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与培训作用机理实证研究

    

    【摘 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转移劳动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与培训对于劳动者职业技能、收入、生活满意度、城市融入、就业稳定性与满意度以及培训与创业意愿的影响展开实证研究。探析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作用机理,提出加强政府扶持、引导与宣传;鼓励行业协会、企业、社会培训机构等多元化主体参与到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加强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举,促进城市融入;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提升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提升转移劳动力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主动性和参与意愿;加强转移劳动力终身教育机制的构建等策略。

    【关键词】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作用机理;实证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7)07005304

    一、研究背景及文献回顾

    2014年3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规划提出,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要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将“城镇化建设”写入总报告,提出城镇化建设和新兴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一起成为未来中国发展的方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我国将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化质量,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然而当前农村转移劳动力普遍存在劳动技能低下、城市融入意愿不强、市民化进程滞后等问题,特别是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对基层劳动力职业技能和素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工艺和纯体力工种面临就业难的窘境,因此继续通过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提升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能力,深入探讨职业教育与培训在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能力提升、城市融入等方面的作用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有关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方面的研究,大多偏重于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现状、问题及策略研究;或者职业教育对农民工的经济收入、工作技能水平、适应能力、就业能力等方面的影响。[1—4]而很少有学者基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从职业教育与培训对农村转移劳动力自身影响机理展开综合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探索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影响作用,以期更好地引导和指导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与培训。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分析

    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期间,课题组在江苏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区的职业培训中心、定点培训机构等的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班上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采用统一的指导语,施测现场有课题组专人负责指导,问卷完成后当场收回,并赠送毛巾、牙膏以及香皂作为调查酬劳。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50份,回收402份,回收率为89.33%,严格剔除废卷后,共获得有效问卷366份,有效回收率为81.33%。

    在被调查的366名农村转移劳动力中,男性224人(61.2%),女性142(38.8%);未婚26人(8.7%),已婚325人(88.8%),离异15人(2.5%)。年龄状况:最小年龄为21岁,最大年龄为55岁,平均年龄35.68岁。受教育程度情况:小学文化水平11人(3.0%),初中文化水平250人(68.3%),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105人(28.7%)。户籍来自江苏的有313人,占85.5%;江苏省外的有安徽、贵州、河南等12个省,共53人,占14.5%。总体来说,所调查的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农村转移劳动力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影响作用实证分析 1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对农村转移劳动力收入的影响

    为更准确地分析收入值,在问卷设计中考虑到劳动力的支出不稳定因素,设置为“刨去一年开销,您一年净赚有多少?”通过对劳动力是否参与职业教育和其收入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存在显著相关性;结合二者交叉表分析,接受过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转移劳动力,其收入明显高于未参加过的,特别是在3万以上的比例明显提高。表明农村转移劳动力通过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有利于提升其收入水平。

    2参加职业教育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检验接受职业教育培训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接受过职业教育培训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634,达到0.01显著水平。表明曾经接受过职业教育或者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村转移劳动力,相比没有参加过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转移劳动力,其生活满意度更高。

    在访谈中了解到,农村转移劳动力通过职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其就业能力,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失业风险,这也有利于转移劳动力工作稳定性和对城市生活满意度的提高。

    3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对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的作用分析

    農村转移劳动力职业能力提升首先需要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通过将接受过职业教育与培训同是否有一技之长进行卡方检验,检验二者是否存在差异。 数据结果显示,受访者是否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与是否有一技之长的差异非常显著(x2=147.462,p<0.001)。

    对比接受过职业教育培训与是否有一技之长的频率发现,对于没有参加职业教育培训的受访者而言,没有一技之长的比例(77.7%)显著高于有一技之长的比例(22.3%);对于参加职业教育培训的受访者而言,有一技之长的比例显著(85.6%)高于没有一技之长的比例(14.4%)。可见,农村转移劳动力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是其具备一技之长,掌握一定实际时间技能的重要手段。

    另外,通过对受访者的调查分析:参加过职业教育的转移劳动力,占75.9%的人认为培训对提高职业技能有作用;在未参加过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劳动力中,占85%的期望有机会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

    4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城市融入的影响

    新城镇化建设进程也是广大转移劳动力市民化的进程,为健康有序地推进“人的城镇化”的新城镇化建设,我们需要重点关注转移劳动力城市融入意愿。笔者以是否希望和家人长期在城市居住作为城市融入的主要评价指标,通过将转移劳动力是否参与过职业教育与培训和是否希望和家人长期在城市居住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受访者是否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与是否希望和家人长期在城市居住的差异显著(表1)。

    同时对比接受过职业教育培训与是否希望和家人长期在城市居住的频率发现,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的受访者,希望和家人长期在城市居住的比例(占80.2%)明显高于没有参加过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受访者(占30.2%)。

    这也表明,通过参与职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城市融入意愿。通过访谈调研大量农村转移劳动力,也了解到在新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转移劳动力更愿意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从而增强就业竞争力和稳定性,也更乐于家人融入城市。这些都充分表明了鼓励和引导农村转移劳动力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更有利于市民化进程的推进。

    5參加职业教育与培训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满意度和就业稳定性的影响

    针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在新城镇化进程中就业满意度和就业稳定性方面,笔者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检验接受过职业教育培训与就业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是否参加职业教育培训与就业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610,达到0.01显著水平;是否参加过职业教育与培训同就业稳定性呈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295,达到0.01显著水平。数据表明:参加过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其就业满意度和稳定性都相对较高。

    6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对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发展的影响

