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弥漫传统文化的馨香
陈杜泽
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中学生越发热衷外来文化,吃洋餐,看韩剧,迷追日本动漫;认为端午节、重阳节等节日不如情人节、圣诞节有意义;当青少年沉迷于《诛仙》《龙族》等虚幻网络小说时,《水浒》《西游记》等经典名著已悄悄成为外国最畅销的图书之一……语文教学因应试教育的影响而片面追求成绩,学生跻身题海而课外阅读贫乏,学生习惯于快餐式、碎片式阅读,无暇关注传统文化。《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那么如何让灿烂、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生根发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立足课堂,撒播传统文化种子
语文不仅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文化积淀和人文熏陶。让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植根心灵沃土,使民族文化不断发展和创新,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
1.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
努力创设课堂的文化情景,力求多一点文化气息,在学生心中撒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例如,导语情景: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如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用《旧唐书·魏徵传》“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引出课题,让学生明白别人的成败得失可以作为自己借鉴的道理。借助综合实践,推进学习经典文化的活动。如举行诵读《笠翁对韵》等经典文章的比赛,或进行《论语》读书交流会……不仅传授了文化知识,发展了思维鉴赏力,还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2.挖掘传递文化思想内涵
语文课不仅是“纯知识”的技能练习,还应让学生获取更多的人生成长的精神养分。课堂上要善于抓住时机,传递传统文化的信息,让经典在心灵扎根。
借助课文教学,渗透文化精髓。如在《劝学》和《师说》的教学中,抓住古人勤学、尊师的美德,结合社会现状进行教育启迪;讲授《陈情表》,让学生搜集有关母爱的诗文,传递“孝道”思想。借助文本,理解屈原、陆游的爱国忧民情怀;体会李白、苏轼的豪放豁达……通过教学渗透,自然而然在生活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感悟,并内化于心。
利用作文教学,传承文化思想。捕捉每一个细节和每一次练笔机会,让学生学以致用。例如选读《论语》后,写写关于“仁爱”“责任”的话题作文,让学生增强了责任担当的气魄和动力,领悟“诚实守信、宽以待人”的品德。久而久之,既得以传承发扬经典文化,也使学生形成一股强大的学习动力,最终积淀为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诵读感悟文化经典魅力
我国的文化遗产极其丰富,唐诗、宋词、元曲等优秀的篇章入选课本的只是冰山一角。教师要引导学生诵读名家名篇,汲取经典文化的精髓。
诵读经典,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得到净化与升华。面对人生路途上的成败得失,李白始终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龚自珍辞官仍能吟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秀作品能以强大的力量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广泛阅读,能提升品质,陶冶情操,终将外显于日常言行。
二、驻足校园,绽放传统文化之花
高品位的校園文化能为语文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建设校园文化,营造文化氛围对学生成长大有裨益。
首先,打造主题班级文化。布置并积极利用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围绕某一主题,教室墙上张贴圣贤画像、名诗名句,在黑板报开辟专栏“古典文化大家谈”,每天一首古诗,一句古训,让传统文化举目可见。
其次,因地制宜弘扬经典。充分利用宣传栏、墙报、广播等校园资源,展出名家字画、诗文赏析和经典名句,时刻提醒学生做人、求学之道,使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处处皆经典,无处不熏陶”,使学生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另外,在校园内设计特色建筑、园林景观等。比如建造儒家文化广场,加以圣人语录,使得一草一木儒香浮动,一字一画德育无声。或者建造一两座凉亭,把文人墨客的经典佳句展示其中,让经典浸润学生的心灵。
三、踏足乡村,延伸传统文化内涵
语文学习不仅在课内,更在课外。即使无法行万里路,也要就地取材。丰富的农村乡土资源是语文教学开发利用的宝藏,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寻找乡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
研究节日的渊源和不同的民族习俗,做好书面整理,积累创作素材。在生活中感受节日氛围,体会特有的民俗文化风情,让学生感受农村好家乡美的精神风貌。通过实践考查,学生就会明白清明节是追思缅怀祖先的节日,元宵节是家人团圆相约赏灯的好日子,端午节多地人民会有赛龙舟、吃粽子等习俗……对传统文化的知识了解越多,学生的文化内涵自然就越丰富,对家乡自然山水的兴趣就越浓,浮躁寂寥的心灵愈发充实丰盈。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朽的脊梁,印证着民族的文化品位和精神,体现人民的人生价值和审美追求。借助教学契机,把传统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将其“请”进校园,使经典文化的馨香弥漫浸润校园,让淳朴古风自然而然感化学生的心灵。
作者单位:广东省信宜市教育城初级中学(52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