崎骏的动画电影恰好契合了人们的这一需求。并且,他所提供的人类栖居之所并非虚无缥缈的梦幻世界,而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是回到大自然中,回到乡间质朴的简单生活中,回到无欲无求顺应自然的人类“童年期”,拥抱大地、拥抱田野、拥抱自然万物。不拘泥于对庸俗琐碎的生活的描摹,而是超越时代、超越国界,时刻具有现实价值和当下问题意识,这是宫崎骏动画电影的重要主题,也是电影《龙猫》重映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所在。

    二、儿童·成人·人类:审美多层性观照

    环顾当下的动画影片市场,大多数影片从“儿童向”转变为“成人向”,以获取更多的票房利益。《龙猫》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部描绘儿童生活世界的作品,是创作给孩子看的动画影片,但是,影片中关于童真童趣的幻想、温馨真挚的情感、独抒性灵的自然讴歌等,都直达成人世界的灵魂深处,唤醒了成人对于童年的记忆。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能在影片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观赏需求,尤其是有着更大群体的成人观众。对于成年人而言,《龙猫》像一曲回荡在童话空间的田园牧歌,一个充满和谐韵律又甜美瑰丽的梦幻世界,在这里,早已疲于生活忘掉自我的成人找到了遗失已久的童真、情谊、勇气、力量。它给人疗伤,也给人回首和希望。

    宫崎骏所努力追求的是创作纯粹的高品质的动画,这动画须能够真实地刻画世间的悲喜与冷暖,从而跨越时代和年龄限制,给予更多的人以爱意和感动。在《龙猫》中,这份真实、纯粹、温情是通过儿童视角体现出来的。例如影片中的“灵魂”角色——龙猫,只有儿童纯真无邪的心灵可以捕捉到它的踪迹,而龙猫的四次出现恰若与儿童的精神对话,总能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充当守护和慰藉他们的精灵。无论是百无聊赖的午后、漫长等待的雨中,还是绿芽破土的前夜、意外走失的途中,龙猫就像一个时刻都能给人安全感的“英雄”,这是每个成人在童年时都渴望得到的“守护神”,它总能默默地柔软地托住在恐惧中不断下滑的我们。为了呈现儿童世界的美好纯真,宫崎骏选择的多是圆形的柔和的线条,龙猫圆滚庞大的身躯、柔软弹性的肚子、呆萌可爱的眼神,都能唤起人们对和谐、浪漫、圆融的童年生活的回忆和想象。给人的感觉,仿若夏日里靠在外婆的臂弯中昏昏欲睡,听着古老的民谣,凉风吹着树叶沙沙作响,蒲扇掉在地上安静地倾听。实质上,龙猫形象并非宫崎骏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有着形貌的依据。宫崎骏儿时对宫泽贤治的《橡果与山猫》非常着迷,加上幼年时对狐狸、貉等动物化身的故事印象深刻,这些动物加起来就是龙猫的灵感来源。[2]以此来看,龙猫形象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与真实而独特的儿童视角和童年记忆是分不开的,它在精神内核上被注入了靈性和生命力。

    優秀的艺术作品之所以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除了作品本身具备的艺术性、思想性、审美性之外,细节处看似无用的“闲来之笔”更能体现创作者的用心之至,也更能耐得住观众长久的欣赏。影片《龙猫》在很多细节中都展示了人物的童真性灵。乡间男孩小凯这一人物形象是电影《龙猫》中的点睛之笔,实质上,小凯的存在既不是为推动剧情的需要,也不是承担矛盾冲突的角色一方,而仅仅是作为一个陪衬,表现一种童年时代的灵动、淳厚、真挚、可爱。影片中的那场奇妙的大雨,将伞给了小月姐妹俩的小凯,冒雨飞奔回家的路上露出“得意”的善意的憨笑;面对还伞的姐妹俩,小凯又慌忙不迭地躲起来掩饰羞涩。整个过程连贯自然,不加修饰,原生态地呈现出乡间男孩的童真童趣、灵动可爱。而小凯“驾驶”28型号自行车的斜跨式骑法,则让很多成人观众会心一笑,勾起童年岁月的记忆。同时,宫崎骏力求让每一个背景人物“活”起来,影片中有一幕是小月与同学小满结伴上学,背景中戴帽子的小男孩边走边用树枝抽打路边的杂草,作者仅用两秒钟的镜头就将一个顽皮的男孩生动地刻画出来,而这个人物只是一闪而过的背景。可见,影片细节处的扎实用心。也正是这些“闲来之笔”才进一步保障了影片持久的生命力。

    电影《龙猫》在表层上是通过呈现儿童世界的明净、活泼,来唤醒成人的童真,而深层上则通过平和、淡远、隽永的风格,赞颂纯朴的、原始的人性人情之美,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简约古朴、从容隽逸的童年时期的深情回望。这是属于成人社会的瑰丽梦想,也是人类社会的情感依托。换言之,电影《龙猫》在审美层次上是多级的,从儿童视角观之,能够看到孩子的天真可爱、无忧无虑,看到亲情的可贵和生活的美好;从成人视角观之,则将其视为一曲悠扬的田园牧歌,一味安慰成人世界早已疲惫不堪的心灵的药剂;从人类视角观之,它带给观众的是一种朴素简单的生活方式的回望,那里不需要灯火通明,不需要竞技角逐,属于人类最纯粹最明澈的生存方式。如此来看,《龙猫》无疑是一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给予观众人文关怀和深切思考的优质影片,它的经久不衰亦在情理之中。

