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类通识教育提升大学生情商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常晶
【摘 要】情商提升对于提高非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处理人际关系、应对挑战、控制情绪、团队合作的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鉴于音乐在提高自我情绪认知能力、自我情绪控制能力、自我认可,以及认同他人等方面与情商的密切關系,在非艺术类高校的音乐教学中,通过基于情感体验的音乐主题化教学、基于情境教学的音乐艺术实践、基于互联网平台的音乐交流实践等音乐类通识教学改革实践,实现了情商培养从“被动接受”模式向“主动融合”模式的转变。
【关键词】音乐;情商;通识教育;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6-0127-04
现今社会中的人才竞争不仅是智力、知识的竞争,更是人格素质、情商的竞争,是综合素质的竞争。学生在走出大学校园后,需要处理多种复杂的人际关系;需要在团结合作中协调冲突与误解,调动团队的积极性与能动性;需要发掘自己的情感潜能,并运用情感能力感染他人。为了提高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应对挑战、控制情绪、团队合作的能力,培养出综合素质发展更佳的学生,越来越多的非艺术类高校开始重视对在校学生情商能力的培养,并将之列入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然而,单纯的情商课程很容易走向类似于思想政治教育或心理辅导式的说教模式中。笔者认为,相对于上述自上而下的“被动接受”学习模式,音乐课程中的情商教学为“主动融合”式的情商教育创造了条件。
一、音乐与情商的关系
情商,又称情感智商,是情绪、情感商数的简称。美国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Daniel·Coleman)将情商概括为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了解自我、自我觉知;二是管理自我;三是自我激励;四是识别他人情绪;五是处理人际关系。丹尼尔认为,情商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的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的关键性品质要素①。
笔者认为,上述五种情商能力又可理解为:以适当的方式认识、表达自己情绪的能力;能够调节、控制自己受刺激情绪的能力;能够勉励自己积极进取、不断朝目标努力的能力;能够理解他人情绪与需要的能力;能够适应他人情绪并可与之顺利合作交往的能力。从音乐艺术的社会属性和本质属性来看,上述的情商内容都与音乐行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关联。
(一)音乐有利于提高认知自我情绪的能力。要拥有高质量的情感智商能力,首先需要了解自我、认知自我的真实情绪。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情绪往往是在事件的发展中呈现此消彼长的多维状态。人们很难用语言或是文字表达清楚这种复杂的情绪体验,“语言的尽头,响起了音乐”。音乐是声音艺术的听觉表达,在时间的流逝中用音响的高低起伏、强弱明暗、疏密变化来刺激人的听觉感官,引发想象,进而影响人们内在情绪的变化。音乐艺术通过自身要素的重复、变化、再现、因果、对称、多样统一等变化手法,既可以在直觉上刺激人们的听觉,又可引发人们在理性的鉴赏中对这些要素的运动进行提炼分析,用严谨的逻辑思维整理归纳音乐要素,表达人类情感的基本规律。音乐艺术的本质源于人类的情感表达欲求,凝练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人文历史精神特质和音乐家个人的人格情感,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不仅满足了听众感官上的审美快感,更引导他们在理性的鉴赏过程中提高对音乐表达情感手法的理性分析能力,以及对其中寄寓的丰富情感的理解力。
(二)音乐有利于增强控制自我情绪的能力。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时常会遭遇各种突发事件,干扰自我原有的稳定情绪和精神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具有能够调节、控制自己受刺激情绪的能力的人,可以及时有效地开展自我安慰,摆脱不安情绪的干扰,顺利找到自己原来的起点,重新出发。
音乐是慰藉心灵的妙药,远避尘嚣的港湾。优美的音乐响起时,常会让人忘我,所谓“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人们在从事音乐活动时,一方面,音乐活动者的情绪可以被音乐旋律调动起来,通过适当引导,在一个较为集中的环境中形成特定的情绪场。在这样的情绪场中,情绪感知敏捷者又可带动情绪反应较为迟缓者共同进入特定的音乐情绪氛围,随着音响的起伏,共同沉浸在音乐情感的共振中,以此干涉、调节自身原本的情绪,达到自我情绪管理的目的。另一方面,音乐的非语义性决定了音乐中的音响并不表达清晰的概念性内容。因此,当有着不同经历的人在听到同一首乐曲时,对音乐表达的情感内涵理解会产生差异,从而被音乐激发出不同的感情共鸣。集中于自身被音乐焕发的特定情绪共鸣中,可以使得积压在心底的负面情绪在瞬间得到释放,摆脱原有的不健康心理影响。
(三)音乐有利于增强自我激励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就是能够勉励自己积极进取、不断朝目标努力的能力。这一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人们的成才高度和厚度。音乐学科中的人文历史、音乐曲体的乐思发展手法中都有很多类似的典型代表,验证了自我激励能力与最终成就之间的因果关系。经常关注音乐、从事音乐赏析活动,有助于增强自我的积极进取能力。
