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作用
林春梅
摘要:信息技术的进步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了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带动了学习方式的改变。语文作为一门具有工具性的学科,为适应新形势,新课程标准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信息技术为实现这一教学理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改革 ?核心素养
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小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新时代对于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这就促进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亦带动了学生学习模式的改变。面对新形势,《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理念。语文素养是一种综合素养,其核心是语文能力,概括来说应包含语文知识能力和语文学习能力两方面。这就指明了学生不僅要学习知识,更要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作为一位从教20多年的一线教师,深切感受到信息技术给教学行为带来的变化,也感受到信息技术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单调枯燥,学生学习知识大多靠教师来讲解。今天,教室里的一台电脑就能连接着庞大的网络资源,实时上网,是搜集和整理资料的好工具。此外,云资源、电子白板、投影展台等多媒体教学设备,集形、光、色于一体,直接播放图片、视频、实物投影,直观形象生动,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课下,手机里的微信群、QQ群、爱学班班、资源平台等的应用,也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学生更快地获取知识,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及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如在教学《去年的树》时,为让学生感受小鸟和大树之间深厚、真挚的友谊,感受童话故事对纯洁、美好友情的赞美,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第一部分时,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动画:在一片美丽的森林里,在茂密的枝头上,百鸟在齐声欢唱,同时配上欢快优美的音乐,教师适时示范朗读:“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欢快的音乐、美丽的森林构建了美的境界。为引导学生体会小鸟和小树之间的深厚情谊,我抓住“天天”这个词语来引导学生想象,读课文:“每天太阳刚刚升起,小鸟就 ? ;每天太阳落山,小鸟就 ? ;晴天,小鸟一早就 ? ;雨天,小鸟也一早就 ? 。”让学生补充课文中的空格部分。接着引导学生:树呢?接着再请一位学生想象树的表现,并用语言描述出来。学生通过听、看、想象、说、读来感受友情的美好,欣赏美,然后通过有声的语言再现美。学生感受了美,在愉悦的情境中体会小鸟与树的深厚情谊。教学时抓住文本中的空白点创设情境,让学生仔细思考,大胆想象,自由倾诉,以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并通过语文实践,促进语文能力的发展。
二、形象直观,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要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在低年级学段明确提出的要求。我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要实现这一目标很难,影响因素很多。但是信息技术的运用,大大改变了这一状况。例如,在鸿合爱学班班里,利用“生字卡片”这一应用就可以轻松做好课件:点击“生字卡片”,输入生字,汉字的笔顺就可以以连续或分步按描红形式来展示,并且伴随有笔画名称的讲解。动态的演示,以标准的间架结构出现在田字格中,直观形象地展示了汉字的书写笔顺及结构、笔画的位置等,让学生一目了然,同时,教师适时提醒需要重点注意的地方。对小学生来说,动态的演示比教师的再三口述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生字的效率。网络上也有大量的资源可用,如我在教学《伯牙鼓琴》这则文言文时,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布置学生回去预习,并在微信群里让家长把孩子朗读课文的录音发送给我。结果,我发现因为对文言文接触少,难以理解,很多学生出现句子断句错误。我在网上搜索了《伯牙鼓琴》的朗读视频发到群里,让学生听读、比对,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及时纠错。班班通里的电子教材也配备了同步资源,点击课文,就会有标准的普通话课文朗读录音。教学中,我经常根据实际需要,点击课文,让学生倾听,然后跟着朗读。实物投影对于语文的作文评讲,真的是太实用了,从文章的总体结构、遣词造句的准确性、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书写字迹的工整规范、行款布局,这些以前传统教学模式无法展示的问题,现在一键就能轻松解决。教师引导学生一一进行评论,直观形象,更具针对性。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方式简单、有效,依靠的是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
三、巧用动画,品词析句,学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新词是常有的事,但有的词语用语言来描述解释,往往显得苍白、干瘪,而信息技术则可以通过动画、视频等直观呈现,取得“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黄山奇石》一文中介绍“猴子观海”这部分内容时,对于“云海”一词,学生没有切身的体会,亦没有生活经验,无法将“云”与“海”联系到一起。这时,通过视频播放黄山云海的画面,学生通过观看,明白了黄山的云雾漫无边际,随风飘动、翻滚、上升、回旋,就像站在大海边,海水波涛汹涌,浪花飞溅,惊涛拍岸。如此震撼的景象吸引了小猴子的注意力,它抱着腿蹲在那里,望着云海,最后画面定格在“猴子观海”这块奇石的图片上,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学生很快明白了奇石的名称及起这个名称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体会其他奇石的名字及由来,然后请学生对于文中没有具体介绍的“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自行展开想象,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块奇石来介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传授语文知识。”为了实现“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一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教师出示一组黄山奇石的图片,“它们正等着你们给它们起名字呢。”接下来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思考给它们起什么名字并说明理由,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这样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超越单纯的言语训练,超越文本,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扩充信息量,培养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安排了《京剧趣谈》一文,通过课前交流,我了解到孩子们对于京剧可以说知之甚少。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了解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关于京剧的相关资料。孩子们在网上搜集了很多关于京剧的资料,如京剧的起源和发展、演员、表现手法、伴奏器乐、角色等。我适时引导: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学生很快发现不少同学搜集的资料跟课文内容没有关联,课文主要介绍的是表演时用的道具和亮相等舞台动作。书中的插图是女武生的京剧行头,直观地感受京剧的艺术特点。而有的同学搜集了马鞭的相关资料,发现马鞭有不同的颜色——黄、红、白、黑等,马鞭的颜色大多表示马的颜色。这样对于文中提到不同人物使用马鞭时形成的约定俗成的方法有更深的了解。还有的同学补充:我知道皇帝用的马鞭是黄色的,刘备用的马鞭是白色的……在学完《马鞭》后播放了《打虎上山》表演片段,学完《亮相》后补充播放了京剧《雁荡山》,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京剧艺术的表演形式和独特的艺术特色,看人物装扮、动作,听唱腔、伴奏音乐,感受到京剧艺术“虚实相生、动静结合”之美,极大地扩充了信息量。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学会有选择地处理信息。
信息技术给小语教学带来的变化是显著的,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对学习充满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更是起到了重要作用。当然,教师也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更好地服务学生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