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动而言行,求真则感人

    刘知晓 马学军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而缺乏真情实感正是当前严重影响初中学生写作水平的问题之一。本文重点探讨初中学生写作中情感表达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表达真情实感是初中学生写作的重要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七至九年级“写作”方面要求:“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情动而言行,理发而文现。”这些都提醒我们要高度重视真情实感对于写作的重要价值。

    1.没有真情实感,就没有流畅的表达

    流畅的表达不仅源于运用语言文字的娴熟程度和组织技巧,更源于痛快的情感宣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动则言表,情深则言畅,情激则言烈,情曲则言婉。很多初中学生面对主题作文“无话可写”,主要是因为对主题“无兴趣”“不走心”,较少关注相关人物、事件或环境。“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没有相似经历就没有表达欲望,容易出现情感匮乏、语意断续不畅的问题。

    请看学生习作《母亲》片段:

    母亲在厨房不小心切破了手。我赶忙拿了一块纱布给她包扎,心想母亲的手破了,这顿饭还是我来做吧,便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母亲。母亲不同意,还要坚持做,我也就放弃了。

    作者所表达的关怀母亲的情感比较淡薄。原因在于对妈妈日常劳动的辛苦和坚持做饭的用意体察不深,关心不切,所以很快“也就放弃了”。

    再看学生习作《我家有个小弟弟》片段:

    弟弟细长的黑睫毛罩着双眼,粉嘟嘟的胖脸蛋被暖阳照得更可爱了。我悄悄凑过去,听着他均匀的呼吸,闻着他身上的奶香味儿,看着他那嫩嫩的皮肤,还有小绒毛,心想,摸上去肯定舒服极了,但我怕弄醒他,忍住了。

    比较而言,这一则片段表情达意更为深刻。正因为作者富有强烈的爱弟情感,才能自发、全面、深入地观察和思考,从而情随文出,文随情走。

    2.没有真情实感,就没有感染力

    初中学生常常模仿范文,生搬硬套。这些套路作文违背生活逻辑,缺乏个性体验,感染力较差。在学生习作《一个改变了我的人》中,有如下片段:

    叔叔说:“即便是这么简单的东西,我也想力求把它做到最好。一次又一次进步,我感到无比幸福!况且也是为了给我那个和你差不多大的孩子作个榜样,一想到他,我便干劲十足了!”

    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听到这种高调的舞台腔。作者在模仿的过程中,不但“搬运”语言表达特色,还“搬运”了脱离生活实际、缺乏切身感受的虚情假意。“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自己先动情动心,从生活实际出发,才有可能写出感动别人的文章。

    许多名篇百代流芳,不仅因为文笔精妙、立意高远,更在于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南宋安子顺曾评论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诸葛亮、李密和柳宗元发乎真心,出于至诚,所以下笔成文,催人泪下。初中学生写作目的包括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缺乏真情实感的习作不但自欺欺人,还会展现给读者一个虚假的自我。而“繁采寡情,味之必厌”,也正是部分中考作文令阅卷者无感、给分较少的重要因素。

    二、探析初中学生表达不出真情实感的原因

    从初中學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初一、初二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关注自我、身边的人和事,初三学生会有情绪波动较大、渴望独立的特性,抽象思维能力快速发展,喜欢思考、追问哲理,关注社会和环境。这些心理特点决定了初中学生拥有丰富的情感元素,但为什么表达不出来呢?

    1.情感单一化,缺少鲜明的表达个性

    初中学生在语言表达时既有“人云亦云”的倾向,也有尝试表达独立思考的欲望。每个人的情感都具有独特性,面对同一事件或现象,会有不同看法和感受,情感表达的方向、形式和程度也各不相同,但多数初中学生表达情感时却千人一面:得到同学和老师的帮助很愉快,看到父母辛苦很感动,旅游要赞美祖国大好河山,参加班级活动要写集体力量强大……为了做到“思想健康”,在立意时随大流、唱高调,宁求无错,不求创新,脱离了个人的生活实际。

    2.情感隐私化,缺少吐露的胆量

    初中学生出于自尊、害羞等心理,不敢或者羞于表达复杂的、隐秘的情感。而这些情感恰恰是他们感触最深、最想表达的。面对沉重课业的焦躁忧虑,对学校清规戒律的强烈不满,对饮食休闲娱乐生活的热切向往,对异性的爱慕与好奇,对美好前途的遐想,对偷闲一刻的窃喜,对校园欺凌的恐惧和仇恨,都是学生乐意吐槽,或向好友一吐为快的情感。初中学生在口头表达时,往往兴致酣畅、寓理于事,甚至旁征博引,绘声绘色。然而,尽管教师提倡“我手写我心”,但又有几个学生能把这些心声写成作文呢?他们既担心真实作文暴露真实自我,又担心有的内容会被扣上“思想不健康、立意不高远”的帽子。因此,学生往往将真实言论化成碎片,或者在与密友窃谈后烟消云散,或者把直情实感留在私密日记里。

