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第一学段语文教科书导学系统分析
石宇娥 黄耘
内容摘要:语文教科书由导学系统、选文系统、知识系统、练习系统组成。其中,导学系统较以往教科书有些许变化,更符合小学低年段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呈现注重传统文化,紧贴生活实际,凸显育人功能的特点。
关键词:部编版 第一学段 语文教科书 导学系统
教育部义务编写语文教科书于2016年9月1日起开始向全国中小学推广使用,逐步取代了原来的人教版、苏教版等语文教科书,覆盖面广。导学系统是语文教科书四大系统之一,是能辅助学生阅读文本,且在学生学习教科书过程中起作用的材料,以及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素材。[1]
在以往教学实践中,导学系统得不到重视,发挥不出其应有作用,师生习惯重视选文系统:学生不注意利用导学系统进行预习、自学,不关注选文以外的内容;教师注重选文的领会表达,没有充分利用导学系统。相较于以往版本,导学系统在内容和版式上有较大改动或删减,所占的篇幅更大,内容更为丰富。本文重点分析部编版第一学段语文教科书导学系统如何呈现以及有何特点,以期为语文教学提出有益的建议和思考。
一.部编版第一学段语文教科书导学系统的组成要素
部编版第一学段语文教科书导学系统具体分批注、注释、文本插图。这些要素大多语言亲切,图画生动有趣,符合小学低年段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语文学习应充分借助导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建立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联系,实现教科书编者、教师、学生、文本这四者的对话。
(一)批注
批注是对文章相关内容进行的批评和注解,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式。小学低年段儿童的阅读理解能力有限,批注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思考、归纳知识、与学生互动。批注以泡泡语和便笺为呈现方式,位于课文空白处的,用较细的楷体字与文本的楷体字加以区分,字体美观具有观赏性。低年段批注以泡泡语为主要方式,例如二年级下册出现泡泡语三十六次,为学生提示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质疑,进行阅读实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有效地辅助了教学。
部编版第一学段语文教科书的课文批注主要有以下特点:
其一,设疑合理,用语亲切。批注中有不少是设置疑问,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考虑到第一年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批注常用第一人称,用语亲切自然,迅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易于接受。
其二,注重启发,引导阅读。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师模式化的解读替代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思考。批注中设置的问题和示范,指引学生思考的角度,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例如一年级上册《小小的船》的泡泡语为“我还会说:弯弯的小河,蓝蓝的大海……”,通过示范想象,引导了学生思考的方向。
(二)注释
注释主要指起到解释、标记、补充作用的文本,部编版注释以文下注释、字词表、笔画偏旁为主要形式。其中,低年段儿童最熟悉的注释是页脚的文下注释,常出现在文本的最下面。
部编版第一学段教科书批注具有的特点:注释规范,严谨全面。部编版教科书每篇课文的注释,涉及课文出处、作者介绍、字词注释并规定了最权威的的统一格式。特别是古诗注释这一方面,邀请了柳士镇、张联荣等数十位古汉语专家审核。例如部编版《邓小平爷爷植树》的文下注释为:本文根据《首都百余万军民义务植树》改写,原文刊载于1987年4月6日《人民日报》。人教版的该篇课文则没有文下注释。相较于以往版本,部编版的导学系统更为严谨、用心。
(三)文本插图
文本插图是教科书中辅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图画,部编版第一学段语文教科书插图按内容分为故事情节、自然风景、实物景观。根据小学低年段儿童特点,语文教科书的文本插图多为课文故事情节图,是文中主人公身处在某一背景中的插图,或是与其他人物有交流互动的插图。
部编版第一学段教科书课文插图主要有以下特点:
其一,数量众多,种类丰富。
以二年级下册为例,部编版有77幅插图,课文、口语交际板块至少各有一幅插图,人教版有70幅插图,北师大版有46幅插图。与人教版和北师大版相比,部编版插图类型分布更为合理,体系也更加严谨。
第一学段儿童对事物的认识以具体思维为主,感知觉的影响最为重要。学生初读课文时,借助形式活泼的插图,能快速感知课文重点,准确体悟文本情境。而且插图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其内容和色彩都是学生将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为乐趣,原始的好奇逐渐转化为对知識的渴求。
其二,画面唯美,意境幽远。教科书以李宏庆、昌梦洁等艺术家为美术编辑,书中插图由插画家张智、王平、黄国想等人手绘完成。整书插图风格简约,多以唯美插画的形式展现,线条柔和,给人一种清丽淡雅的感觉。
其三,取材真实,弘扬国风
部编版语文教科书以“立德树人”为编写理念,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培养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培养文化自信是润物无声的,例如在一年级上册《识字1》的背景插图便是著名画家傅抱石的《一望大江开》,通过大气的场景阐述天地与人之间的关系:唯有浩然于天地,方能为顶天立地之人。
三.部编版第一学段语文教科书导学系统的编写特色
(一)重视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前言中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部编版语文教科书处处都有传统文化的影子,选文系统中古诗文比重加大,导学系统中的插图也增添了很多国画,以淡雅素丽的风格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对笔墨的情感,感悟传统文化的经典魅力。
部编版语文教科书的古诗词插图均采用国画,具有浓浓的中国味。二年级下册《1古诗二首·村居》的国画插图色调淡雅、线条流畅,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儿童放纸鸢图”,显得乡村春天既富有诗意,又充满生机。古诗搭配国画,这两者都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如此搭配相得益彰,读诗的同时借助国画理解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二)紧贴学习生活,连接旧知新知
部编版第一学段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批注、插图等语气亲切,工具性强,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且贴近学生学习生活,使学生阅读时将自身认知结构中的观念与新知识建立联系,不断发展认知网络,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教师在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需求,从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出发,把握学生对某一知识点上的现有水平,寻找最近发展区,为他们设计恰当的拓展。[3]利用导学系统,联系旧知新知,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水平,都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让学生主动构建语文知识系统。
(三)落实语文本质,深化育人功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语文的基本素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2]部编版语文教科书导学系统也具有丰富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其课文批注从本课重点作为切入点,是“一课一得”的重要表现形式。在部编版语文教科书的口语交际板块最为明显。口语交际需掌握的重点以批注形式出现在空白处,言简意赅,目标明确,为口语交际的教学指明方向。在批注的提示下,学生发展自身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导学系统也处处体现人文性,潜移默化地发挥育人功能。例如二年级下册的《语文园地一》书写提示板块新增的批注,指明书写要点:左上包围的字,书写时包围部分的撇画要写得伸展。这为教师的教提供了标准,也为学生自学和复习提供了帮助,这样既落实了低年段识字写字的重点,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
导学系统有助于学生树立主体意识,体验个性化阅读,也有助于教师寻找學生的“最近发展区”,发挥教育智慧。部编版语文教科书即是“教本”,更是“学本”,发挥导学系统作用,实现“学本”意义。
参考文献
[1]阎立钦,倪文锦.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徐美娜.“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对教育的影响与启示[G].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5.
(作者单位:南宁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