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黄河生态文明建设与国际传播策略

    曹德春

    【摘要】黄河曾是我国一条桀骜不驯、多灾多难的河流,也是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地方多措并举,确保了黄河岁岁安澜,同时黄河生态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可观的成就。长期以来,在西方媒体眼中,中国是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的国家。在国际社会宣传黄河生态文明成就,是改善我国国际形象的良好途径;同时,国际社会,特别是缺水或水患严重的发展中国家渴望了解、借鉴我国的治黄经验。然而,我国黄河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对外传播,还亟待加强。

    【关键词】生态文明;跨文化视角;国际传播;国家形象构建

    一、问题的提出

    历史上,黄河曾是一条桀骜不驯、多灾多难的河流,被称为“中国之忧患”,是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之一。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领导下,沿黄军民和黄河建设者开展了大规模的黄河治理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水沙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成,河道萎缩态势初步遏制,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成效显著,上游水源涵养能力稳步提升,中游黄土高原蓄水保土能力显著增强,实现了“人进沙退”的治沙奇迹,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2012年,党的十八大又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位置。2018年,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全民共识。[1]

    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考察了黄河国家地质公园,了解沿黄地区生态保护等情况,随后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2]

    纵观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但凡涉及社会议题时,总是免不了重点渲染我国的环境破坏与污染问题。黄河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刚好是一个反例,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国际社会普遍存在着这样的信息需求:发达国家的人民需要了解我国的环境、生态真相,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缺水或水患严重的国家渴望了解、借鉴我国的治黄经验。同时,在国际社会宣传推广我国治黄经验,是展示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良好途径。然而,通过检索外文版的学术期刊和新闻报道,发现对我国黄河生态文明建设的探讨和传播,还处于零星的、散乱的状态,系统的探讨和对外传播还没有真正开始。这个领域有望成为一片大有可为的国际传播新天地。如何开展和推进黄河生态文明建设的对外传播呢?如何传播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呢?传播学、跨文化交际学的一些经典理论以及前沿研究成果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和参考。

    二、相关文献回顾

    传播学的主要奠基者之一拉斯韦尔首先提出构成传播需要五个要素(即5W传播模式):即who(谁),what(说了什么?),what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对谁说?),what effect(达到什么效果),这是传播学的经典理论,它虽然历经70余载,仍对我国的对外宣传和国家形象构建具有指导意义。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张毓强、黄珊、赵永华等学者(2019)认为,当前在全球信息传播主渠道中,中国的信息在场比例得到了有效提升,然而,在沟通的有效性方面,似乎难得见到突破性成果。究其原因,根本在于对外传播的内容不合适,与受众的信息需求和价值观不十分吻合,因此往往成为“舆论场”中的冗余信息,遑论好的传播效果。[3]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将世界的主要语言区域划分为高语境和低语境语言区域,其中汉语属于典型的高语境语言,英语属于典型的低语境语言。高语境语言追求委婉、含蓄,传达出去的信息需要听者或读者反复加以揣摩,篇章方面,往往将观点隐藏于尾部或中部某处;低语境语言则相反,追求简单、直白,生怕听者或读者不明白自己的意图,篇章结构方面,喜欢开门见山,在开篇处亮明观点。笔者近期的研究认为,要想达到理想的沟通、传播效果,除了上述因素外,还要考虑对外传播的时机问题。

    三、对外传播黄河生态文明的时机问题

    近些年,西方学界、政界、媒体长期唱衰中国,“中国崩溃论”盛行,然而,中国不仅没有崩溃,反而持续向好发展。2017年11月13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用中英双语惊呼“中国赢了”(China Won)。中国为什么能赢?这是盘旋在世界许多国家政府和人民心中一个未解心结。近期,我国开展的各项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展示了新中国军事、经济、社会、文化各领域的发展成果,更是激起了国际社会对我国的浓厚兴趣,世界更加希望了解中国。然而,长期以来,西方媒体对中国社会新闻的选题之一便是环境污染与破坏,其中之一便是黄河的负面新闻:水土流失、改道、环境恶化等。事实上,经过几十年的治理,黄河生态已发生了较大的改观。然而,检索一下我国对外宣传报道,对过去几十年我国的黄河治理成就、沿黄生态文明成就的探讨和报道并不多见,基本处于失语状态。近期,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黄河国家地质公园,对黄河生态文明提出了高要求,我国正在谋划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黄河生态文明建设方略。因此,现在开始对黄河生态文明成就进行国际传播,恰逢其时;将来持续对外传播我国如何将曾经的“害河”治理成为一条沿河两岸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福河”,不仅有利于国际社会对我国的深入了解,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借鉴和参考我国的治水经验,有利于提升我国的软实力和世界影响力。

