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策略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地方普通高校在新形势下的使命。面对新时期新形势的挑战,大学英语教学需要顺应时代的需要,提升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本研究通过教学实验探讨如何使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思维导图教学法能够提高大学生英语阅读水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工具,帮助学生梳理语篇内容、构建思维导图,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思维导图;语篇分析;大学英语阅读
【作者简介】李霄(1980-),女,汉族,浙江金华人,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二语习得。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院级教学研究课题“思维导图策略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JK16)。
一、引言
当今世界,科技快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英语作为目前使用最广的工具,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 高等教育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正在进行一系列的变革。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已经成为我国当今高等教育改革主流基本趋势和基本方向。
独立学院向应用型转身,着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对于新形势,大学英语教学不得不进行调整。笔者所在的独立院校在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过程中,把大学英语这门课程分为《大学英语听说课程》和《大学英语读写课程》,由不同的教师担任。笔者承担了《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学生非常重视阅读,背了大量的词汇,但是不能完全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如何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成了我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准备将思维导图引入到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积极和鼓励学生用可视化的方式把自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表达出来,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二、思维导图
1.思维导图简介。思维导图最早是由东尼·博赞(Tony Buzan)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基于脑科学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的基本前提是人脑的发散性思维方式。思维导图采用全脑思维的方式,将左脑的词汇、逻辑、顺序等与右脑的图像、节奏、色彩和维度等多种因素结合起来一起参与思维和记忆的过程,将思维方式变成彩色的、多维的和发散的。思维导图用了图形化的方式,对过程进行引导和记录。
2.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思维导图以图形图像的方式表征人们的思维过程,广泛应用在写作、复习、沟通、计划、演讲、管理、做笔记和做总结等方面。作为一种可视化的教学辅助工具,思维导图被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关注,大家不仅关注思维导图这个概念的基本内涵,还运用这一思维工具来帮助学科教学。思维导图这一辅助工具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大、中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上;如谭记翠(2011)引导学生进行“见词能读、听音能写”的语音训练;卓晓斌(2011)对词汇和心理词汇进行重新界定,阐述了思维导图在闽教版小学英语六年级复习阶段的应用教学策略。孟昕(2012)列举了大量英语隐喻实例,论述了将概念隐喻和意象图式应用于大学英语多义词的教学策略。在运用思维图这一工具时,需要师生进行互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最好的学习是个性化学习,最好的教学是对话式教学,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桑新民,2004)。
三、实验设计与过程
运用思维导图,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效果,这是本次教学实验的目的。本研究从2018年9月开始至2019年8月结束,为期一学年。
本研究试圖回答以下问题:(1)思维导图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思维导图能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我校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240人, 共6个班。这240个学生被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个班,对照组3个班。这些班级人数相当,男女比例、平均值、标准差接近一致,属于平行班。这6个班由笔者进行一年的实验教学。一年之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英语阅读能力进行比较。
2.实验过程。(1)实验内容选定。本次实验使用《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第一二册,共学习十个单元,题材涉及科技、道德、语言学习等,如第一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数字校园”。“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活”通过校园的变化展开话题,讨论了互联网技术对学生和校园所产生的影响。
(2)大学生英语学习调查分析。笔者在教学实施前对研究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主要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在学习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调查问卷共20道问题,全部为选择题。调查共发放240份,收回24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32份,有效率为96.67%。调查和分析显示,有75%的学生认为英语阅读能力非常重要;有65%的学生认为英语阅读能力需要培养;55%的学生认为英语写作能力比阅读能力更重要;有30%的学生认为思维导图比较烦琐,不愿意尝试。
(3)课前。根据教学计划,大学英语阅读课程每个班级、每个教学周的教学课时为两小时,每课时45分钟。每个单元大约计划6个课时完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均需在6个课时内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对照组按原教学步骤,先自学单词,预习课文;实验组则需在原教学步骤基础上绘制思维导图。
教师在给实验组备课过程中,查阅相关资料,利用思维导图整理和归纳文章脉络,制作教学课件,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对于学生来说,学生在预习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理清语言重难点,分析文章框架,明确文章主题。学生初步处理阅读材料,带着对文章的初步了解和认识进入课堂,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
(4)课中。对照组由教师精讲课文内容,分析句子结构,学生记录课文要点。
实验组采取与对照组不同的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员共同合作,对阅读材料进行交流和讨论,从不同角度展示自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教师观察学生设计和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并给予指导。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师生一起构建思维导图,带领学生进一步理解阅读材料,纠正学生的理解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