音乐史中,有许多音乐家用音乐表达个人不屈的斗志和对光明美好的向往的案例。欣赏这样的音乐,会让人对生活中的困扰进行反思,对事物现象的变化发展展开深刻全面的挖掘,昂扬面对困境的斗志,树立人生必胜的信心。波兰作曲家肖邦在祖国惨遭沙皇俄国蹂躏、革命起义屡遭失败的背景下,没有屈服于入侵者的恐吓,没有受阻于肺结核病魔的侵扰,凭借自我激励的精神,相信革命必将胜利,胜利必将属于波兰人民,创作出了著名的钢琴曲《C小调革命练习曲》,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欧洲古典乐派的交响曲为了表现人类面对各种困难的阻碍,不畏艰难,顽强奋斗,最终迎来胜利的人文主题,常用的特定奏鸣曲式在曲体的呈示部、展开部中表现光明与黑暗的音乐形象、两者的交织缠绕与发展变化过程以及结果,并在曲体的再现部部分对乐思主题进行升华式再现与归纳。
(四)音乐有利于锻炼认同他人能力、提升人际交往能力。人的社会属性要求人需要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实现对自我价值的估量和认可。能够拥有理解他人情绪与需要的能力、具备适应别人情绪并可与之顺利合作交往的能力,便可达到间接管理他人情绪、实现团队合作顺畅及人际关系和谐,继而认可自我存在价值的预期目的。音乐表演中的合唱、合奏活动即可以锻炼这一能力。非专业性合唱、合奏活动属于缓解疲劳的调剂活动,众人在这种群体性活动中的心理压力不大,可以放开手脚去展现自我,再感受他人和自我的表达重合时是否和谐、是否需要进行调整。具有一定专业性要求的合唱合奏活动,又需要参与者具备较好的心理、情绪、肌肉活动的组织能力。例如,在大型的音乐合作中除了要迅速、准确地表达音准及节奏要求之外,更需要人们感受音乐流动的趋向、体会队友情绪的起伏变化,才能达到情绪饱满和谐,体现强大集体凝聚力效果。从事这些音乐活动,对锻炼自我的人际关系管理能力和认同他人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二、通过音乐通识教育提高大学生情商能力的目标设定
普通大学的音乐通识教育课程是以传授音乐基本知识、介绍古今中外优秀音乐文化、提升音乐欣赏水平为主要教学内容,重点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在进行音乐审美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入探讨音乐作品的人文精神与思想内涵,完善自身的人格追求和精神境界。该课程的内在属性决定了它在提高学生情商能力的教育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笔者认为,音乐通识教育特有的教学方式是在音乐作品鉴赏的基础上采用音乐干预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情绪上的多种能力,在提高的同时又能接受音乐的美感熏陶,进一步对音乐的艺术内涵发生兴趣,深入专研,形成“产生兴趣—耐心倾听—提出问题—音乐表现—解决问题—艺术演练—提高思维能力与表现能力”的良好循环,使学生从原先的被动聆听转变为主动参与。具体看来,在提高学生情商能力方面应达到以下目标。
(一)在音乐学习中获得心理感知能力。音乐作品是作曲家对美好事物充满热爱并将这种情感转化成一定旋律的产物。音乐的感染力一方面取决于音乐作品本身的感染力;另一方面取决于表演者对于音乐作品的诠释,而音乐作品感染力的表现则取决于欣赏者在被音乐所唤起的情感下对作品的理解与共鸣,即创作者、表演者、欣赏者的心灵折射与感情融合,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构成了音乐情感的整体。苏珊·朗杰在《一把新钥匙中的哲学》一书中说:“由于人的感觉形式同音乐形式的吻合要优于同语言形式的吻合,所以,音乐可以用言语无法达到的详尽和真实来揭示感觉的本质。”②可见,音乐教育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运用音乐要素来表现主体意识,完成情绪上的感觉教育。通过体验音乐作品中的各种情感,帮助学生学会感知、理解、判断他人的感情,并在聆听过程中,结合自身对音乐情感感知的状况,与作者原创意图进行异同方面的比较,实现学生的自我情绪认知,同时将在音乐欣赏和学习中体验到的情绪逐渐内化为自我情感,并扩展到学习之外的生活中,从而达到在音乐教学中丰富学生的自我情感,获得心理感知能力的目的。
(二)在音乐学习中提高自我情绪调控的能力。《史记·乐书》中说“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疏精神,而和正心也。”意指音乐可以使血脉动荡,可以交流情感、调和并端正人的态度。音乐可以通过音色、节奏、旋律等各种要素的运动进行,给听众营造出某种情绪的氛围,再使人们通过这种特定的氛围来作用于自我的情绪,达到音乐治疗的功效。在当今社会,采用音乐疗法来舒缓紧张情绪、放松身心已成为较为普遍的音乐心理干预手段,取得良好效果的案例比比皆是。因此,音乐教育应该利用音乐自身的情感宣泄性特质,帮助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情绪的音乐,让音乐成为学生心理解压的良方,改善情绪、净化情感、调和意识。
音乐心理学家认为,针对个人情绪的音乐选择有同质和异质两种,同质音乐指的是与个人心理情绪相一致的音乐,异质则相反。当个人的心理情绪能量大量被淤积,需要得到疏导时,可以先听与自己情绪一致或接近的音乐,再听与当下情绪相反的音乐。例如,当人在情绪压抑的时候,伤感的音乐可以帮助他化解心中的忧郁,因为情绪的忧郁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心理能量的阻滞,“重病需要猛药医”,此时同质的音乐更有利于疏导和化解这种能量的阻碍。当疏导的目的完成之后,则需要去听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避免一味地伤感下去,造成过度干预后的不利影响。
