辊道窑快烧铁红釉的研究

    沈荣伟

    

    

    

    摘 要:通过对辊道窑烧制铁红釉的研制,为铁红釉应用在瓷质釉面砖体系开发新产品提供配方基础。试验对铁红釉中主要析晶体“α-Fe2O3”的析出量,从配方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对铁红釉的生产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铁红釉;分相剂;高温粘度

    1 前 言

    铁红釉是一种由朱红到深红色的铁结晶釉,亦称铁红花釉或朱斑釉,俗称红桔釉。是我国宋朝时就有的一种传统名釉。铁红釉属铁系结晶釉范畴,釉面呈茶褐色的底色,其上有豌豆大小的圆形分立的红色结晶,是一种引人喜爱的陶瓷釉。

    铁红釉是一种典型的分相花釉。普通陶瓷釉不具有分相性,Al2O3的含量较低(约为10%),在低铝氧的配方中,引入适量的P2O5作为分相剂和适量的Fe2O3作为着色剂与助熔剂。釉熔体在冷却的过程中,磷硅酸盐的玻璃基质中逐渐形成富铁液滴,分散在基质中的这种液滴表面张力小,能够聚集成团形成朱斑。高温下,这种聚集体继续产生液相分离,从而形成更加富铁的高铁相与低铁的贫铁相,在连续的高铁相中析出α-Fe2O3构成大红花。

    铁红釉一般以长石、高岭土、石灰石、滑石和骨灰(磷灰石)等为原料,以Fe2O3为结晶呈色剂,制成釉浆后施于坯胎上,在1260~1360℃左右的温度范围内烧成。在软质瓷的1150 ~ 1200℃左右温度未曾有报道。本研究利用铁红釉的液相分离原理,在Tmax=1200℃、t=55 min的辊道窑烧成制度下,于CaO-SiO2-P2O5系分相釉中引入适量的P2O5作为分相剂、适量的Fe2O3作为着色剂和结晶剂配制出铁红釉。该研究的成功,为瓷质釉面砖产品提供了新的产品效果。

    2 试 验

    2.1 釉用原料

    釉用原料有钠长石、高岭土、玻璃粉、石英、方解石、烧滑石、冰晶石、磷酸铝、氧化铁红等,磷酸铝、氧化铁红等均为工业纯。其主要原料的化学成分见表1。

    2.2 所用陶瓷砖坯体的化学组成

    化学组成见表2。

    2.3 釉料制备与工艺参数

    釉料制备工艺流程:配料→球磨→喷釉→干燥→烧成。

    球磨参数:按配方计量称量釉料。以料球水比为1:1.5:0.8的比例在快速球磨罐里球磨到细度为325目筛余0.3%,釉浆比重1.5备用。

    喷釉参数:釉浆比重1.5,施釉量分别为5.0 g/dm2,6.5 g/dm2作对比。

    2.4 釉料配方

    配方组成见表3。

    2.5 窑炉烧成参数

    各区间温度见表4。

    窑炉烧成周期:T= 61 min;频率:35.5 HZ;

    最高烧成温度:1235℃。

    3 试验结果与讨论

    3.1 氧化硅、氧化铝组成的影响

    不同的硅铝含量会影响α-Fe2O3的析出。

    当Al2O3含量增大时,釉面无光,铁红不容易析出,釉面发暗。因此,高岭土在保证釉浆悬浮性能的前提下,尽量少些。

    当SiO2含量增大时,釉料的高温粘度增大,釉层在高温下不容易发生液相分离,釉面光泽度提高,颜色变黑,α-Fe2O3不容易析出甚至是不析晶,见图2。

    当SiO2含量减少時,釉层在高温下粘度小,容易发生液相分离,但是釉料的耐腐蚀性将大为降低。因此,对应于软质瓷的辊道窑烧成制度而言,合适的硅铝含量以及高温下釉层中液相分离能力,是保证釉层中α-Fe2O3顺利析出的必要条件。见图3,红色的α-Fe2O3被掩藏在釉层中间。

