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前维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康婕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转型速度的加快,传统利益格局逐渐被打破,经历大规模的分化、竞争与重组,社会矛盾呈现爆炸式增长,到新时代有所缓和与回落。回顾历史,在社会转型初期,社会矛盾的治理工作趋向于“行政维稳”模式,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这一模式不仅遭遇严重的价值冲突,而且导致基层治理陷入内卷化困境。本文主要对当前维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做具体论述,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给行业内人士以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 维稳工作;问题;对策
引言
社会矛盾具有普遍性,在当代中国主要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集中于基层社会。新时代科学处理好维稳与维权的关系,应当推动“行政维稳”向“制度维权”的转型,通过制度化、法治化的方式,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以实现基层社会长期稳定和有序发展。
1当前维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迅速发展,城乡原有经济社会结构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支离破碎,新的利益格局正在加速形成。众所周知,中国只花了70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发展历程,巨量的事情被挤压在一个相对有限的时空当中,巨大社会能量的激活与规则相对缺失现象的并存,造成社会不公平现象较为明显。亨廷顿指出,经济发展产生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社会的怨愤,必然产生大量不稳定因素;戴维斯认为,快速的社会变革会导致民众价值期望与价值能力之间产生落差,由此产生一种“发展型相对剥夺感”。正是因为社会短期而剧烈的变革,产生大量的社会矛盾,这直接考验着当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社会矛盾的频发首先表现为信访数量的激增。信访是我国一项特殊的行政救济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根据群众路线而创立的,信访数量的激增表明,基层社会矛盾无法通过一般的法律渠道进行有效化解,不断走向激化和升级。群体性事件是指在没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群体与公权力进行的抗争,是在社会矛盾无法通过正常的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化解的情况下产生的现象。信访与群体性事件的不断增加表明,各级党政机构不同程度地存在反应迟钝、进退失据的“体制性迟钝”现象,致使社会矛盾不断积累并持续激化。随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稳步推进,基层社会矛盾得到有效缓和,但仍然需要审慎对待。调查显示,未来几年中国的社会矛盾主要集中在征地拆迁、失地农民保障、非法集资类、劳资关系、房产交易、农村土地权属.历史遗留、干群关系、人际关系等方面,预防和治理社会矛盾的任务依然较为复杂、艰巨。
2维稳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
2.1.1深入实施“过程调控”策略化解矛盾
只有深入實施“过程调控”策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过程中,有效化解风险、畅通渠道,才能有效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治理功能,推进社会治理创新。过程调控策略是指在社会治理过程中,通过建立社会治理风险预警系统,畅通多元主体利益表达渠道,构建法治德治并举施治方略,时时解决社会问题、防范社会冲突、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治理目标的一套程序和规范。过程调控策略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治理功能的重要保障措施。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一个社会运行的过程都必然会伴随着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着力解决社会问题、防范社会冲突、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的良好环境,成为社会治理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为此,构建社会治理过程调控机制,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切实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治理功能的必然选择。一是建立社会治理风险预警系统。我国社会治理强调坚持源头治理,着力在社会治理的源头把好关,对处于萌芽期的社会问题、社会冲突、社会矛盾作出识别和判断,预先通过对话、协商、谈判、说服教育等方式予以化解,防止风险扩大化,建立起社会矛盾、危机、风险预警机制,从源头上时时解决社会问题,避免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潜在风险不断涌现、社会风险事件频发,如何有效防范社会潜在风险,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首要内容。为此,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必须强化风险管理,以预防为主,建立多主体、多要素、高密度、集成化、高效能的社会风险预警系统,从根源上避免或减少社会风险的发生。只有建立社会风险预警系统,构建起源头预警机制,才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有效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治理功能。二是畅通多元主体利益表达渠道。畅通多元主体利益表达渠道,能够让党和政府的制度、政策、决策和方案得到有效落实,让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的诉求、意见、建议和要求得到及时反馈,使不同社会治理主体之间更加紧密合作、更加协调有序、更加高效运转,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主体保障。当前,我国社会利益主体的重组、社会利益结构的调整、社会利益分配的多样,使得不同社会治理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导致利益冲突时有发生,如何有效畅通多元社会治理主体的利益表达渠道,防范和化解利益冲突,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为此,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必须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搭建利益诉求表达平台,规范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规则,从过程上时时畅通不同社会治理主体利益表达渠道。只有搭建起利益诉求表达平台,构建起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才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有效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治理功能。三是构建法治德治并举施治方略。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冲突和疏导社会矛盾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并举施治方略,这是调控社会治理过程,营造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良性环境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指出:“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当前,我国社会治理领域的法治问题、道德问题突出,超越法律底线、道德底线的行为频繁发生,全社会的法律信仰、道德观念不断受到冲击,给社会善治带来挑战。为此,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必须坚持依法治理与以德治理相结合,强化道德规范对依法治理的支撑作用,把道德要求贯穿于依法治理过程中,使道德体系同法律规范相衔接、相协调、相促进,以法治与德治并举的施治方略破解社会问题,不断推进社会善治目标的实现。只有坚持依法治理与以德治理相结合,解决社会治理过程中违法、违规与离德、背德问题,才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有效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治理功能。
2.2建立邻避项目补偿机制
如何建立有效的邻避项目补偿机制是地方政府必须慎重考虑的内容。补偿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补偿范围和补偿方式,在确定补偿范围方面,尽量把补偿机制的覆盖范围扩大到邻避设施所在的整个区域,不断提升区域内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增进当地居民对于邻避设施建设的理解和支持。在确定补偿方式方面,尽量采用多元补偿方式,既要通过拨付款项、减免税费等方式直接补偿相关群体,又要通过公益设施、医疗服务、环境治理等方式间接补偿,从而使邻避项目真正成为服务一方、造福一方的“民生工程”。
2.3法治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的制度保障
首先,防治工作规范化、法治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发力,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各级政府将新冠肺炎正式列入法定传染病进行依法防治,依法迅速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国家卫健委每天向世界卫生组织通报情况,并向社会公布疫情,同时启动了国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应急处理机制,形成了“全国全民齐动员,众志成城抗新冠”的局面。其次,依法行政促进了抗击疫情的良性运转。在这场突如其来而又攸关生死的公共卫生危机面前,任何犹豫、延误与举棋不定,都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严重后果,因而,必须建立起一个权威、高效的应急领导机构。
结语
总之,基于时代和社会的变迁,新时代做好“制度维权”工作,预防和治理基层社会矛盾应当从理念、制度、监督与引导等方面着力推进.基层党政部门要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在对上负责的同时,也要密切联系群众,听取群众意见,遇事多协商,做好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工作,尽量减少矛盾,从源头上疏解矛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 - 10 - 28(1).
[2]张乾友.论政府在社会治理行动中的三项基本原则[J]中国行政管理,2014(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