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支笔倚住自己和世界

    连中国

    教育之现实既奢华又纷乱,不仅如此,现实还具有强大的携裹能量与向心吸引,心为形役,从不停歇,无休无止……在这样一种滚筒式的教育转动过程中,我们常常处于“外在”的“碾压”之下,似乎我们自己内心的营建与珍重,都是虚无缥缈与不切实际的事情。学校、家庭“一心向外”编辑出了无尽焦灼与多少茫然。我们常常关注“状元”,但“状元”之外,为数不算少的辗转无措与彷徨无奈,似乎就少有体察了(其实,“状元”也有辗转无措与彷徨无奈,但我们更愿意关注他们的分数与录取的学校)。教育在现实这口铁锅中滋滋作响。不少的事情如是,高考作文似乎亦如是。已经有“明达之士”开始撰文告诉家长如何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准备高考作文了。人,宽广而丰富的内在成长越来越被忽视,孩子们似乎一出生就被绑在“考试”这辆战车之上,一心向“分”。分数与目标紧紧地牵动着人心。高考作文备考越来越浅表化。

    有人可能会问,那你有什么办法?其实我也没有什么好办法,这么多年柔弱且实用的一个办法是——用一支笔倚住自己和世界。我想,倚住了自己,也就倚住了世界。

    一、我们的笔是指向外,还是指向内?

    在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十二年的作文完成之路上,我们长时间困在两大症结里难以自拔:一日写作技巧,二日照应时事。简而言之,真实的写作教学及写作指导,基本上就是集中在这两方面进行的。无论是写作技巧,还是照应时事,学生的笔其实都是一心向外的,张着耳朵,伺机而动。再加之我们特别喜欢打探高考内部消息,这一切综合起来,使得学生很少去体察与关注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建构,很少去感受自己的内心生活。

    以上所述,应该是中高考作文备考的一些基本状况。我们再来看看2020年高考全国卷Ⅲ的作文命题:

    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

    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这里的“看”,其實是一种审视,“完整的自己”更强调内在的、自我意识、自我精神不断成长发育下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镜子”是参照,当写作者的笔指向自我的内部世界时,写作本身就变成了一面非常好的镜子,这也是写作的核心价值之一。绘制“自画像”是内省,是对内部的自我回顾与审视,所以后文有“审视自我”的字样。“尝试回答”,“尝试”表述得非常准确,反映了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是在人生求索的过程中,一次次努力给出答案,还要一次次进行调整、补充、完善。题干中所言:“‘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既是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人”的核心问题;回答这些问题,对“人”提出了更自觉、更内在的要求,自然也是语文课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因此拙著《语文课》第一章的标题就是:生命·成熟——内部世界的不断觉熟,是成就一切的基础。书中许多篇章都在谈论与探讨这个问题。《语文课》中这些内容与全国卷Ⅲ的此种相遇,不是偶然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相见恨晚”。因为作为教师,我一直特别看重学生内在的成长。这是我跟学生相处的过程当中,发现优秀学生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也是语文课作为一门学科,最核心的价值和永恒的骄傲。毕业前,“如何为自己画好像”:就是对自我内部世界的确认与校正。这道作文题,旨在回顾过往,面对未来,通过对高中生活更自觉、更内在的一种自省、自建、自悟来彰显学生的见识与胸襟。同时,从命题的角度而言,也可以显示出语文课的真实处境。

    “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在扎实的语文课堂上,几乎每天都在回答这些问题。例如课本中的《诗经·蒹葭》、苏轼《赤壁赋》、蒲松龄《聂小倩》、鲁迅《药》《祝福》,整本书阅读中的路遥《平凡的世界》……当学生深入地阅读下去,其实都是在探索并“尝试”着回答这些重要的问题。借助于知识,帮助学生不断地进入“人”丰富而内在的领域,去思考,去触及,去感受,去领悟,去理解,去辉映,去召唤……这些都是语文课重要而内在的使命。“人”不充分地去成长,写作的源头便会枯竭,写作就成为一场应付,写作对于“人”丰富的促进与改变,学生也很不容易感受到。

    写作,对于一个人的内在灵魂探索与生命确认,意义重大。真实地指向内心的写作,只有学生进入并且理解,对于他们的生命才真正具有了意义。

    二、是被要求地应对,还是被内在地唤醒?

    一道优质的作文命题,不仅是一次检测,一个分数,一次排名,更是一场洗刷,一种调整,一道投射,一次改善,一场启动与唤醒。从教育更深层的意义上讲,一道道作文命题也在深刻地影响甚至塑造着学生。从某种意义上看,一个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不也是一次次完成作文的过程吗?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说:“在宇宙洪荒之中,那个地球慢慢地开始转动了起来……”开始转动是重要的。一次写作带给人的内心经历,有时比一场“锻炼”来得深刻。一笔笔地写下去,犹如斧凿一般,有可能只是一场完成,还有可能是一场满地碎石的破损,但亦有可能是一次美好的唤醒——像一个伟大的雕塑家之于石头一般——一个“人”从石头里自此“长”了出来。

    世上最简短的精读,可能是一道作文题的阅读。但此种最简短的精读,因为有后续的写作与之相伴相随,所以亦有可能胜过一篇乃至一部作品的阅读意义之总和。

    我们先看2020年高考全国卷Ⅱ的作文命题: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这是命题的第一段,列举墨子与约翰·多恩的言论,在对待自己与对待别人、别国的认识上,中国智慧、西人理念高度契合。中西方的两位大师所表现出的坦荡大气与心底光明以及远见卓识都令人深表叹服。这不仅表明地球、人類确实是命运共同体;而且在人类某些最核心的命题上中西方的认识也高度相似。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这是命题第二、三两段。第二段讲的是别国待我,第三段讲的是我待别国。整个人类社会,需要的是相互援助,相互支持。命题语言简短,但情味深长,见识不凡。

