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视角下的“缺席”

    徐梦娜

    【摘 要】电影《找到你》以女性的视角讲述了三位女性在成为母亲后的挣扎和困境,将现代社会中的育儿问题及男性在家庭职责上的缺席展现在观众面前,引发深刻的思考。影片中男性角色的弱化和男性责任的“缺席”既是女性视角的需要和戏剧性的选择,又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现实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女性走出家庭,进入职场后,男性却没有“回归”家庭。社会对女性和男性的隐形双标要求使很多女性在育儿职责上孤立无援,而母亲这个职责是自然赋予她们的无法抛弃的责任,也是一直以来被我们当作理所应当的隐性工作。《找到你》将隐藏在女性背后的隐性工作和现实社会中男性在育儿责任上的缺席搬到台前,引发我们对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和出路的思考:我们是否应该在鼓励女性解放,强调女性独立的同时,重新审视女性作为母亲这个角色在生活中的隐性付出和价值?

    【关键词】女性视角;母亲;家庭责任;女权主义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6-0072-02

    电影《找到你》从女性的视角刻画了三个主要的女性形象,并将她们的故事用戏剧化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在李捷(姚晨饰)找寻女儿的过程中,逐步展现三个母亲面对的不同的生活困境:全职母亲遭遇丈夫婚内出轨离婚,却因没有经济来源失去孩子的抚养权;遭遇家暴,孩子重病却被父亲抛弃,独自扛起为孩子治病的艰辛;职场女强人当母亲后面临“丧偶式育儿”,陷入工作和带娃无法兼顾的两难境地。影片直面都市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艰辛与困境,然而更耐人寻味的是,电影中男性角色的弱化与男性责任的缺席。有的观点认为《找到你》中男性角色的人物设定被弱化,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远不如影片中强大的女性角色,这是电影的女性视角对男性角色有意无意的弱化,“与社会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强调女性的角度引发人们对女性社会地位的思考, 这就是典型的女性视角。”[1]影片确实是站在女性的角度来设置人物和讲述故事的,因此故事中的女性角色所面对的残忍现实给观众带来更大的震撼,但影片中男性角色在家庭责任各方面的缺席并不完全是为了强调女性视角的选择,笔者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是对现实的折射,这也似乎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问题。

    在男性视角的电影中,女性往往是花瓶、符号一样的存在,女性的美貌和性吸引常常是男性电影中用来博眼球的内容。但作为一部女性视角、女性形象、女性故事的电影,《找到你》的故事主线是围绕女性展开,无论是职场女强人李捷,还是独自照顾重病女儿的孙芳,她们身边的男人都无法让她们依靠,她们几乎只能靠自己的能力養活自己还有孩子。很显然,在《找到你》中,男性角色并不起到“花瓶”的作用,他们的弱化和缺席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男性在担任家庭角色上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在戏剧化的设计中被放大,并成为造成女性悲剧的主要原因。当然,他们不能代表所有男性。

    影片的片名可以解读为四重含义:李捷找寻女儿是“找到你”最为直接的一层含义;影片中的女性角色在成为母亲后,在家庭与工作的矛盾、婚姻关系的无奈、生活的艰苦中挣扎,失去了自我,她们已经成为母亲的代号,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找到迷失的自己也是影片提出的问题;影片将现实生活中女性面临的问题分摊在三个女性角色身上,并赋予艺术性的塑造和戏剧性的情节设计,女性观众很容易就能找到自己的身影,这或许是“找到你”的其中一个含义;影片中男性角色在家庭责任中的缺席,是造成女性角色的困境和悲剧的重要原因,现代社会中,女性走出家庭,而男性何时能回归家庭,找到缺失的男性角色是电影对现实的批判和思考。

    近年来,“丧偶式婚姻”“丧偶式育儿”这样的词频繁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有一个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开始被正视——男性家庭责任的缺席与女性承担母亲职责的孤立无援。随着一些新闻以震撼的姿态步入我们的眼帘——母亲因为产后抑郁和过度劳累带着孩子一起自杀;日本的一位独自带三胞胎的妈妈因为太过疲惫失手导致其中一个孩子死亡,却有不少妈妈们出来声援,产后抑郁这个隐形的杀手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影视作品也开始关注女性承担母亲这个角色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讲述女性生产的纪录片《生门》将妈妈生孩子的九死一生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她们背后的故事也让人为之动容;电影《找到你》将育儿的艰辛和母亲的两难境地展开给观众看;在日剧《坡道上的家》中,女主角在参与陪审的过程中逐渐理解了有抑郁倾向、不被家人理解、因过度劳累而伤害了自己孩子的妈妈,并越来越觉得她所经历的正是自己每天所遇到的问题。

