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建构框架与读写取向

    陆宝初 曹叶娟

    摘要:“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保证,其他素养的培养都离不开良好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依据 “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核心概念、建构框架和读写取向等学理分析,探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实施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 思维发展与提升 读写取向

    一、“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概念内涵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从一定程度上讲,就是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所谓“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具体指学生通过个体的言语活动和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等思维的培养与发展,从而逐步提升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这里所说的思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逻辑思维,而是关于语言的思维,即语言活动、语言作品所体现的思维。

    2003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思考·领悟”和“发现·创新”中关于“思维”的课程目标和能力要求是:“思考·领悟”主要是通过阅读和思考,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注重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发现·创新”主要是通过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追求思维、表达的创新。

    与2003年版课程标准相比较,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思维能力的培养中,突出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新课标“学习任务群”中设有“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专项训练,包括论述类文本的阅读、理解、评价,论述类文本的写作,以及围绕主题的讨论和辩论等语文活动。这一任务群活动的能力要求是发展实证、推理、发现、批判等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深刻性,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与“思维发展与提升”相对应的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科学精神”,它是“科学精神”的学科化和具体化,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品质、能力。“科学精神”中的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突出了思维能力及其发展的典型特征。其实,概念本身涵盖的内容不止这些,所以在语文思维训练中,决不能拘泥于这三项,思维方式是多维度的,思维的表现是多途径的,多维交叉的复杂运行才是思维应有的形态。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建构框架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任务群”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涉及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习目标和实施途径有以下几点。

    一是思辨性阅读:阅读古今中外论述类名篇,把握论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表述特色,理解论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阅读精彩的时事评论,学习论者评说国内外大事、社会热点等问题的角度、观点和方法。

    二是思辨性表达:能表达、阐发个人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论据恰当、语言准确、逻辑严密;能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能有理有据地进行反驳,以理服人;能围绕话题开展讨论和辩论。

    依据学习目标和实施途径,“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建构框架如下:

    (1)形象思维与创造性思维:一是能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和感性认识;二是能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中运用联想和想象,获得对现实生活或文学形象的主观感受与理解,丰富个人的言语经验。

    2017年高考语文江苏卷第5题“下列诗句中,与右图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画面中有柳树,树上有黄莺且黄莺见人不飞,说明黄莺与人相识;树生江边,岸边有船,船上的人正在撑篙,并且岸边有两人往船上走,一前一后,似乎是在送行,据此选“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一项。此题生动形象有意境,能调动考生的生活阅历和想象能力,将高考语文引向生活,属于“思维发展与提升”中运用联想和想象、获得对现实生活或文学形象的主观感受与理解、丰富个人言语经验的要求。

    (2)直觉思维与批判性思维:一是能辨识、分析、比较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并能有依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二是能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去分析、判别语言,用口头语和书面语进行交流和沟通,准确、清晰、生动地表达自己的主张;三是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作品,探究、发现语言现象或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见解和评判。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卷第19题“中国建筑的希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其中“拥有文化自信和自觉艺术追求的新建筑师群体正在产生”这一要点,见材料第四段:“他们自己在文化上的地位是他们自己所知道的”,可以概括为“拥有文化自信”;“他们的工作是依其意向而设计的”,“他们自己把定了舵,向着一定的目标走”,可以概括为“自觉艺术的追求”。作答时将这些信息按照题干要求进行整合,分点概括即可,属于“思维发展与提升”中“有依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3)逻辑思维与思维品质:一是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和經验,有科学的精神,崇尚真理,有实证精神和严谨态度;二是具有良好的问题意识,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三是通过思辨类文本的阅读和写作,提升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三、“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读写取向

    依据语文教学的学理要求,“语文素养”主要指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建构、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它是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言语品质与思维品质之间是正相关关系。

    “思维发展与提升”中的“思维”,主要指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等,表现在文本阅读、写作专项训练中。这些思维能力的培育和提升,促进了高中学生情性与理性的和谐发展,从而使高中生形成完满的个性品质。

    因此,根据“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习目标和能力建构框架,在具体的阅读和表达教学中,要注意一些基本的读写取向。根据2018年“部编本”普通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框架,共有三个思辨类文本阅读、三个思辨类写作训练和三个思辨类专项训练,构成“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阅读和训练。

    三个思辨类文本阅读:必修一、必修三为古代议论性散文,必修四为中外现代议论文。

    三个思辨类写作训练:必修一“如何立论”,必修三“如何论证”,必修四“如何驳论”。

    三个思辨类专项训练:必修四“逻辑思维规则的梳理与运用”中包含3个专题,其中专题1“识别谬误”,专题2“进行推理”,专题3“构建论证”。

    高考语文中“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目标指向科学思维,涉及美学、哲学、政治经济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文艺学、历史学等方面。《考试说明》对论述类阅读的要求包括“理解”和“分析综合”等,包括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与态度等,指向核心素养中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技能,加上人的思维活动极其复杂,其机制、规律至今尚未明了,人们对思维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对思维类型的划分也不同。在语文教学中,联想想象、阅读创造等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靠批判性思维,还要以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辩证思维等为基础,加强思维的多项综合训练,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2]石修银.三种思维: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支点[J].语文教学通讯,2018(09).

    [3]马玉霞.关注学生思维发展 提升语文核心素养[J].宁夏教育,2019(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