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深度融合中应急广播精准传播与服务
童云 徐文婷 梁秀颀
【摘要】作为声音媒介,广播语言具有情感传递的直接效应,发挥着语言传播的巨大能量。在媒体深度融合环境下的应急广播通过精准传播,可以为困境中的人们送温暖、搭桥梁,传递社会正能量。本文以安徽交通广播、武汉“方舱广播”等为例,探讨在媒体深度融合时代应急广播的精准服务命题。
【关键词】应急广播? 精准服务? 危机事件? 社会正能量
【中图分类号】G220? ? ? 【文献标识码】A
应急广播作为社会应急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在发生突发事件、重大自然灾害时,通过提供迅捷的信息传输渠道起到政策传达、信息发布、舆论引导、协同救援以及辅助灾后重建等作用。在突发性危机事件中,应急广播以时效性、便捷性以及不受环境影响的传播优势,发挥着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而且,应急广播不仅在重大事件报道中担当着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更是在社会综合治理体系中实现着精准协作和精准服务的功能。
应急广播的精准服务,即广播媒体针对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提供多对一或一对一的精准信息传播、精准舆论引导、精准应急救援、精准社会帮扶等公共服务。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广播的应急服务功能、传递社会正能量,这是一个新的重要命题。
一、完善应急广播体系
融媒时代,应急广播的信息传播需要更加精准、高效。1983年,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四级办广播电视的方针,即除中央和省区之外,具备条件的省辖市、县(旗)都可以根据当地的需要和可能开办广播电台、电视台。“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利用地方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加快了广播电视在全国范围的覆盖。2020年1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的《关于加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实现由“户户通”向“人人通”、由“看电视”向“用电视”的新跨越。同年11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应急管理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发挥应急广播在应急管理中作用的意见》提出,力争到2025年完成全国各级应急广播系统与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对接工作,初步实现上下贯通、综合覆盖、平战结合、安全可靠的“中央—省—市—县—乡(街道)—村(社区)”六级应急广播体系。六级应急广播体系重视乡、村的应急传播功能和效果,形成了“纵向到底”的传播态势。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应急广播也面临着一场大考。在全国上下共同抗疫的过程中,乡村大喇叭成为应急传播的亮点,不仅在抗疫宣传中起重要作用,更在乡村社会治理方面担负起责任。
作为基层组织,乡村应急广播是国家应急管理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精准传播的重要意义就是发挥应急广播守护乡村基层群众安全的实效作用。
国家应急法规和政策的实施与完善,是乡村基层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基本保障。2006年1月,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明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分级分类和预案框架体系;200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健全基层应急广播的管理体系,以提高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助能力。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相继发生,暴露出基层应急管理的诸多短板。痛定思痛,十多年来,我国应急管理的理念、预案、机制、体系、方法和应急能力都有了跨越式发展。“十二五”规划期间,应急广播体系建设被纳入国家重点工程。2013年国家应急广播中心成立,当时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了《推进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全面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建设。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应急广播被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为全民提供突发事件应急广播服务”被列入《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2017年的《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升级改造传输覆盖网络,布置应急广播终端,提高容灾抗毁能力,提升面向公众的突发事件应急信息传播能力。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乡村基层应急广播受到进一步关注,应急广播形成跨媒体、跨部门、跨区域、多渠道的传播格局。
二、应急广播的精准信息传播
大众传播时代,广播是面向社会大众的社会传播,收听广播的人群被称之为“听众”,所有人接收信息的内容、渠道、方式、形态等都是同样的。随着社交媒体、自媒体兴起,传播渠道越来越多元,广播听众具备传受双重身份。在融媒体传播环境下,人们更倾向于以自己便捷的方式、愿意接触的渠道收听喜爱的内容,接受个性化信息。这给应急广播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构建面向用户的应急广播矩阵
