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角下医学科普英译策略研究

    汪盼盼

    

    

    目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实践》作为翻译文本,从传播学的角度探究医学科普类的翻译策略,从而为医学科普类文章的翻译工作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方法:运用传播学的“5W理论”对实践报告进行分析,同时从词汇特点和语法特征两个方面对译文涉及到的翻译策略进行总结。

    结果:医学科普类文章在充分考虑中英思维的差异基础上,可运用直译法、增减法、意译法、释义法等方法对文本进行翻译。

    结论:在进行医学科普类文章翻译时,不仅要注意中外语言差异、中外语言表述习惯等不同之处,同时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方法,在保证原文翻译准确性的基础上,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疫情相关信息高密度地发布。公众号、自媒体、短视频等媒体纷纷发言,信息量多且杂,无法对其真假进行辨别。2020年4月21日,《中国日报》发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实践》中英双语报告,从社会共识和全面动员、社会隔离和交通管控、排查检测和动态监测、诊疗方案和救治能力、资源调配和物资保障、指挥体系和战略方针六个方面总结了中国抗疫的措施和方法,为其他国家的疫情控制提供参考和借鉴,与国际社会携手应对共同威胁和挑战,共同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实践》英译文本的词汇、语法及文体特征,总结归纳其翻译策略,以期深化医学科普翻译的研究认知。

    理论基础与研究语料

    翻译传播学的理论框架。美国学者拉斯韦尔发表了《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首次提出了传播学的经典理论框架 —5W传播模式。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建立系统的翻译传播学理论体系,指导翻译实践。

    在传播学视角下,外宣翻译作为有目标受众的跨语言、跨文化交流活动,属于对外传播的一种形式。本文尝试将5W传播模式作为指导框架,探究研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实践》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并从词汇特点和语法特征两个角度阐述了医学英语的语言特征,总结了医学科普的可用翻译方法,为医学英语的翻译工作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实践》简介。新冠肺炎疫情是近百年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国从国情实际出发,遵循传染病防控客观规律,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并不断应对新的挑战,努力在控制疫情和救治病患等方面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国实践”和“中国方法”。

    2020年4月21日,《中国日报》发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实践》中英双语手册,通过征询中外专家学者意见,由媒体联合科研机构进行共同研究,以调研报告形式初步总结梳理在新冠疫情发生、爆发、初步控制、基本控制这段时间内,中国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的措施和方法,为其他国家的疫情控制提供参考和借鉴,与国际社会携手应对共同威胁和挑战,共同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关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

    实践》传播的特点分析

    传播主体。在传播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各部分之间是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通过一系列信息的传达与反馈,构成传播的动态循环。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实践》手册的传播而言,译者和传播平台以及平台的使用者都属于它的传播者。

    在外宣翻译过程中,作为传播者的译者往往具有一定的主体性,使得译文有主观的目的,并且有意识地持有一定的立场,会采用不同的态度来处理中英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因此在外宣翻译过程中,一要贴近源语文化的思维方式,保留源语文化的语言特点;二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以读者的思维方式对源语文本进行改写,从而降低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与理解障碍。同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实践》作为一篇科普类的文章,在医学部分更是要求翻译内容的客观性、准确性、真实性。

    传播受众。译文读者是外宣传播的接受主体和反馈主体。译文读者对译文信息的接受情况,是外宣翻译是否成功的重要衡量标准。而要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产生相似的反应,就应从译文读者的角度和思维出发,在迎合受众的阅读需求、阅读方式、阅读习惯,充分考虑不同受众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满足读者的需要和期待,从而实现对外宣传的作用效果。

    传播内容。本文的译介内容就是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实践》的外宣翻译。其目的在于对大众在疫情期间,如何预防和保护以及治疗进行大众科普。因而在翻译过程中,对于语篇中逻辑关系的处理、重构、衔接、连贯等方面都要特别注意。以报告中的翻译为例:

    中文:一方面,坚持实事求是,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及时发布疫情信息,向公众提供持续、清晰、重要的信息,让人民群众及时全面了解政府应对疫情的方针政策和战略举措,把“公众充分知情”作为构建政府与公众之间良性沟通互动和形成强大社会共识的重要前提。

    译文:On the one hand, Chinese authorities released timely data in an open, transparent and responsible manner to provide people with dynamic, clear and important information so that they could fully understand the governments policies,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to deal with the epidemic. Making sure “the public is fully informed” is key to establishing strong social consensus.

