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延续性发展和文化传承

    杨舒婷

    【摘 要】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与艺术如何相融成为每一个电视工作者深思的问题。《国家宝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多元艺术相结合,充分展现了我国的文化自信。两季播出后,央视已将其作为品牌节目,不断探寻,延续其优质的节目制作。通过案例介绍,从两个方面展现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并阐述其节目特點。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宝物;特色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5-0225-02

    一、节目概述

    2017年年底,《国家宝藏》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正式开播,该节目是一档区别于传统的文博综艺类节目,由中国九大国家博物馆馆长联袂推荐27件国家宝物。每季节目共10期,每期90分钟,一期节目讲述一个博物馆的3件镇馆之宝。

    该节目采取由影视明星担任国宝守护人的形式,讲述国宝的前世今生,张国立作为主持人与观众的良好互动,造就了节目现场热烈的气氛。

    每期的内容上,合理的虚构和演员的表演要与今生传承文化人物代表相契合。博物馆馆长对文物的选择和编导的编排,无疑成为巨大挑战。

    节目一播出就成了知乎、微博、豆瓣、头条等各大新媒体的热点,节目的海外视频流量突破2000万次,在各大网站和视频APP的点击量非常大。《国家宝藏》第一季在豆瓣的评分为9.0,2019年第二季的评分为9.2,第二季不仅内容与文化上更加丰富,同时在表现形式上也更加多样,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从传统文化中找到未知文化吸引观众

    (一)中国建筑文化

    从中国传统建筑这个熟知的文化,找寻观众未知的文化领域。《国家宝藏》第二季播出后,王菲守护的“样式雷”,使得观众有幸一睹中国建筑的魅力,展现了清朝时期从康熙到宣统的200多年中,延续八代的雷姓家族参与设计了清王朝几乎所有的建筑,其中著名的有颐和园、中南海、承德避暑山庄、圆明园、天坛、北海、清东西陵等。该家族制作的“建筑烫样”被清朝历代皇帝所青睐。“样式雷”“建筑烫样”是指熨烫的立体模型,是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产物。“样式雷”的名声在当时是响彻建筑领域的,该立体模型和多处清代园林共同组成了中国庞大的建筑体系。据统计,目前我国六分之一的建筑类世界文化遗产都有“样式雷”烙印。该建筑传承了中国古建筑文化,彻底打破了我国建筑在世界上的失语症。

    每件国宝的今生故事就是我们现今的传承者——天津大学教授王其亨来传承的,他同时也是营造学社(研究中国传统营造学的学术团体)成员,更是“样式雷”的传承人。王其亨老先生亲自去实地测绘撰写“样式雷”的图纸,绘制了一万多张的手稿,通过实地的勘探、精确的测量得到准确的数据。他将毕生贡献给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也献给了教育事业,培养了许多建筑大师,并将研究成果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展示于国人甚至世界的视野。

    (二)中国民族文化

    云南自古便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在这里没有城市与乡村,内地与边疆哪种文化孰优孰劣的定论,每个民族、每种文化都平等地存在于真实世界里,因而云南博物馆所选出的文物更具有别样的特色。

    在观看时,观众与文物之间很容易产生距离感,这种距离感会使人更加好奇它们的文化,用这种距离感来创造人们对未知文化好奇心理,而在节目当中使用了虚构的故事来讲述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从国家层面上来说,这个文物未必是牛形象最多的,鎏金最重的,但是它代表着当时云南对牛的崇拜和信奉。

    节目组借一个虚构守护滇牛的故事,延伸至云南的原生态和与自然崇拜的精神,呈现出牛对于云南地区农耕文化和精神的重大意义。同时引申到艺术层面,将杨丽萍和她的团队以云南文化传承者的身份引入舞台,以《云南印象》展示云南的多元民族文化,彰显他们为守护云南精神图腾和传统文化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

    整体来说滇博这一期是第二季最浓重的一笔,节目组在滇地文物历史价值较薄,文化共鸣较低的情况下,通过编剧的合理演绎,提升了虚构故事的内容深度,并在今生故事中准确而且完美地契合当下主流趋势,为大众展现了未知文化,讲述了不一样的滇地文化。