布局多元化的应急传播渠道,搭建全媒体矩阵。在灾难发生时,广播不再是单一的发布主体,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短视频、现场直播、Vlog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融媒体矩阵作用,打响融合传播之战,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制作多种形态的应急信息,精准发布,使传播效果得到最大化。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防汛救灾中,安徽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借助不同传播渠道形成资源共享、协作互动的信息网络系统,开播16小时特别直播节目《我们在一起》,推出《战“疫”者说》《科普加油站》《战“疫”说法》《返岗复工进行时》《瞰·复工》《瞰·春光》《战“疫”双声道》等融媒体专栏,以多种方式和载体为群众提供权威信息、行动指导、科普知识,抚慰心灵,对防控救灾、稳定民心起到巨大作用。
(二)针对差异化需求提供多元化信息
不同人群在應对突发危机事件时,其需求也具有明显的差异化特征。广播既要考虑大众普遍的、相同的信息需求,又要考虑特殊群体如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灾区群众等的特殊需求;同一群体的需求也存在着差异,如年轻群体倾向于信息获取,患者群体渴望获得更具体的医疗信息和情感上的慰藉等。不同环境培养出诉求多元的用户群,对广播应急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精准信息服务,有利于提高应急服务质量,缩减城乡间应急服务差异,解决人们接收多元化信息过程中的难题,也有利于提高区域性广播的传播效率。要重视用户体验,不断提高内容质量,做好受众和用户调研,满足他们的切实需求,特别是提升在新媒体平台的互动效率,增强用户黏性。
(三)重视“暖新闻”的社会凝聚力量
应急广播应体现出温度和深度。广播历来承担着引导舆论的社会功能,将“暖新闻”理念融入应急广播的语言传播中,能够激发受众情感中积极因素,建立起良好的媒体信任与社会沟通。在抗击灾难与危机中,以“暖新闻”的方式讲述那些勇敢、正义、坚强、奉献、善良、温馨的感人故事,传递人与人的真情与互助,鼓励受灾民众团结一心,共同抗击灾难,可以帮助人们调整心态,走出困境,迎接美好的生活。应急广播中的“暖新闻”多以普通人为主人公,从平凡中看见不平凡,从个体的情感中体验社会大爱,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
安徽交通广播在2020年抗洪救灾报道中加大“暖新闻”报道力度,增强广播的传播影响力。记者深入抗洪一线采访抗洪官兵和群众,通过人物专访、网民互动、无人机拍摄、视频图片和制作Vlog产品等多种形式,用真实、生动的情节和细节,讲述抗洪一线军民和党员干部的感人故事,展示振奋人心的抗洪瞬间。通过官方微信、微博、抖音平台和广播端发布,获得大家的点赞、转发,营造出了“有温度、正能量”的社会环境,重构了群体认同感,凝聚了社会共识。广播人也因此成为称职的时代风云的记录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三、应急广播的精准协同
在应对突发性危机事件时,广播如何助力实现统一调配人力、物力、财力,加快对事件的处理速度,对社会的组织动员能力产生着直接影响。应急广播在协同合作时,不仅要调配内部采编人员,进行部门间合作,还要与其他媒体、政府各职能部门协作。内外协同、统筹兼顾,有组织、有针对性地落实应急工作,形成强大的媒体影响力。
(一)情系乡村民众的应急协同
“覆盖广、靶向准”是应急广播的优势之一。乡村应急广播要从“村村通”走向“户户通”,按照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部署,逐渐实现转型升级。要成为政务发布、政策宣讲、知识普及、灾情通报、沟通协商的主要载体,承担舆论引导任务,架起党和群众的连心桥,打通乡村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
乡村大喇叭诞生于有线广播发展初期,受技术条件和地理环境影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曾依靠架设在电线杆、树干上的大喇叭完成广播电视向边远山区农村的覆盖,至今,大喇叭在乡村依然是广播阵营的组成部分。2020年疫情期间,乡村应急广播得到广泛应用,利用大喇叭向村民告知防护知识、疫情信息,提升应急传播的覆盖率。鲜活俏皮的方言、温馨善意的提醒、科学规范的防疫措施,赋予“村村通”大喇叭浓郁的乡情,也架起政府、媒体和群众之间的民心桥。广播深入乡村治理和日常生活中,激励民众主动参与公共事务的沟通、对话、协商与合作,开阔村民的视野,获得了群众的支持,有效地推动了村民与基层治理的深层互动,促进了社会民主的进步。
作为语言媒介,充满乡音乡情的大喇叭是基层社会沟通的重要载体,帮助人们通过协商达成共识和促成行动。2020年6月10日入汛以后,安徽省经历强降水过程,淮河上中游干流及支流发生超警戒以上洪水,防汛形势非常严峻。7月20日,接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命令,王家坝闸开闸放水,濛洼蓄洪区内2000余名居民搬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与安徽广播电视台等媒体联合对王家坝开闸蓄洪进行详尽报道,数百名记者奔赴一线,全面、客观地报道泄洪情况,也诠释了当地群众舍小家、顾大家的“王家坝精神”。王家坝各个行政村、自然村乡村大喇叭24小时不间断地播放防汛信息,包括政令通知、路况信息、天气预报、遇水自救知识等,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二)应急广播的内部协同
内部协同是指广播电视组织内的人员调配、部门协同。在突发危机事件中,应急广播要迅速调配采编人员,分配任务,打破各个部门之间的管理壁垒,进行工作调度,使得广播记者能够快速反应,抵达新闻现场。部门间联动是应急广播的内部合作机制,根据应急事件情况,启动应急预案,灵活组织,整合媒体资源,统筹安排和管理,凸显应急广播的责任担当。
