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课文到教课程
赵雅娴
语文教师应带着强烈的“任务群”意识,重新建构自己的语文教学,为学生开创全新的语文课堂视域。要依托课文,又要摆脱“教课文”的惯性,努力将现有教材的文本内容优化为教授语文新课程的主要教学抓手:以作者为中心,适当选读其他作品,以微角度切入学习任务;以文体为中心,适当整合同类作品,以“群文阅读”的方式做有目的的阅读迁移。
一、以微角度切入学习任务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诗词的经典篇目,意象雄奇,情感热烈,意境壮阔,和《沁园春·雪》一样,诗人毛泽东的豪迈大气,生机勃勃的情感和卓尔不群的气质深深感染着十六七岁的学生,非常适合朗读和品析,既是引领学生进行审美鉴赏的优秀诗歌语篇,又是感受毛泽东英雄气质的生动教材内容。
在精读《沁园春·长沙》之后,可以和学生开展“我爱毛主席诗词”的语文学习活动:分别从20-60年代挑选自己喜爱的毛泽东诗词各两首,了解写作情形,熟读成诵;选择一首自己心仪的诗词,进行多维度解读。维度提供:语言、意境、思想情感;小组交流并推举一名成员在课前进行5分钟演讲;完成小论文。论题提供:毛泽东诗境成因,毛泽东的气质与诗情,毛泽东的浪漫情怀,毛泽东的风雅与语言功底。最后,以论文的评价等级作为这次活动的落点。
本次实践活动中,《娄山关》(西风烈)《清平乐》(东方欲晓)《蝶恋花·答李淑一》《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水调歌头 ·游泳》等代表毛泽东或豪迈或柔情或浪漫或自信的文学性的诗作,深受学生喜爱,选讲选评者较多。从语文核心素养来看,有语言的建构与积累,如毛泽东诗词中的的精准动词;有思维的发展,如学生感到只有真正了解创作背景,才有可能走进文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毛泽东的诗词传达出以天下为己任、幽默乐观、风雅大度、哲学思考等文化内涵,对当代青年的价值和意义是巨大的,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方面,也是不可多得的典范。就任务群的落实来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真实地感觉到阅读文学作品时,“读作者”的必要性。毛泽东的恢弘壮阔的诗境形成的原因,正如学生所概括的:饱读诗书,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有英雄情怀和浪漫气质;有领袖的自信和定力。
二、 ?以“群文阅读”的方式做阅读迁移
“实用类阅读与交流”这一任务群的设立,把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提到了一个较高的关注水平,通过集中学习实用性文本,能够促进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现实生活,提高阅读与思考的水平,提高服务社会的水平。
依据教材和教学建议,确定两个专题的具体学习,即新闻专题和演讲词专题,在教学新闻专题的时候,首先了解“消息”“通讯”的定义,熟悉新闻语篇的基本样态,语体特点,然后带着对新闻文体和语言的认知,在课上研读文章《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飞向太空的旅程》《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落日》,其中《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落日》是微拓展篇目,课外研读采用每个学习小组从报纸网络中选出的 “消息”共七篇。
群文阅读切忌泛泛而读,要有目的,注重点面结合。比如通过《别了,不列颠尼亚》和《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 的比较阅读,从新闻结构(文体层面),表达方式(语言层面),创新等角度来加深对学生优秀新闻作品的理解。
从结构看,《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是典型的倒金字塔式。这种结构是现代新闻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结构方式,它的特点是“头重脚轻”“虎头蛇尾”,最重要的导语放在篇首,似乎可以从后面一点一点删掉,可以只剩导语。而《别了,不列颠尼亚》虽然在导语中交代了主要事实,却不完全是“倒金字塔式”,是以时间为序,重在叙述香港回归中英交接的过程,体现了清晰的可视性,还恰当表达了民族自豪感。
从语言特征来看,《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语言平实;以叙述为主,《别了,不列颠尼亚》则增加了描写的权重,创造了深远的意境,给人以深长的回味,增强了报道效果。从创新层面来看,《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尊重传统写作方式,是为“守正”,不失为一篇新闻样板,《别了,不列颠尼亚》作为第8届“中国新闻奖”的一等奖作品,清新而又富于动感,实录中给人以色彩明快的印象,是为“创新”。
三、 以文本语言个性为依托
对学生而言,写作是最好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我们的任务群中,多个点都落在“交流”“表达”“写作”上,多关注经典篇章,寻求语言“范式”,应当成为语文教学新的着力点。
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时,给学生提供林语堂先生的《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朱自清先生的《执政府大屠杀记》等几篇文章,让学生补写“印象刘和珍”,同时体会林、朱两文的侧重点是在对刘和珍人物形象的描绘与段祺瑞政府的暴行的敘述上,而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对人物的描绘却不是侧重点,只是在文章的一、三部分有所体现。探究其中的原因,是文章的用意不同,鲁迅先生要彰显的是对三一八惨案的深刻思考,爱恨痛思,冷峻中有一种别样的热烈, 言语中交织着诗情和哲理,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这力量来自于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精神品格,更来自于其非常丰富的语言形式。
根据这样的特点,提供一定的语境和要求,进行“形式运用写作”,比如,为学生提供“站着上北大”的甘相伟的事迹,让学生用上述的语言形式做表达练习,这样的强化练习至少需要三次,学生才能够初步建构起来这样的语言形式,真正占有它,从而建立属于自己的“语言形式”。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说,教师要设法不断帮助学生提炼结构,这个提炼过程是“反复的”“主次递进的”,学生一旦掌握了结构,他们就能“站起身来,环顾四周”,达到更高的理解层次。
在语言学习上,要引领学生反复体会课文语言,学而用之,在潜移默化中锤炼语言品质,提升语言素养。如,在语言技法与风格方面,《荷塘月色》重于静态细描,语言典丽,修辞活跃,在字、句、段方面便于学生的修辞鉴赏与写作迁移;《囚绿记》在写景抒情方面,注重了历史性的描绘与张力的表现,绿枝的变化与我的情感变化让文字拥有了内在的流动性,同时在主题空间上建立了多意性,绿植既是植物,也象征沦陷区不可征服的人民,还象征着在严酷环境下的生命个体,可让学生将文本改写成古典诗歌或现代诗歌。
另外,以写作带动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度解读,进行“外语境探究”写作,可以给学生这样的小论文题目:“朱自清的三个荷塘”“郁达夫心中的秋”“陆蠡的生命奋争”,分别结合朱自清、郁达夫、陆蠡的人生境况和心理特质来烛照文本的内在意味,从而体会出文本真实的精神内核。
写作的评价要清晰,要细化,有了切实的的评价,才能让学生感觉到提笔表达的“价值”所在。
作者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300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