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的跨文化交际

    谢雨婧

    摘要:社会文化理论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20世纪20~30年代创立的,文化历史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儿童,研究内容为儿童在二语习得中的心理发展。社会文化理论是指人们所处的环境与人们的内部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所处的环境充斥着先辈们的文化以及与此相关的物化成果,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了人类的心理认知能力来源于社会与文化,个体的认知发展首先通过人际间的交互,然后进一步内化。本研究从社会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即:“调节”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出发,浅析学习者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礼貌、顺畅地沟通、增强主动思维、提高交际意识。

    关键词:社会文化理论;“调节”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活动”理论;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030;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18-0045-02

    1社会文化理论概述

    社会文化理论是维果茨基在社会历史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又一个重要理论,他探讨了社会文化在二语习得中的社会属性,关注交际内容本身以及社会因素对思想的内化影响,他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多样化分类,不仅仅观察实验主体的行为输出,还有语言输出、社会认知输出,这一理论打破了行为主义和行为认知论只认为人类行为是唯一输出的狭隘观点,行为主义认知强调了外界环境的刺激能够使人类大脑皮层,由神经中枢传导到神经元,使人类作出适当的反应,并在下一轮交际中不断内化。行为认知论同样将学习过程归为脑的内部活动,是外界的陈述性知识输入,在大脑里不断强化形成程序性记忆,再以适当行为输出。而社会文化理论则强调了个体与外部成员的社会交际是语言习得的开始,之后通过群体互动、个体获得文化符号工具,再不断内化,形成个体的心理活动[1]。在社会文化理论中,交际互动和语言发展是该理论的核心。

    1.1调节理论

    所谓调节理论,是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用来调节与他人关系的符号性工具,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人类所参与的思维活动或行为是受他人影响的,或者说,是受他人宏观调控的,而在参与了这些活动后,人类实现了由语言为中介的自我调控。人类是在社会环境中与他人交流学会了知识或技能。语言是人类沟通的纽带,同样也是人类日常交流的工具。就二语习得者而言,他们也是通过外部的社会文化活动,用目的语与母语交错着进行交流,从而将语言不断内化,最终习得目的语。

    1.2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指习得者在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中的差距。所谓实际发展水平指的是习得者在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下现有的、已存在的语言水平,而潜在发展水平指习得者还没有习得的,但在其他人的帮助下可达到的语言习得水平。最近发展区就是这两者之间的差距。最近发展区与“i+1”理论是有区别的,“i+1”理论是克拉申创造的,是克拉申在输入假说的基础上发展提出的,其中“i”是指学习者目前的学习水平,“1”是指学习者当前语言状态与下一阶段的差距。克拉申认为语言信息的输入既不能低于i的水平,也不能高于i+1的水平,这样对于语言学习是不利的,i+1是最符合学习者的言语输入,此时的输入为有效输入,有极大的概率转化为学习者的可理解性输入,从而使学习者吸收。然而,据兰道夫的研究分析,“i+1”理论与最近发展区有着很大区别,这两者为两个不同的概念,克拉申的“i+1”理论更关注语言难度,而不是现有的语言水平。“i+1”理论关注语言,并假设对任何学习者而言都有着同样的语言习得机制,学习者之间的发展空间没有明显的区别,而最近发展区关注发展空间,并强调这种发展差距是可预测的,学习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是可弥补的。

    2社会文化理论与跨文化交际的联系

    2.1社会文化理论是跨文化交际顺畅的理论基础

    将社会文化理论运用到跨文化交际中是一个全新的研究,也是社会文化理论的不同视角的研究。跨文化交际是指在跨文化背景下,顺畅地、无障碍地进行交际活动[2]。跨文化交际主要体现在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适应和包容。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中国人与外国人打交道,作为中国人如何与外国人友好交谈、礼貌谈判、在遇到文化冲突时如何化解。社会文化理论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了理论基础。调节理论解释了跨文化交际者如何摄取外国的知识、技能或交际技巧,最近发展区理论提供跨文化交际者习得二语的方法。

    2.1.1调节理论在跨文化中的应用

    在调节理论的指导下,跨文化学习者可通过同伴调节、师生调节、自我调节的方式,将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形式及表达方法与同伴交流、应用,同伴一旦发现学习者有错误就会帮助他纠正错误,这种同伴纠错的方式有利于调节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调节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师生调节是跨文化学习者在外国最常见的一种调节形式,对于留学生、交换生或以工作目的而处于跨文化背景下的学习者来说,他们大多会在国外接受一至两年的语言培训,在语言培训之外间接地了解外国的文化习俗,他们接触到最多的调节方式就是师生调节,这种调节方式早在1955年Hall调查西班牙高中生语言学习的影响中就有所体现,大多数老师反映,因为在课上只按照自己的教学进度教学,不留意学生的实际水平及最近发展区,因此没有对学生现有水平做出评价与反馈,导致学生语言学习失败[3]。只有使经验者处于中介地位时,学习者才能参与互动,内化知识,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自我调节是跨文化学习者的最后一个阶段,他们将同伴调节和师生调节相融合,以自己为主体,将知识框架化。这是自我调节能力中最重要的阶段,也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中最关键的阶段,它决定着习得者是否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是否拥有独立的语用能力,形成新的程序性记忆,并合理输出。

    2.1.2最近发展区在跨文化中的应用

    最近发展区在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过程中有着领导性地位。跨文化学习者要主动寻找比自己实际水平高一点的有经验者,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同伴。在与经验者进行交际互动的过程中,激发自己的潜在发展区,使自己更进一步习得目的语。在不断交流和互动中,学习者会将知识技能逐渐内化,形成专属于自己的知识架构,更畅通无阻地在跨文化背景下交际。最近发展区的互动式教学和支架教学法同样对跨文化交际有着参考性的作用,这两种方法指明了跨文化交际者应多與本地人多交际,不要因为惧怕环境而产生焦虑,拒绝与本地人交流,在与本地人发生文化冲突时,不要行为躲闪,可以多加思考,适当询问,在本地人的循循善诱下,跨文化学习者对该国的文化习俗、知识技能进行自我纠正与理解,交际能力才会提高。

    2.2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目标和现实意义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区域的人们进行交流和交往的桥梁和纽带。跨文化交际者推进了世界多样化、全球经济化的进程,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融。

    社会文化理论作为经典语言学理论同样适用于跨文化交际中,跨文化交际者通过调节、互动、个体话语将输入的语言知识内化,激发自己的潜在发展区,习得相关的语言和文化。跨文化交际者通过学习目的语,全方位了解目的国家的文化习俗、地理环境、宗教信仰、法律制度、风土人情等,还可以领略目的语国家本地人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进一步对自我进行调整。只有将社会文化理论与跨文化交际培养、联系起来,才能科学地、有效地增强跨文化学习者的交际能力,这正是社会文化理论在跨文化交际应用中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lantolf J P.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95,15(1):108-124.

    [2]陈家聪.浅谈高低语境下的跨文化交际策略[J].海外英语,2019(22):250-252.

    [3]曹颖.中美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产生的社会心理原因:基于Scollon,R.& Scollon,S.W.的文化语境理论[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9,39(5):47-50+74.

    (责编:王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