    中英两种思维的差异,在语言上表现为中文是“意合”的语言,主要靠句子内部的逻辑联系。因而所呈现出来的句式一般都是短句、中短句和并列句等。而英文则是“形合”的语言,主要通过语言本身的语法手段使句子结构紧凑严密。英文常用非人称主语,且主语通常不省略。原文与译文,体现了典型的中英差异。

    译文将中文的5个并列句分为两段,同时将中文省略的主语——“中国”重新添加,并且通过介词“to”“with”以及从句将分句连接。

    传播渠道和传播效果。“效果”是受众在接受信息之后所做出的反应,是检验传播活动或行为的重要标志。而传播效果对受众的影响会从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的程度逐步加深。因为传播渠道和效果与本文主题关系不大,所以不重点描述。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

    实践》英文文体特征

    词汇特征——词义的演变。涉及到的医学英语词义的演变主要有:扩大、缩小、转移。

    词义的缩小是指演变后的词义从原来反映较广泛的,普通的意义缩小到较狭隘的、特定的意义。例如“consolidation”原为“巩固;联合;合并;变坚固”,但在医学中特指“实变”,如lung consolidation(肺实变),这样它的词义就缩小了。

    词义的转移是指词义在发展演变过程中,词从“字面意义”(literal meaning)转移到“比喻意义” (figurative meaning),重心有所改变但两者仍有一定的关联的现象。例如“patchy”本指“拼凑成的”,但医学英语中利用形状上的相似特指“一种斑片状的病理特征”。

    词汇特征——词根和词缀构成的专业词汇。英语医学术语最基本的特征:一词三式,央格鲁撒克逊语(Anglo-Saxon)、希腊语(Greek)、拉丁语(Latin)。希腊语和拉丁语的最大特点就是詞素的比例占大部分,且每一个词缀意思是固定的。将医学术语的词根与词缀(包括前缀和后缀)自由组合,可以形成无数新的医学专用名词或者术语。比如词根“pneumon= lung肺”pneumon+ec+tom切割+ y表名词→pneumonectomy(肺切除术),pneumon+ ia(某种病)→ pneumonia(肺炎)。

    语法结构特征——名词化结构的使用。在进行医学英语翻译时使用大量的名词化结构是其特征之一。因为医学文体要求翻译时文本简练,表达准确,大信息量,强调事实而非确切的行为,使用名词化结构可以在不减少信息量的同时,对句型进行简化,减少分句的出现。如“The positive role of TCM in treatment through preemptive prevention,differentiated medication and multi-target ?intervention.”“preemptive prevention,

    differentiated medication and multi-target

    intervention(治未病、辨证施治、多靶点干预)”3个并列的名词化结构,保证信息量的同时简化了句子。

    语法结构特征——长短句和定语从句的使用

    医学英语是一种专业性强的英语表达,会大量使用并列结构、结构层次复杂或大量修饰的句子,与日常生活用语具有很大的差异,从而对翻译造成困扰。因而在医学英语文献中有大量复杂的长难句和定语从句的使用,使上下文更加连贯,加强全文的逻辑性;同时突出强调了重点,信息明确。

    如:“集中收治”与“床位扩容”相结合,使起初无法就医患者全部收治。译为“Concentrated hospitalization of patients and increase of hospital beds ensured treatment for all patients who could not be admitt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outbreak.”由who引导的定语从句,对patients进行补充说明,强调起初未救治的患者都得到收治。

    语法结构特征——被动语态的使用

    医学英语它往往是通过第三人称的视角强调客观事实的描述,所以在翻译的时候要尽量避免使用第一、二人称描述时的主观色彩。同时被动语态在翻译时也十分灵活,可以译成被动句,也可译成主动句。

    如:“武汉市共指定 46 家定点收治医院,增配人工膜肺、呼吸机等设备。”被译为:“ECMOs, ventilators and other equipment were supplied to 46 such designated hospitals.”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

    实践》英文翻译策略

    直译法。对于医学英语中一些比较简单易懂的的句子或词组,使用最广泛的最基本的一种方法是直译法。通过与原文内容进行一一对照, 逐字逐句的进行翻译, 这种方法可以尽可能的保留原文的内容和形式。

    如:“确诊病例的死亡数核增1290例,累计为3869例。”直译为“The number of deaths added was 1,290, bringing the total number to 3,869 in the city.”

    如:实行“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直译为“early detection, early reporting, early isolation and early treatment.”

    增减法。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在语言结构、句子结构、表达方法等方面都有着本质的差别。如果只是采用直译法,照搬原文的一一对照着翻译,很有可能会造成内容上的表达不正确,结构过于复杂,上下文之间不连贯等问题。所以为了更准确地道的进行翻译,在翻译时通常会增加一些词,段落或从句或者去掉重复、多余的结构使译文更加通顺,更忠于原文。

    比如中文在使用时常用一些4字词语,如:“应检尽检、应收尽收、应隔尽隔、应治尽治”的疫情防治方针。”为了确保原文的准确性,进行了增词和减词,在译文表达完整的基础上将句子简单化处理,译为:“testing all who need to be tested, hospitalization of all who need to be hospitalized, isolating and treating all who need to be isolated and treated”.

    释义法。中医历史悠久,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通过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和结合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形成,具有独特的辨证论治的医疗体系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此类富有汉语文化特色的词汇和句子,为了促进读者对原文信息的正确理解,避免读者误解,翻译通常要对原作做相应的释义处理。

    如“中药”译为“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即中国传统草药)。“治未病”译为“preemptive prevention”,“辨证施治”译为“differentiated medication”。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国际地位也与日俱增,因此,真实、客观、立体地展示我国大国形象的社科文本外宣翻译也越发重要。根据本文的研究,对于医学科普类文章的英译,译者要在充分考虑到相关医学的专业性、逻辑性等特征以及中英文化的差异性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增强译文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