    三、特色突出兼顾艺术性

    (一)大气磅礴的开头小片导入情境

    在每期节目的开头都会介绍这期节目将进入哪个博物馆,并由此带入由博物馆馆长对当地历史文化的解读,节奏紧凑大气,解说深入人心,画面唯美壮阔。这种小片使得观众在代入情境中更迅速深刻。在新疆博物馆这一期中,首先展现的就是广阔无垠的沙漠,只有一个人走在沙脊上留下的一串脚印,带领我们穿越到张骞出使西域的时代情境下,从沙漠到荒漠到白雪皑皑的平原,在紧张的配乐中把本期节目展示的宝物呈现出来。各个博物馆馆长在解说词中称呼自己是历史文物的“看门人”,恰如其分。

    受众对文博类综艺节目的刻板印象,主要停留在对于文物的鉴定方面, 其侧重点在于对文物以专家的视角进行品鉴,其内容定位于对文物的收藏价值方面。与以往的文综类节目不同,《国家宝藏》最大的特点是对节目形式的大胆创新。多数文物类节目,更多的是以叙事的方式对文物进行展示,一直以来以专业、庄重、肃穆为主基调,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总体来说,受众固定且数量较小,不能有效扩大节目的影响力和传播文化的功效,但《国家宝藏》则不同,其创造性地采用符合观众视听习惯的娱乐综艺手法,可谓是别具一格,因此吸引了大量的粉丝,提升了收视率。

    (二)上镜头性元素增加了节目的艺术性

    法国先锋派理论家路易·德吕克认为上镜头性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品质,也不是靠镜头所揭示的品质,更不是任何事物都可以使用的漂亮的外包装,而是一种艺术,一种观察与表现的艺术,它的唯一法则是导演的鉴赏力[1]。

    德吕克认为,“上镜头性”应包括四个主要元素:一是装置,包括自然景和布景,镜头构图和各种景别的运用;二是照明,包括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根据不同用法赋予对象以特殊含义;三是节奏,首先指比例平衡,是在“装置”“照明”和“假面”各元素之间起着平衡联系和逻辑统一作用的,最具有感染力的“卓越技术现象”和创作者的激情和智慧的产物;四是假面,指演员。

    在电视节目中使用这些元素,极大地提高节目的观赏艺术性,使观者在深入情境了解文博知识的同时,又提高了审美能力。

    国家宝藏最大的亮点是开场具有冲击效果的舞台,整个舞台一开始是暗的,突然变得明亮,并且密集整齐呈矩形排列的白色灯光开始由上至下照亮全场,灯光的穿透力很强。其后,随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号角声与击鼓声,整个现场气势磅礴;整体上科技感十足,视觉与听觉效果完美结合,充分展现出了古典韵味,体现了节目设计的用心之处。

    节目舞台的中央放置了九块立体冰屏,这种LED技术很少在综艺节目中使用,通过冰屏立柱的位置变化,舞台可以呈现变化多端的空间和形态[2]。这九块冰屏为后方的环形屏幕提供了无限的使用可能性,从视觉上增强了观众的立体感。例如在文物“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的“前世传奇”演绎中,九块冰屏平行矗立于舞台中央,充分显示出一片翠绿之中竹林深处的情境,随后冰屏慢慢升起,场景也随之转换,令人叹为观止。

    节目由张国立老师的主持来把控全场,掌握整场动态节奏,让演员表演历史情境,带领观者深入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明星演员表演的故事情节也许是传说,但这并不妨碍观众对戏剧的欣赏。由此将上镜头性元素完美融合于电视节目,满足了观众的审美诉求。

    四、结论

    对于一件国宝级文物而言,除了自身过硬的做工和歷史价值,更重要的是文物背后的传承。只有它依然鲜活地活在当下,让更多的人看到文物背后的时代和人物精神,那样才有足够的底气称之为“国家宝藏”。

    2019年2月第二季正式收官,节目的口碑更上一层楼,延续和提升了“国宝”在观众心中的位置。《国家宝藏》不仅仅是对文化的传承,同时将艺术审美、历史价值等元素融入节目当中,增强了我们的价值自信和文化自信,进而更好地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黄琳.论“纯电影”理论.云南社会科学,2006-05-20.

    [2] 张振一.文化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的创新性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8(23):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