    命题最后是要求学生在作为中国青年代表被邀请参会的“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上,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

    面对世界,面向全球发展,一个中国学生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是将这一时刻当作“怒怼”的时机,还是鼓励感召人类应当摒弃狭隘、嫌隙、偏见、隔膜,世界一道携手共进,共克时艰,共创人类美好的未来,共同面对挑战并有效改变人类的不足与狭隘,为人类的未来努力尽到这一代人的职责与使命?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的核心人物是齐桓公,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在当时的国际舞台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过程中,我们该有怎样的汉唐雄风,大国风度?将两篇命题联系起来,我们会生出很多感喟与思考。

    在这样的国际舞台上发表演讲,应该是境界恢宏、大气磅礴的。学生此时正是挥斥方遒、激昂文字的时候,我们应该提倡学生写有感情、有温度,有判断、有见识的议论文。命题这样设置,不但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非常符合青年人表达与成长的状态。什么是世界影响力?有先进价值观才能具有真实内在的影响力。落后的人文理念,只能捆住我们自己的头脑与手脚,捆住民族发展的头脑与手脚。人,一狭隘,文,必空洞;文,一空洞,虚浮文采与时髦名词必盛。

    全国卷Ⅱ的命题,彰显了中华民族以及青年一代在面对世界的时候应有的见识与胸襟。为此,我敬佩命题者的格局与用心。题目一出来,就有地方说自己猜中了题目,其实是猜中了抗疫这一核心事件,但未必猜中了命题者的眼光与格局。

    我们再来看2020年高考北京卷的作文命题:

    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整个系统由55颗卫星构成,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它们共同织成一张“天网”,可服务全球。

    材料中“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2020年北京卷的命题,非常显著的特点是三个不囿于。其一是不囿于新闻的一般性价值,开创出了独立的命题点。这个独立的命题点跟天网有关,但是它不囿于天网本身,而是有新的开掘、新的着眼点。其二是不囿于本我之利。“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55颗卫星,共同织成一张“天网”,这张由中国人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的天网,却“可服务全球”,彰显了大国风度、全球视野,煌煌大气,展现了北京卷的命题追求。其三是不囿于集体价值。这样的命题材料,很容易让人将其单纯地归结到对整体价值的肯定中去,北京卷命题的亮点为:在整体价值里突出了个体价值,个体价值在整体价值里得以体现,个体价值与群体价值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此题的辉煌。

    三、是默默踏步,还是昂首出发?

    作文题应该是一个凌空而立的跳板,而不应是一道单调封闭的土围。

    一道优质的作文题目,尽可以将一个学生多年的人文积累、富有价值的人文思考碰撞激发出来。因了这样的题目,学生的青春思考腾空而起,跃入高空,开启心智,阔人胸怀,在一定的宽度与深度上,展现出学生的个性价值与思维探触。青年的想法与判断,不一定处处严谨周全,不一定处处妥帖顺从,往往带着新一代的憧憬与锋芒,挑战与改变。为激励学生写作,将写作变为他们自我生命的一部分,我常常要求学生:每一文出,必求有过人之处。学生自然可以在多方面展示自己的过人之处,但人文思考的深度与广度,无疑是诸多“过人之处”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体现。与“跳板”式的题目不断相遇,学生会在完成这类题目的作文过程中,不断拓展并深化自己的既有知识,扩充自己的视野,在一次次昂首“出发”中,破立相生,使昂然的写作与澎湃的生命完整地相融相生,学生的成长才是真实可见的。在这样的过程中,一个“人”才能渐渐发现自己,逐步深入理解思考的价值与快乐,为其形成独立而丰满的个性,养成扎实且活泼的学识,培育不依附、不屈就的人格魄力与敢为天下先的胸襟胆识,打下坚实基础。青春的头脑,原本就应该早日与世界最深沉最开阔的东西相遇。培育卓越见识是人文教育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们来看2020年高考上海卷的作文命题: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句话显然是基于新冠肺炎疫情之时事,但又不囿于疫情本身,是在时事的基础之上概括出一个有普遍意义的人类命题。这样的命题简洁明了,提出了人类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将大问题推到学生面前,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希望在回答问题中,展现学生必要的思考,这对学生的认知、积累都提出了一定的挑战。题目的核心是希望学生探讨人类意想不到的转折与默默贡献、积极付出之间有无必然的内在关联。如若学生平时的积累充分,视野开阔,对于这样的探讨还是不难展开的。例如,蒲松龄一生仕进无门,以当时的社会标准判断,他是个典型的失败者;但他谈狐说鬼、聊以自慰的《聊斋志异》使他成为中国文言短篇小说巨匠,与后来的曹雪芹双星并耀。他的这份连自己都意想不到的“转折”是努力为之,还是完全无能为力的命运使然?这个例子,从表面看对学生而言并不陌生,但是不知它是否在学生进入考场之前,已然停在学生思想的绿地之上了。

    面对写作,我们不应小觑,写作的坍塌,有可能是整个“人”的坍塌。面对纷繁芜杂的外部世界以及无限广阔的民族未来,作为一名教师,我始终相信来自两方面的力量:一个是课堂深处的力量,一个是一支笔的力量。故而不揣浅陋,野人献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