安徽交通广播在2020年防疫和抗洪报道中,集中投入力量,从领导至记者、编辑,各部门联动,开展线上线下立体化应急报道。2020年7月1日至22日,200余名记者编辑投身一线,播发各类稿件4585条,其中广播电视新闻2519条、新媒体作品2066条。他们在突发危机事件时,坚守岗位、心怀使命,不计得失,热情奉献,展现了新时代广播人的精神面貌。
(三)应急广播的外部协同
外部协同,既包括广播与政府职能部门、社会相关组织和个人之间的社会联动,也包括广播与其他媒介组织的媒体协同。因为当重大危机事件突发,救援工作会涉及很多部门和组织。广播在常规化新闻报道中长期积累的社会关系,可以为快速组织提供很好的社会资源基础。不仅如此,在社交媒体中,广播在虚拟空间的媒体资源也十分重要,可以帮助应急广播在第一时间以最小成本、最快速度组织和进行报道。
媒体协同是指媒体组织之间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合作。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安徽交通广播与浙江广电集团交通之声、贵州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以及三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共同推出《春暖复工路》大型融媒直播。直播通过三省交通广播并机播出,并在三省交通广播新媒体矩阵同步视频直播,共覆盖听众6000万。利用网络媒体,突破以往广播的地域局限,可以实现共享资源、联合策划、协同报道,高效运行。2020年7月汛情威胁着整个长江上、中、下游地区,长江沿线11省市的应急广播快速组织报道团队,建立了长江流域新闻广播防汛应急的联合机制,及时跟踪汛情和抗灾动态,形成整合传播态势。11省市新闻采编部门、新媒体运营团队通过建立工作联络图,实现采、写、编、发协同对接,创作完成具有强大传播力、形态丰富的信息产品,发挥了主流媒体的传播影响力。
区域广播打破地域限制,积极探索跨地域、融媒体的报道机制,为媒体协同提供经验和启示。
四、应急广播的精准救援服务
灾情等发生后,社会各界救援力量和救援物资从四面八方涌入灾区,救援信息的及时、全面公开尤为重要。应急广播不仅可以报道新闻、与政府沟通、引导舆情,还可以积极参与应急救援,引导社会合理、科学地调配救援力量,有序安排救援物资,尽快帮助灾区恢复重建。不仅如此,广播语言对于个体的心理治愈作用,也是其他媒介不可替代的。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帮助,对于受灾群众来说,是及时雨和强心剂。
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武汉建立方舱医院收治患者。方舱医院是一个特殊时期的特殊传播空间,无论病人还是医生、护士、护工,都在直面未知的嚴重疫情,焦虑、担忧是难免的。武汉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之声等媒体迅速组建“方舱广播”,面向方舱医院这个特殊的空间进行传播。节目主持人刘炜在《炜炜道来》节目中将听友称为“家人”,“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还有什么比家人的亲情更重要的呢?”心与心的交流,给了患者极大的鼓舞,提高了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也为医护人员放松了心情、纾解了压力。
五、结语
应急广播的精准传播、精准协作与精准救援,都是在网络化、数字化环境下的新课题,值得关注和研究。作为声音媒介,广播具有语言传播的巨大能量,广播语言具有情感传递的直接效应。在媒体走向深度融合、新兴技术不断迭代的情境中,应急广播不再是大众传播时代以单向传播为主的形态,而是以愈加丰富、多元的新形态、新模式融入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中,应急广播的传播功能和作用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承担起更重要的社会责任。应急广播作为国家应急管理不可或缺的环节,不仅是传播信息的中介,也是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对话与协商的渠道、社会化的协作平台。
中国应急广播经历了各种突发危机事件的考验,正在逐步健全完善体系建设,关键时刻,可以成为保护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强之盾。
参考文献
1.王求:《应急报道中国家电台的职责坚守与功能拓展》,《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6期,第11~12页。
2.漆亚林:《建设性新闻的中国范式——基于中国媒体实践路向的考察》,《编辑之友》,2020年第3期,第12~21页。
3.陈月罡:《融媒时代应急广播的垂直化与延伸化探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年第7期。
4.许志强、曹三省:《全媒体视域下突发公共事件智能媒体应急平台研究》,《现代传播》,2016年第12期,第12页。
5.蔡钿:《暖新闻“热”发展中的“冷”思考》,《传媒评论》,2018年第10期。
6.徐曼、洪燕:《11省市新闻广播共同启动 新机制让广播跨地域之路更宽》,《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http://data.chinaxwcb.com/epaper2020/epaper/d7297/d7b/202008/109062.html,2020-08-12.
7.刘炜、刘开莫:《从战“疫”需要出发拓展广播功能——湖北之声方舱广播的成功带来的启示》,《新闻前哨》,2020年第3期,第6~7页。
(本文系2019年度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智能时代安徽省区域性主流媒体传播效力评价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SK2019ZD01)
(作者童云系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徐文婷系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梁秀颀系安徽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记者)
(本文编辑:林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