    三、天人合一:永恒的生态价值观

    出生在二战期间的宫崎骏,自小便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深刻思考,工业化发展带来的环境恶化问题,使他决心用艺术方式宣扬“自然崇拜”的生态价值观。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在诠释着“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这种对大自然的审美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和我国古代对大自然的理解是相似的。[3]中国道家思想中,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将其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在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人相对于宇宙自然,是小天地,是微渺的,但本质上又与自然万物、宇宙众生相通相连,因此,一切应该顺应自然、顺应规律,要回归大道,要归根复命。宫崎骏电影中的生态理念恰恰暗合了中国古代“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因此,很容易引起中国观众的共鸣和推崇。纵观他的作品,无不是这一自然观念的艺术投射,成名作《风之谷》用好莱坞式的叙事手法,讨论着战争给自然带来的巨大灾难问题;《天空之城》表现的是工业化发展下,科学与人文、人类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幽灵公主》同样探讨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以及人类能否真正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问题。

    与以上作品相同,电影《龙猫》中亦深植着宫崎骏“天人各一”的生态价值观。不同的是,《龙猫》的阐述建立在平淡无事的叙事基调之上,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紧张的剧情推进,而是通过描绘阡陌交错的田野、古朴木质的老屋、往返行进的电车、宁静怡然的田园景色,来表现一种未被工业化浸染和挤压的前工业时代记忆。它让观众自主沉浸其中,去感受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状态,从而达到引发观众主动思考的观影效果。这种“无言”的告诫比之通过抗击手段表达观念来得更加有力,更能直击观众的内心。

    通观整部影片,最激动人心的一幕莫过于姐妹俩与龙猫于深夜中共同祈祷橡树发芽。他们的身体与橡树一同向上伸展,节奏一致,橡树快速自由地伸向天空,此时音乐壮丽地响起,人与树真正达到合二为一的状态。落幕时,埙声空灵悦耳、庄严安静,万籁俱寂中一切都洋溢着鲜明的东方情调和神秘色彩,气韵丰厚。此时,树木的发芽、生长、繁茂都在悄无声息的暗夜中完成,不对人类造成任何的打搅,而天真无邪的孩子可以看到并参与到一棵树的成长之中。孩子是连接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纽带,在大人们早已忘却大自然的时刻,孩子与自然相互抚慰。这是大自然的馈赠与隐喻,亦是影片给予观众最为温馨、唯美、震撼的一幕画面,它暗示着大自然神奇而伟大的力量。

    就动画影片而言,“色彩是动画最直观的视听元素之一,色彩语言的使用也是动画富有想象力的魅力所在,色彩的具象性可以再造现实,其抽象性亦可以传达创作者寄托在文本中的隐含意义”[4]。为了表达童话温暖的主题,影片《龙猫》的主色调毫无疑问是暖色调。但是,笔墨最多的依然是深深浅浅的绿,青草的翠绿、禾苗的葱绿、苔藓的嫩绿、森林的墨绿,层次不同深浅各异的绿色将画面填满,以凸显大自然的生机盎然、清新柔美。而人物就行走或奔跑于这满目苍翠的绿意之中,被大自然紧紧地包裹着。郁郁葱葱的自然风貌形成了明暗分明的空间场景,阔大深远;而人们忙碌的身影恰如俯身拥入大地的怀抱,沧海一粟。自然之力在两者的对比中被彰显出来,让人心生敬畏。可以说,影片的色彩运用对整部动画的成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那种纯净的色彩给予观众视觉享受的同时,更在心理上赢得了安静与平和。[5]反观经济高速发展的现实社会,这满目的绿意是阔别已久的诗意之所,同时又隐藏着创作者对消逝风景的淡淡忧伤。

    结语

    日本动漫从1917年下川凹夫创作的《芋川掠三玄关·一番之卷》开始萌芽,到大藤信郎于1927年拍摄黑白版的《鲸鱼》进入探索期,再到1952年手冢治虫的《铁臂阿童木》问世并带领日本动漫走向世界,及至宫崎骏1980年代摆脱SF类动画风格的局限,采用唯美清新的画作风格来启发人类对生命、自然、神灵的敬畏和思考。日本动漫历经百年发展,已然进入了全面繁盛的时期。而宫崎骏的作品始终以夸张的造型和奇幻的构思见长,关注当下热点问题也将日本动漫提高到了人文高度。《龙猫》的重映正处于日本动漫发展百年后的“文艺复兴”时期,它的成功重映佐证了宫崎骏在动漫界不可动摇的地位。而作品中始终充溢着的对浪漫田园的描绘、对童真性灵的赞扬、对“天人合一”的生态价值观的强调,则是其保持持久生命力的源泉和价值观体现。在这个意义上,借着《龙猫》的重映及其优异的市场反馈这一契机,“中国动画须尝试探索把民族文化真正摆在内涵位置、具有普遍情感内核、符合时代审美需要的创作路径。”[6]这是影片《龙猫》重映给予国产动漫产业最重要的鞭策和启示。

    参考文献:

    [1]宋莹.浅谈“情,景,梦”是《龙猫》打动观众的主要原因[ J ].传播力研究,2018,2(31):74.

    [2]罗冠男.析论宫崎骏动画电影《龙猫》中无话角色的视觉特色[ J ].电影评介,2015(11):42.

    [3]张庆斌.生态视域下的浓浓乡愁——看日本电影《龙猫》的审美取向[ J ].电影评介,2015(14):110.

    [4]宋雷雨,王婉.功能与魅力:动画的色彩语言研究[J].中国电视,2019(03):90.

    [5]康洁.动画设计中的情感体现——以宫崎峻的动画片《龙猫》为例[ J ].大众文艺,2014(19):54.

    [6]郑炀.《龙猫》:童年的消逝与确证[ N ].中国艺术报,2019-01-14(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