    3.情感模糊化,缺少表达技巧

    “意贵透彻,不可隔靴搔痒;语意脱洒,不可拖泥带水。”初中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经常表现得审慎而踌躇。动笔之前激情热烈,似有万语千言,亟须直抒胸臆。动笔以后含含混混、模模糊糊,“犹抱琵琶半遮面”。读者虽然大致明白作者的情感色彩,但又觉得指向不够明确,表意不够深刻,抒情不够明了,真实情感火候不足。我们不妨通过以下教师批语,管视这一现状。

    (1)写到这里人物才出场,戴的帽子大,这个人等不到你,文章就该结尾了。

    (2)太绕了,方向也不对,不如直接表达你的观点,免得读者费劲猜测你的心思。

    (3)有话好好说,不要喊口号,老师没有你说的这么伟大。

    可以看出学生写作时存在词不达意、言不由衷的弊病,甚至造成作者表错了情、读者会错了意的情况。

    三、指导初中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建议

    我们要引导学生理解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抒发心意、与人交流,所以作品的生命在于真实。要发挥“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切忌剪彩为花,刻纸为叶,做一些虚情假意、没有生命力的表面文章。

    1.指导学生理解有情感的表达

    通过读写结合教学,在文本阅读与片段创作的过程中反复体验情感的输入和输出。针对独具表达特色的课文或段落进行专项赏析,感悟经典名篇的取材立意,发现作者的抒情密码,比如直抒胸臆的方法、含蓄寄托的方式、情景交融的境界、物我双会的效果,仔细体会什么是写真景、录真事、抒真情。充分利用课后的片段写作训练指导仿写,让学生依据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锤炼词句,力求简练传情,以便加深学生对“有情感的表达”的实践理解。须要注意的是,初中学生对某些课文中表达人性光辉和家国情怀的写法似懂非懂,教师要把课文的表达方式和描写方法厘清析透,使学生明白在写作中对于情感并非全部任其自然倾斜,要有目的地寄托和呈现,从而收到意新语工、文情并茂的最佳效果。

    2.指导学生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初中学生情感丰富,心思细腻,喜欢感物吟志,甚至为赋新词强说愁。不过,由于初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熟初期,因此指导他们抒发心声、真诚交流就格外重要。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写最想写的:那些异想天开的憧憬、离经叛道的思想、临危退缩的懊恼、春心萌动的甜蜜、追求利益的心愿、期望享乐的欲望,以及怨恨、虚荣与嫉妒等等,不要认为它们是“假丑恶”,而是借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写作观。只有直面内心、坦诚表达这些看似不美不善的真实情感,学生才能逐渐形成精诚感人的写作态度,从而发展到更高级社会性情感的培养与抒发,如感恩、正义、国家认同和民族情怀等。

    3.指导学生能有真情惑地表达

    首先,引导学生在积累素材的基础上思考運用之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根据表达需要斟酌选用素材,准确、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批阅和讲评中,若见有妙用者,仅凭一点即可针对性褒奖,以让学生重视锤炼词句,逐步积累经验,增强成功体验。其次,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课文的创作技巧,如叙述顺序、对话模式、伏笔转接等。在修改作品时加强技巧反思,达到以读促写的效果。最后,让学生注意观察生活,鼓励其参与社会活动以丰富体验。先以感情定调,带情观察体验,构思表达情感的语句,尔后写成篇章。遇窗外下雨,教师可及时引导学生观雨。如欲让学生立意“赞美雨的自然之美”,则引导学生看云情雨势、雨中花草行人,听雨声、水声,回想雨之诗文,写一段“雨中即景”。学生完成后,教师围绕“所感之情如何真挚”“雨景描写如何生动”“布局谋篇有何技法”等方面及时讲评。雨景犹在,文字表达真情实感的效果高下立判,训练效果自然不差。举一反三,还以“雨”为例,见“甘霖”表达欢喜之情,见“洪水”表达恶拒之心。长期坚持,学生就能以此为例,渐^佳境。

    《童年》和《我多想唱》是多数人耳熟能详的歌曲,“贪玩、幻想、爱慕”的无忌童言和“厌倦学习重负、希望奔放自由”的心语十分感人。罗大佑写《童年》时已是青年,既没有重回玩耍过的池塘,也没有站在当年的榕树下,无眼前之景而有曾经之情,一往情深,脑海中便浮现粉笔、黑板和课桌。我们每闻旋律,辄发共鸣。这对于解决初中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问题,不正是一种生动的启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