    当SiO2、Al2O3同时足够小时烧制的釉面,在阳光或射灯照射下会有熠熠生辉的反光出现,如同金星闪耀。相信若继续深入,将能调制出辊道窑条件下快烧的铁金星釉。

    对于SiO2、Al2O3、R2O 的含量而言,釉层随着高温粘度的变化导致液相分离的程度变化,从而导致铁红釉都有一个红花较小→红花适中→红花连成片的演变过程。

    3.2 碱金属与碱土金属氧化物含量的影响

    碱金属氧化物主要是K2O与Na2O,由长石与玻璃粉引入,是釉中玻璃相的主要成分。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碱金属的含量、甚至是导入强熔剂冰晶石,有利于降低熔体的粘度,有利于晶体的析出。

    铁红釉中碱土金属氧化物主要是CaO、MgO,它们是熔融能力不如碱金属强的助熔剂,适当的方解石可以提高釉的透明度与光泽度,烧滑石的引入有助于提高釉的热稳定性。铁红釉中,方解石与烧滑石的引入量不能多,但是也不能没有,其质量比对晶体析出有较大影响,一般为1:3比较好。

    3.3 P2O5含量的影响

    P2O5引入的矿物种类对液相分离有显著的影响。在本釉料配方系统中,加入磷酸钙不容易析出铁红晶体,釉面偏向发黑,估计是棕色的Ca-Fe2O3生成较多且富集所致。而使用磷酸铝则能获得较好的铁红效果。

    P2O5的含量对液相分离也有着显著的影响。随着磷酸铝含量的增加,釉层中α-Fe2O3晶体的含量也增多,甚至连成一片。

    3.4 釉层厚度的影响

    随着釉层的增厚,釉面趋于平整,釉中的结晶由少逐渐增多变大。图5是三组配方在不同厚度下的结晶对比图。

    3.5 Fe2O3含量的影响

    配方中Fe2O3的加入量不同,对铁红釉的釉面效果有较大的影响。当加入量较低时,釉面呈黄棕色,随着Fe2O3的加入,釉面颜色逐渐向红棕色过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Fe2O3少时,25#配方中的圆形黄色晶体多,Fe2O3逐渐增多时,23#配方中不规则的红色晶体增多,并随着釉层高温下液相分离能力的增强而逐渐连成片。

    3.6 烧成制度的影响

    同样的配方,不同的烧成制度会直接影响釉的熔融状态、液相分离能力等。因试验条件的限制,该影响并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但是从配方调整的情况看,相同的配方,若适当提高烧成温度及高火保温时间,将令α-Fe2O3的析出量增多并连成片。传统的铁红釉制品,比辊道窑烧制出来的效果要好,除了配方因素之外,其窑炉烧制条件的配合,也是密不可分的。

    4 结 论

    (1) 通过合适的配方调整,可以在辊道窑里烧制出传统的铁红釉效果。其中P2O5的含量是液相分离的关键原料,引入的方式不同,其在釉料中的分相能力有差异。

    (2) 不同的硅铝含量会影响釉料的高温粘度,从而影响釉面的颜色与α-Fe2O3的析出,但是随着配方调整,其液相分离能力的不同,α-Fe2O3析出情况不同,导致釉面质感与颜色也会不同。工艺人员可根据效果需要,进行硅铝含量的调整。

    (3) 铁红花釉的析出量,与釉层厚度、釉料中CaO、MgO比例及含量、冰晶石的加入量也有关系,可根据釉面效果需要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 李家驹.陶瓷工艺学[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

    [2] 素木洋一.釉及色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3] 谢春波. 铁经红结晶釉的研制[J]. 河北陶瓷, 1997(4):19-20.

    [4] 石小涛, 章婷, 范学运. CaO-SiO2-P2O5系铁红花艺术釉制备工艺研究[J]. 陶瓷学报, 2010, 31(3):507-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