    这些影片将都市女性在现代社会中正在面临的巨大难题剖开来呈现给社会,我们也从中看到男女两个不同的性别角色在家庭中的责任偏移。人的性别意识是在社会中形成的,“社会性别理论是在肯定男女两性的生物学差异的基础上,强调他们的社会特征与角色,强调社会文化对性别差异的影响,强调性别之间的社会关系。”[2]女性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主要承担家庭责任,负责家务和生儿育女,而男性的责任被划到家庭之外,即参与社会工作,赚钱养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庭,进入职场。女性依靠自己的努力达到经济独立,以获得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权力,但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对女性更高的要求和期待——既要求她们和男性一样工作,又要承担家庭责任。与此同时,社会对于男性的要求却几乎没有变化。李捷的扮演者姚晨在《星空演讲》中提出一个问题:“很多人都问我是如何兼顾事业和家庭的,可为什么没有人问我先生同样的问题?”在男性缺席家庭职责的情况下,女性在工作和家庭的两难境地中举步维艰,不被理解,孤立无援。

    事实上,谈论社会性别时,我们无法将自然赋予我们的生理性别抛开不谈。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深刻地揭示了妇女问题的方方面面,她认为“女性面临危险的生育,是女性屈从于男性的生理根源”。[3]女性作为母亲的“天职”是男性无法替代的,最起码在目前的科技条件下,我们无法让男性来代替女性去承担怀孕、生产、哺乳的工作。然而,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为女性争取平等的工作权力、待遇、社会地位等,强调女性的经济独立,却忽略了她们在“正经”工作背后的隐性劳动与付出。姚晨在电影中的台词一针见血地指出现代女性在成为母亲后的两难境地:“这个时代对女人要求很高,如果你选择成为一个职场女性,会有人说,你不顾家庭,是个糟糕的妈妈。如果你选择成为一个全职妈妈,又有人会觉得,生儿育女是女人应尽的本分,不算是一个职业。”这段话也揭示了母亲这个工作并不被看作是一个正经职业,即使它的工作量和重要性不低于任何其他工作。

    这样看来,我们似乎一直在让女性“走出去”,让她们走出家庭,走入社会,实现经济独立,实现自我价值,却缺少对她们身上的家庭责任,特别是作为母亲的职责的帮助,而这正是她们无法抛开的。因此,女性是否应该“回归”?这并不是指让女性回归家庭,而是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母亲们在家庭中的付出和价值,关注母亲这个角色在生活中的隐性付出,这本身就是社会角色的一部分,孩子的养育和教育對社会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一个名为《世界上最艰辛的工作》的母亲节短片以招聘的形式描述了母亲这个职位的工作内容:大部分或所有时间都要站着工作,不断站着,不断弯腰,不断使用体力,基本上一星期7天,每天24小时都在工作,午饭要在所有同事都吃完以后再吃,还需要出色的人际交往技巧,最好是医学、金融、烹饪艺术学位的人才,必须要有能力身兼数职,没有休假,而且假期工作量还会大大提高。当被问到是否有时间睡觉时,回答是没有。于是有人质疑这是否合法,回答是当然。最后面试官表示这个职位是没有薪水的,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而面试官却说世界上有十亿人正在做这份工作,她们正是母亲们,所有应聘者都恍然大悟。[4]这个短片把母亲的职责设定为一份正式工作来进行招聘,应聘者们却发现这个工作没有休息时间,职责范围几乎包括所有事情,并且还没有任何薪酬,天下哪有人愿意做这样的工作,甚至怀疑这是不合法的。这个时候我们才意识到原来母亲的付出被我们当作习惯,当作理所应当。

    2014年艾玛·沃特森在联合国发表了一场著名的“HerForShe”演讲,她说女权主义很容易被当成“憎恨男人”的同义词,而她希望消除这样的误解,让更多的男性加入到争取女性平等的运动中。她重新强调女权主义是“性别间政治、经济和社会平等的理论”[5],我们可以理解为平等的工作机会与待遇、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而这里我们谈的“回归”,则是正视自然赋予的生理特性带给女性作为母亲的不可抛开的责任和隐性工作,同时也需要男性“回归”家庭,分担家庭和育儿的职责。

    最后,不可否认的是,在女性视角的角色设定和叙事下,《找到你》在男性家庭和育儿责任的缺失虽折射自现实,但也有戏剧化的放大效果。因此,它既深刻地剖析了现代社会中女性面临的困境,提出急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有一定负面情绪和影响。并且,在现代社会中母亲们所面临的育儿难题也有社会机制和环境等方面更为复杂的原因,这也是我们需要思考和寻找应对方案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管倩.电影也有“性别”:《找到你》的女性视角叙事[J].电影评介,2018,(21):27-32.

    [2]王毅平.社会性别理论:男女平等新视角[J].东岳论丛,2001,(04):59-61.

    [3]韩睿可.女性与自然——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08):78-79.

    [4世界上最艰辛的工作[EB/OL]. https://www.iqiyi.com/w_19rquy6p1t.html.2019-5-23.

    [5]艾玛·沃特森. HeForShe:在联合国的演讲[EB/OL]. https://www.iqiyi.com/w_19s15v02op.html.2014-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