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兴发感动”说,指导古诗词赏析

    李爱林

    [摘 要]借鉴学者叶嘉莹的“兴发感动”说,促使学生更深入地开展古诗词赏析活动,能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的“真味”。通过联系生活进行体验,围绕空白处展开想象,利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通过诵读感悟提出自己的观点等方法,在“兴发感动”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赏析,能使其体会到古诗词的精妙。

    [关键词]“兴发感动”说;古诗词;赏析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28-0058-02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由于古诗词创作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古诗词作品都是作者人生积淀的产物,而小学生的人生经历还不够丰富,所以其对于古诗词的感悟往往不够深刻。围绕怎样赏析古诗词的问题,学者叶嘉莹提出了“兴发感动”说,认为古诗词赏析源自一种“力”,这种“力”是内心和外在事物接触时的直接感动,“兴”就是见物起兴,就是看到某事物后内心的那种感动。在指导小学生阅读古诗词的时候,教师要想办法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感动,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古诗词鉴赏的能力。

    一、联系生活,激活体验

    学者叶嘉莹认为,诗人的内心世界在接触了外物后,就会唤醒真情实感,这就是作者创作的原因。欣赏者若没有类似的感受是很难理解作者创作时的想法的。所以,在指导学生赏析古诗词时要鼓励学生积极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看看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场景。这样,有了激荡情感的源头,学生就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年級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的《村居》虽然描写的是古人的生活,但是其中体现出浓浓的生活气息,这是小学生也能体会到的。所以在指导学生阅读这首诗的时候,教师要鼓励他们联系生活进行体会。“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放学后你会做什么呢?说说自己的感受吧。”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表述:“我会和同学一起出去玩,看看桃花、樱花什么的,会觉得很开心。”“我会和同学一起出去采花,只有春天才能采到最漂亮的花。”此时,学生感受到了春天的生命气息,感受到了春光之美。教师又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进行深入体验:“大家阅读一下诗歌,将自己想象成是一起放风筝的小朋友,你能体会到春天的美好吗?”这激活了学生的体验,促使学生生发出感动。

    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和大自然、社会的接触面也不多,所以他们往往很难产生切身的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各种社会生活中,积极走入大自然,让学生获得真切的感受,从而加深对古诗词的体会。

    二、展开想象,填补空白

    学者叶嘉莹的“兴发感动”说中,“感动”指的是对于作品的评价和再创造,也就是说,读者要参与到诗歌中去,才会有更多的感动。古诗词中都有不少留白处,这是促使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好资源,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展开想象,尝试填补其中的空白。

    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中《望天门山》展现了天门山的壮阔景象,体现出一种动态美。虽然作者在诗歌中没有表现出自己的内心感受,但只要阅读写景部分的诗句就能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澎湃,感受到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情怀。在指导学生阅读这首诗歌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描写的天门山究竟是怎样的状态,然后尝试填补诗歌中的空白,说说作者在欣赏风景时的内心感受是什么。在多媒体课件的引导下,学生体会到了天门山壮阔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和作者形成了共鸣,体会到了作者内心的感受。有学生尝试填补空白:“作者似乎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力量,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他被这天地间的壮丽景象所折服。”“作者喜欢这样的景观,因为这样无拘无束的状态和他自己的思想相契合,所以他喜欢天门山。”学生通过想象体会到了作者的内心波动。

    叶嘉莹认为,一个欣赏诗歌的人,若除了明白词句的意思以外,没有什么感受和生发,那么只是“刻舟求剑的愚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透过文字表面,去想象作者没有表达出来的情感和思想,这样学生的感动才会更深入。

    三、知人论世,升华认知

    要促使学生更好地进入“兴发感动”的状态,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式进行诗词赏析。因为作者在创作诗歌的时候,总是会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融入其中,如不理解其端倪,则很难唤醒内心的感动。

    在学习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中的《登鹳雀楼》时,教师给学生介绍作者的生活经历:“作者王之涣的仕途其实很不顺利。他虽然很早就及第,也当过某地的官员,但是却因为被人诬陷而被罢免,从此他开始了浪迹天涯的生活,那时候他还不到三十岁,而这首诗歌是作者三十五岁时创作的,他还如此年轻,为何就会有看透世事的感悟呢?”学生在了解了这一切后,再来读这首诗歌,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有学生提出:“我是不是能将这首诗歌看成是作者对自己的一种安慰和鼓舞呢?虽然作者的仕途很不顺利,但是他依然没有对生活丧失信心,他用这首诗歌表达了自己敢于探索的心境,体现了进取的人生态度。”在了解了作者的生平后,学生的阅读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对诗歌主旨的挖掘也更深入了。

    叶嘉莹认为,透过作者的人格性情来阐述其风格特点是很有必要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提供诗歌的背景资料,并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搜索的方式去了解相关资料,这样教学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以诗解诗,彰显个性

    以诗解诗是“兴发感动”的最高境界,表现出欣赏者对诗歌的个性化感悟。在组织学生赏析古诗词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用以诗解诗的方式进行体悟。如鼓励学生找到同主题的诗歌,用其来解释自己读到的诗歌;如寻找同时期其他作者的诗歌,看看这些诗歌是否有什么共同点;又如找到该作者自己的诗歌,对比不同时期的作品有什么不同的特点。这些方法都能达到以诗解诗的效果,能让学生读出个性。

    在指导学生学习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教师鼓励学生采用以诗解诗的方法辅助阅读:“你还知道哪些诗歌是思念自己兄弟或朋友的吗?尝试将这些诗歌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阅读感悟。”有学生找到了苏轼的《水调歌头》,并将其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学生认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现出在重阳节对亲人的思念,因为见不到亲人,所以作者内心十分痛苦。而《水调歌头》虽然也表现了对亲人的思念,但是很显然,苏轼更为豁达,认为‘此事古难全,同时他也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让人体会到了作者是一个豪放不羁的人。”在对比中,学生发现,由于作者的性格不同,人生态度不同,写同主题的诗歌时就会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感受。

    以诗解诗的方法有很多种,教师要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学习,最后鼓励学生尝试用小论文的形式展现自己的阅读收获。这样也能促使学生在赏析中生成个性感悟。

    在指导学生赏析古诗词的时候,若能借鉴学者叶嘉莹的“兴发感动”说,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感悟,则能使学生更好地展开审美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增强学生的体验,促使学生有感而发,还要积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赏析收获。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