    四、议题设置与传播平台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是我国向海外传播黄河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好时机,然而要产生理想的效果,还需要设置议题。201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会议通过了推广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定草案。2019年3月,在第四届联合國环境大会上,联合国人居署报告认为,中国治理污染河道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范例。我国环境治理得到了世界权威机构的认可,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基于此,我们可以把更具典型意义的黄河由一条水土流失严重、生态严重失衡的河流治理成为一条多种生态和谐共生的河流呈献给联合国环境署,并积极推动该组织发起专题讨论黄河生态建设经验的论坛,邀请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学术界、企业界等人士参与讨论,并邀请我国媒体以及国外友好媒体进行深度报道。此类对外传播的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水论坛。《中国日报》、央视国际频道的水利类、环境类英文版期刊,都可以借黄河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为契机,增设生态文明建设专栏或专刊,或拍摄纪录片,或刊载纪实文学作品等。

    五、对外传播内容与叙事风格

    由于世界各国对我国黄河生态文明建设的了解程度不同,各国河流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对外传播黄河文明生态的内容不仅要与国内传播的内容有所不同,而且面对各语种国家区域传播,内容也应有所不同。为了达到更理想的传播效果,可以分语种进行传播。

    (一)英文版本的内容与叙事风格

    近两百年以来,英语是世界上政治、经济、科技、学术、新闻等几乎所有国际性行业的主导性语言,面向世界传播黄河生态文明,无疑首先要使用英语。英语版在内容方面,就应该全面介绍黄河的治理情况,但基于国外受众对黄河生态建设了解相对较少,英语版的对外宣传资料应比汉语版要粗线条一些,比如:上游的植被培育、水源涵养等情况,中游下游的人进沙退、盐碱地治理等情况,下游的湿地保护、经济作物与景观植物和谐共生等情况,都是国外受众希望了解的信息。对外宣传的形式,不要采用政论片,而要采用纪录片,因为政论片由于受意识形态、政治立场等影响,不容易被国际受众所接受,甚至会引起其反感,而纪录片比较客观,容易被人接受。纪录片的叙事风格要采用国际上通行的大主题、小视角的风格,比如:以纪实的手法拍摄兰考盐碱地治理中的几个典型家庭或个人的工作、生活变迁,并以此折射出盐碱地治理的宏大主题。兰考的泡桐种植以及它的固沙作用和经济价值,更值得拍摄和对外传播。在语言风格方面,要采用英语的低语境风格,简单、直白、朴实,少用华丽辞藻,多用数据说话。

    (二)其他语种版本的内容与叙事风格

    对其他语种的对外宣传,一方面是为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一带一路”国家提供生态建设方面的借鉴参考。限于篇幅和知识结构的不足,本文仅探讨“一带一路”主要沿线国家中英语不太通用国家的语言版本:俄语国家、阿拉伯语、东南亚国家。

    1.俄语版本

    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10多个俄语国家流淌着乌拉尔河、伏尔加河等大中型河流,由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解体等政治动荡以及后来经济增长停滞或增长乏力,一些河流疏于治理,生态环境堪忧。我国黄河生态文明建设中寒带生态植被培育、经济作物培育,上、中、下游水资源调配与生态保护等内容,可能对该地区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我国黄河治理中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抗洪抢险的故事能够引起“战斗民族”的情感共鸣。俄语本质上是低语境语言,与英语接近,叙事风格和语言风格,采用英语的模板,简单、直白,讓数据说活,效果会很不错。

    2.阿拉伯语版本

    北非、中非地区流淌着尼罗河,该河流域与黄河流域有些相似,穿越沙漠地区,生态环境相似,因此对该地区的传播内容,重点是水源涵养和沙漠化、水土流失、水污染治理。该地区的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阿拉伯语的语言风格更加高语境,强调以情动人,因此,使用的阿拉伯语要更多采用文学的、煽情的表达方式。同时,阿拉伯人喜欢神话故事,因此黄河水患治理中的传说故事,在中东地区会有较强的吸引力。

    3.东南亚各语种版本

    东南亚地区与我国接壤,境内的澜沧江/湄公河源自我国,流经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然后入海。它虽然泥沙少,但是污染严重,水患严重,多次出现生态危机,由于流经多个国家,治理难度很大。我国黄河生态文明建设,对该河流治理也许具有启示意义。对该地区的对外宣传方面,可以重点突出洪水防控、水资源调配、生态破坏与修复、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互生共长等内容,宣传的形式最好是纪录片,可以采用泰语、缅甸语、柬埔寨语、越南语,这些语言都是高语境语言,与汉语差不多,遣词造句与篇章结构布局与汉语相近即可。

    六、结语

    黄河曾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忧患,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不仅解决了决堤、改道、水土流失、盐碱地等刚性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可观成效。近期,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黄河国家地质公园,提出要加强黄河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部署。这些成就和战略部署都可以成为我国构建良好国际形象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徐静蕾,赵红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N].北京青年报,2019-09-20.

    [2]张毓强,黄姗.中国国际传播中的信息生产、信息在场与沟通达成[J].对外传播,2019(8).

    [3]郭爽,杨臻,卢朵宝.世界点赞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EB/OL].新华网,www.xinhuanet.com/world/2019-0314/c_1210082827.htm.

    (作者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编校:王志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