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理学“尺度-格局-过程-机理”逻辑思维脉络看高考试题
申利杰
摘要:地理学是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一门重要学科, 逻辑思维有多种表现, 而尺度-格局-过程-机理这一逻辑思维脉络却是地理学独有的,本文将通过对高考试题的分析来剖析这一逻辑思维脉络,从而 有助于学生地理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 高考; 尺度-格局-过程-机理; ?思维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尺度是指地理事象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量度,即空间范围大小和时间间隔长短,又可指观察和研究地理事象时所采用的空间和时间单位。高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尺度思想核心点是:从不同尺度观察地理事象特点得出的结果并不相同(即在一种尺度上所获取的信息并不一定适用于另一种尺度);大尺度上的地理事象是小尺度上地理事象产生的背景;当研究对象是局地小区域时,在没有资料支撑的前提下,不能以大区域的规律来说明小区域的特征。
格局是指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位置关系、空间形态、空间排列方式和空间制约关系、依存关系,可以从地理实体的大小、形状、数量、类型和空间组合上来进行描述。
过程通常指的是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演变过程。地球表面各类过程和现象的本质是地表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同过对物质的循环与能量流动过程的认知,我们可以理解几乎所有发生在地球表面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复杂多样的现象。科学研究,尤其是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最主要内容之一即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
机理是指事物变化的规则和原理,重点在这个“理”上,表示原理、道理、理论,具体指为实现某一特定功能,一定的系统结构中各要素的内在工作方式以及诸要素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则和原理。
从作为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地球表层看,自然与人类社会各种事物空间分布的地域差异产生空间上的相互作用和空间流(包括物质流、能量流、人流、信息流等),而空间上的相互作用和空间流又在不断地改变着当前地域差异的状态,使其从一种空间格局(稳定状态)向着另一种空间格局(稳定状态)转变。可见,地球表层的地域差异既是景观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果,也是景观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原因。因此,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球表层自然与人类社会各种事物的空间格局,而且研究其形成与演变的过程和机理,即空间格局随时间的变化及其成因。这样的表述暗含了地理学独有的尺度-格局-过程-机理这一逻辑思维脉络,同时暗含格局和过程的相互关系暨“格局影响过程,过程改变格局”。
从2017年全国文综2卷的一道题来分析,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图3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下题。
1. 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A.递减B.先减后增C.先增后减D.递增
2. 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水体营养盐B.太阳辐射C.水体含沙量D.洋流流向
3.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尺度:从给的文字信息8月、冬季、长江口和图中的经纬度间隔(注意研究对象浮游植物的南北跨度大约为50-60公里),确定研究对影响的时空尺度。格局:(1)问读图结合图例可以判断,夏季在长江口附近的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大。
过程:第2问读图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一一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格局,题目材料提示“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
正相关”,在图示海域注意研究对象浮游植物的南北跨度大约为50-60公里,空间尺度比较小的情况下,其水温和到达水面的太阳辐射差别不大,不会是影响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而8月份為长江的洪汛期,径流带来大量的泥沙和丰富的营养盐,相对来说离河口越近的海域其营养盐越丰富。如果营养盐是主导因素,那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应该是从河口向外海方面逐渐减小,这与调查结果的事实相矛盾,因此也不可能是主导因素。另外,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除了需要营养盐外,还必须要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可以推断与浮游植物实际接收到的光照量有关。在纬度位置相近南北尺度比较小的的情况下,到达水面的太阳辐射量差异不大,那影响浮游植物接收光照量多少主要与水体透明度有关,在营养盐满足浮游植物生长的情况下,即水体透明度越好,光照充足,越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到此机理也清楚了。因此,答案为C。
第3小题,应用上述机理,到了冬季,随着太阻辐射的减弱和水温的下降,浮游植
物的生长繁殖与夏季相比受到抑制,其浮游植物总数量也随之减少。同时,冬季为长江的枯水期径流携带的泥沙减少,其水体含沙量的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浮游植物生长繁殖受水体含沙量主导的区域也向陆地方向移动。因此,到了冬季,浮游植物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答案为A 。体现了“格局影响过程,过程改变格局”。
结论,本文通过对地理学独有的尺度-格局-过程-机理这一逻辑思维脉络结合高考试题的分析,有助于学生地理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效逑,自然地理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01).
[2]乔丽娜.中学国家地理及其教学策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11).
[3]多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地理实验项目开发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