    通过研究受访者是否参加职业教育和就业工种是否存在差异,将二者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受访者是否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与就业工种的差异非常显著(x2=197.776,p<0.001)。对比是否参加职业教育培训与就业工种的频率发现,对于没有参加职业教育培训的受访者而言,91.3%的为普通员工,技术工人的占比为6.7%,一般管理人员仅占2%;相比参加过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技术工人的占比达到79.7%,一般管理人员和主管及以上的占到17%。数据表明:参加过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技术工人和一般管理人员的比例明显高于普通员工;农村转移劳动力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有利于其就业能力提升和未来职业发展。

    7职业教育对培训意愿和创业意愿的影响

    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检验是否参加职业教育培训与培训意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是否参加职业教育培训与培训意愿和创业意愿呈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160和0.148,达到0.01显著水平。与没有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受访者而言,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意愿和创业意愿相对更高。通过走访调研,农村转移劳动力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掌握一技之长后,除通过寻求技能型岗位工作外,也有一定比例的转移劳动力会选择创业发展。

    四、主要启示

    1加强政府扶持与引导

    农村转移劳动力涉及人数众多、分布广,社会影响效应大。农村转移劳动力作为产业工人的主体,其职业教育与培训不仅在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提高收入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在增强劳动力城市融入意愿,促进市民化进程方面也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对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予以重视与支持。需要加强各级政府相关部门政策扶持与引导,可以借鉴国外常见的做法,通过国家立法,给予经费、政策和办学条件的支持。[5]在具体扶持与引导方面,建议政府部门一方面注重适当弱化行政部门的行政指令功能,增强行政部门的协作协调功能;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定政策鼓励不同教育培训主体间的协作,特别是企业、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和社区教育间的协作,各类主体互为补充,互为依托。

    2鼓励行业协会、企业、社会培训机构等多元化主体参与

    在新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以及职业发展与产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这就需要给予转移劳动力更具针对性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行业协会以及社会培训机构参与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与培训。如可以借鉴美国广泛开展社区学院的做法,便于劳动者就近接受到与地方产业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6]

    3引入第三方监管,提升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

    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直接关系到其参与培训意愿,以及就业能力的提高。在调研分析中,转移劳动力不愿意参加培训的主要原因是认为培训作用不明显,培训内容与企业实际需要脱节等。因此,需要对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质量引起足够重视。目前国内已经有些地区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如苏州采用第三方监督机构对农民工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及成效等方面进行评估与监督。国外如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学校均被要求配备校内评估人员,负责对教学过程、教学质量和教学资源的使用进行监督和评价。建议可以构建由政府人保部门、教育机构、社会评价机构等多主体参与组成第三方评估监督机构,构建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与培训第三方监督机制,从培训机构的设置、培训内容、培训成效等多方面开展评估与监督。[7]

    4积极构建农村转移劳动力终身教育机制

    新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对产业工人技能要求和职业素养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传统靠体力为主对转移劳动力也越来越难以适应当前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转移劳动力不断更新技能,提升就业能力。因此构建农村转移劳动力终身教育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通过构建学分转换和“学分银行”制度,搭建转移劳动力终身学习立交桥,以保障终身教育的有效推进。如借鉴澳大利亚的学分转换和英格兰、瑞典、荷兰、加拿大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实行的“学习账户”制度,鼓励实行教育机构之间的学分转换,建立灵活的资历衔接路径,承认学习者的过往学习经历,从而实现各类资历可以在不同级别、不同领域、不同机构之间的互认和衔接。在此基础上,人们可以确立自己的进修的期间,减少重复学习和培训,搭建人才成长的学习立交桥,将更有利于个人的持续和终身学习。[8]

    5提升转移劳动力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主动性和参与意愿

    在调查中发现,接受过职业教育对转移劳动力,其参与培训的主动性更强。因此,一方面需要加强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宣传引导,鼓励广大农村转移劳动力积极主动参与社会职业培训;另一方面,通过职业教育,有效提升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在提高收入的同时,也提高了就业稳定性,从而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以引导和促进从农村转移劳动力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

    6加强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举,促进城市融入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人的城镇化,本质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与农民市民化协调发展之路。因此需要在提升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的同时,还需要提升转移劳动力职业素养,以帮助农村转移劳动力更好地融入城市。通过提升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一方面有助于转移劳动力增强就业竞争力与自主创业能力,提高工作穩定性和职业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转移劳动力综合素质提升,从而更好地融入城市,也有利于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化进程的推进。

    【参考文献】

    [1]刘万霞.我国农民工教育收益率的实证研究:职业教育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1(5):25—32.

    [2]马立伟,王礼力.农民职业教育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09(7):61—63.

    [3]Mc Quaid, R. W., & Lindsay, C. The Concept of Employability[J].Urban Studies, 2005,42(2):197—219.

    [4]罗恩立.就业能力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2(12):70—74.

    [5]范安平.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职业教育的经验及借鉴[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7):61.

    [6]吴兆明,郑爱翔.新型城镇化下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J].成人教育,2015(10):55—57.

    [7]郑爱翔,吴兆明,刘轩.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化进程中职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6(7):45—51.

    [8]郑爱翔,吴兆明,王振华.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化进程中的终身职业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11):12—16.

    【Abstract】Rural migrant forces pla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new urbanization. Through the empirical study of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s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employees vocational skills, income, life satisfaction, urban integration, stability of employment and the impact of satisfaction, training and entrepreneurship willingness,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mechanism of transfer of rural labor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n this basis, this thesis proposes the government to strengthen the support, guidance and publicity to encourag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main body as industry associations, enterprises, and social training institutions involved in the transfer of labor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training. It strengthens both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quality education of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and promotes urban integration, introduces thirdparty to monitor mechanism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enhances initiative and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of transfer of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nd strengthens the transfer of labor to build mechanism for lifelong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s and strategies.

    【Key words】rural migrant force; vocational education; mechanism; Empirical 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