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动压砖机与机器人之间的通信
许健文 彭钊明
摘 要:本文重点论述了自动压砖机与机器人之间的通信方法,详细介绍了自动压砖机与机器人通信所需的连接信号及其定义。
关键词:自动压砖机;机器人;通信信号;PLC系统
1 前 言
自动压砖机是对均匀粉料施加一定压力,使其形成砖坯的高效自动化生产设备,是粉料压制成型的核心设备,一般需要布料、取砖等设备配合组成全自动化生产线。近年来,工厂生产智能化、自动化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要求生产效率高,一方面又要求产品能实现柔性化生产。为满足此种变化趋势,选用机器人作为自动压砖机的取砖配套设备,将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当选用机器人作为压机配套设备,势必会涉及到压机系统与机器人系统如何协调工作的问题,本文将专门论述压机与机器人之间的通信。
2 自动压砖机与机器人的通信方法
本文所说的自动压砖机采用PLC为控制核心,搭配触摸屏作为人机交互界面,目前机器人与自动压砖机通信方法主要有以下3种。
2.1 采用“I/O点”硬连接线方式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通信方式,也是机器人标配的通信模式,自動压砖机与机器人通信依靠传输DC24V信号的电缆线。压机的PLC系统直接接收机器人发出的DC24V信号,此通信方式优点是简单可靠,直观方便,即使机器人系统出现意外停电等情况,压机系统依然能够单独操作,而不会出现通信故障,缺点是当需要通信的信号较多时,系统所需的实物连接线也需要较多。
2.2 采用现场总线的通信方式
采用现场总线方式通信,主要有PROFIBUS、Modbus等RS485串行通信协议,自动压砖机与机器人通信依靠通信电缆。压机的PLC系统直接识别机器人的通信地址,此通信方式优点是配置灵活,连接线少,特别适合需要较多通信信号的情况,缺点是因为PLC系统是通过GSD文件识别机器人的地址,PLC程序组态包含机器人部分,如果机器人系统出现意外停电等情况,压机的PLC系统会出现通信故障,压机系统在短时间内无法单独操作。
2.3 采用工业以太网的连接方式
采用工业以太网通信,主要有PROFINET、EtherCAT等以太网通信协议,自动压砖机与机器人通信依靠网线。压机的PLC系统直接识别机器人的IP地址,此通信方式优点是通信速度快,连接线少,特别适合要求较多、较快通信信号的情况,缺点是压机PLC系统需要支持工业以太网协议。
机器人厂家是通过配置不同的通信卡,控制系统增加相应的通信协议内容来实现以上3种不同的通信方式,因此选用哪一种通信方式,首先要充分考虑到本身压机PLC系统的组态,然后找机器人厂家确定具体通信配置。
3 自动压砖机与机器人通信信号定义
压机与机器人通信信号分为机器人输出信号、机器人输入信号即对应压机输入信号和压机输出信号。因为各种自动压砖机实际工况各不相同,具体通信信号数量还要根据工艺要求适当增加,本文只列出压机与机器人之间最基本的通信信号及其定义。
3.1机器人输出信号(对应压机输入信号)
a.机器人程序运行中
b.机器人程序暂停中
c.机器人有故障
d.机器人在原点位置
e.机器人在安全区域
f.机器人取砖完成
g.机器人码垛完成
3.2 机器人输入信号(对应压机输出信号)
a.机器人程序暂停
b.机器人报警复位
c.机器人程序暂停后继续
d.机器人程序启动
e.机器人程序停止
f.机器人运行夹砖
g.压机运动部件处于安全位置
4 压机与机器人通信具体事例
以下采用发那科机器人,触摸屏作为压机的人机界面,采用I/O点通信来做一个具体实例讲解,整个工作流程主要是压机负责压砖,机器人负责码砖。通过压机触摸屏来同时操作压机与机器人。
4.1 压机与机器人协同工作布局
4.2 发那科机器人通信参数设置
发那科机器人通信设置主要是通过示教器,将已经定义好的输入输出端子,一一映射到压机程序上自定义功能的I/O端子上,定义好的输入输出端子功能无法更改,我们只需要了解清楚端子对应的功能定义即可,具体如图2、图3。
4.3 连接I/O点接线板信号
将发那科配置的I/O点接线板信号连接到压机PLC系统,具体如图4。
4.4 组态通信画面
在压机触摸屏上组态好通信画面,具体参数如图5。
完成以上步骤后,压机与机器人的通信工作基本完成,通过压机触摸屏可以清楚了解到机器人程序的运行情况,并在触摸屏上实现机器人程序的外部启动、暂停、暂停后继续、停止等功能,在正常生产过程中,客户只需要通过压机触摸屏就能方便修改压机参数,同时监控机器人动作。
5 结 语
综合以上论述,本文所讲的压机与机器人通信内容,适用于各种不同种类的自动压砖机与机器人配合,通过将机器人信号集成到压机PLC系统,再将压机系统连接到智能数据采集系统,压机与机器人的实时信息就能自动链接到客户的ERP生产系统或者通过工业以太网,将设备当前运行状况传送到客户的ipad或手机上实现随时随地监控。
参考文献
[1] 发那科机器人培训教材.上海发那科(fanuc)机器人有限公司.
[2] 廖常初.大中型PLC应用教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2.
[3] 王文,周苏,涂嘉庆.人机界面设计[M].科学出版社,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