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的方法与途径
王虎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中华经典诵读成为基础教育阶段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学实践观察结果也表明,经典诵读广受学生喜爱,这使得其具备了坚实的基础。结合新课标的目标要求,中华经典诵读教学活动的广泛开展需要与之匹配的教学构建体系,需要选择与学生适应的方法与与策略,这是当前教学研究的重点,本文则重点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中华经典诵读内容的选择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优秀经典数不胜数,这是民族智慧的结晶。考虑到教学实际,经典诵读的内容必须精选,需要符合三个条件,即符合新课标规定的诵读目标、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因此在内容选择方面,主要从以下范围科学选择:一是儒学经典著作,如《论语》《诗经》等;二是古代蒙学读本,比如《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三是优秀古诗文,通常是唐诗、宋词、元曲等。在实际教学中,经典诵读的内容选择并非直接“拿来照用”,而是需要结合学校、学生实际,编制合适的校本教材,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提升中华经典诵读教学活动的质量。
二、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策略
1.诵读方法指导
教学实践观察中发现,小学经典诵读中通常对诵读文本内容的理解有不同的要求,尤其是低年级段,一般要求“跟我读”“不求甚解”,但此处的“不求甚解”并非“完全不解”,“跟我读”也不是简单的“跟我念”。中华经典诵读是以经典诵读为核心,同时有体现出“跨学科”特色,有教学方法与教育形式的结合,将“读、思、议”结合起来,既兼顾兴趣,又监督基本理解。由此,根据不同诵读文本内容与要求,需科学选择诵读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
一是素读法,以读为核心,以“感”为目的,既注重培养语感,又重视思考的引导。在蒙学教材、儒家经典、古诗文等文本的诵读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对读、跟读、轮读、默读、齐读、个别读、自由读等方法,要注重向学生强调循序渐进和反复诵读。这种方法适用于低年级段的学生。
二是指导法,主要用于古诗词的诵读活动中,即学生在诵读古诗文的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诵读内容的基本意义与情感。比如在唐诗宋词诵读中,向学生指导“押韵”“结构”以及古诗词背景知识等,还可以指导学生吟诵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这有利于其增加对古诗词的感悟和理解。
三是配乐法,古诗词源于古乐府,诗歌与音乐具有相通之处,在低年级学生的经典诵读中,教师可采用配乐方法,寓读于乐,通过对经典文本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的方法,渲染气氛,增加诵读的艺术效果,使学生更好的体验和理解作品意境。
四是抄录法,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后,教师便可指导学生如何制作“摘抄本”,以及如何使用摘抄本等。比如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古诗词摘抄本》,当学生诵读写景的古诗词时,指导学生“诗文配画”,当诵读到抒情类古诗词时,指导学生“抒发情感”等。比如某些学生擅长书法,则组织其写诗词书法作品,某些学生擅长绘画,则指导其“以诗作画”,根据自己理解的诗歌的内容“画一幅作品”。总之,要指导学生将其在经典诵读中自己认为优美的词句、自己的情感感悟、推荐的经典语句等,抄录到摘抄本上,并配以修饰,则几年下来自成一本个性特色的《中华古诗词抄录本》。
此外,在经典诵读指导中,还可结合实际灵活采用表演法、展示法、读议法等对学生进行指导,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诵读,并帮助其理解和感悟。通过以上方法指导,能够使中华经典诵读广泛开展,不仅在课堂上、校园内,而且在校外、家庭中也可随时开展经典诵读,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诵读教学实现途径
经过教师对诵读方法的专门指导,学生基本能够在课堂内外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按照国家对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课程规定,本文认为,中华经典诵读的广泛开展可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实施:
一是以课间诵读为途径,比如每日晨读、课前两分钟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积少成多,保证学生每天在校内的诵读时间。具体指导策略为:小组为单位,小组长带领诵读,教师运用素读法和指导法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二是以课堂教学为途径,或专门开设经典诵读课,或学科渗透,在经典诵读课上,教师灵活采用前文方法,在学科渗透方面,则制定明确的教学计划与框架,以便其他学科教师有效开展经典诵读;三是以班队活动为途径,班主任、各科教师等组织经典诵读活动,比如以古诗词为主题的班会、“古诗接龙”“成语接龙”“赛诗会”“最佳诵读小明星”“经典国学小报”等。
3.中华经典诵读教学思考
文化经典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中华经典诵读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不仅要以课堂、校内为诵读场所,还要积极鼓励学生甚至学生家长,在家庭中建立“诵读陣地”,营造诵读氛围,使经典诵读得以广泛开展。这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指导学生经典诵读的方法,制定诵读教学活动计划。通过教学实践观察,学生在掌握方法后,其经典诵读效果大大提升,这说明科学的指导,能够有效地推动中华经典阅读的广泛开展。
[作者通联:甘肃张掖市甘州区沙井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