在音乐学习和实践中增强人际交往能力。音乐在许多情况下都是社会性的群体活动,如合唱、合奏、音乐庆典等。首先,集体性音乐活动有助于增强积极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个人对集体利益的追求,提升集体荣誉感、增强凝聚力。合唱艺术强调个人的声音与整体的融合,表演的关键在于团结协作,追求共性特征的最大化。在这类音乐合作活动中需要更多的是主动倾听、寻找和调适,表演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众人在音乐技术掌握上达到了默契,音乐的情感表达上也会走向共鸣,使人与人的心灵紧密结合,凝聚力得到极大增强。例如,在我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战的时候,很多人开始产生悲观失望情绪,热爱歌唱的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在街头演唱《黄河大合唱》,往往一曲尚未告终,就有更多的路人加入合唱,歌曲中充沛的爱国情感极大地带动了群众的激情,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学生投笔从戎、妻子送夫参军,抗日战争由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其次,集体性音乐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深入体验人际关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例如在集体音乐剧创作练习中,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参与进来:文字功力好的学生进行剧本创作,形体表达能力强的同学负责动作设计,语言能力强的同学进行配乐朗诵的表演……这样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的特长,增强学生的自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帮助学生处理好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得学生在音乐合作中潜移默化地学会各种沟通技巧,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在音乐通识教育活动中培养大学生情商的具体措施
(一)基于情感体验的音乐主题化教學
通过音乐教育提高非艺术类高校学生的情商能力,情感性应是音乐教学的重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优秀音乐作品中的特质情感,并将其中最具感染力的部分设计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与亮点,形成主题化情感的教学模式,以一部乐曲带动其他情感主题相似,但产生于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中作品群的介绍、赏析,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了音乐的情感表达方式,在音响的起伏中找到自身的情感寄托,达到情商高尚化、真挚化的培养目的。例如,在爱国主义情感的主题化教学中,应去除以往背诵灌输模式,用音乐的美去感染学生,重新认识自己的国家、家乡,激发热爱之情。捷克作曲家斯美塔纳的交响套曲《我的祖国》中的片段《沃尔塔瓦河》,用涓涓不息的乐句变化象征着捷克的母亲河——沃尔塔瓦河的生生不息、朝气蓬勃,乐曲营造了对故乡的赞美,促发了听众认同心理与向往之情。同主题的音乐作品有我国的大型合唱史诗《黄河大合唱》之片段《黄河颂》,乐曲用低缓庄严的大提琴、男中音共同塑造出了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雄浑庄严,表达出在抗战的背景下人们对母亲河的深深依恋和“国破山河在”的坚守意念。这种感性的爱国情怀表述所产生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是任何说教式教育都无法比拟的,音乐课堂的主题式教学能够用音乐的手段帮助学生实现情商的高尚化与感性化。
(二)基于情境教学的音乐艺术实践
情商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充满希望,乐观面对自我和他人。如果能够让学生看到实现目标的希望,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他就会在希望心理的暗示下争取成功。因此,大学的音乐教育应该重视乐观教育,创设类型多样的情境,如理想与奋斗情境、爱情与友谊情境、成功与挫折情境等,引导学生在不同的音乐情境中感知音乐创作者如何以“当事人”和“过来人”的身份,用积极乐观的心境去面对问题和处理问题的。例如,通过介绍著名作曲家贝多芬的生平,让学生了解音乐家坎坷的经历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通过对《命运交响曲》四个乐章中旋律、节奏、速度和力度等表现手段的分析,对身处升学与就业压力的学生进行心理暗示,使他们内心产生震撼,并激励其不断奋进。
音乐是表演的艺术,在一定的条件下“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个人对音乐蕴含情绪的理解需要在当众表演中得到释放、得到升华。当众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需要有较为强健的自信力和自我控制力。音乐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乐曲内容的讲解和理性分析中,需要为学生建立一个感性的情绪释放舞台,让他们在舞台上用音乐的语言挑战自己、激活自己、展示自己,获得被关注、被理解的机会,继而获得前进的动力和成功的希望。在音乐课堂之外,教师还应帮助、支持学生组建各种音乐团体、举办各种音乐比赛、组织各种纪念活动,用音乐表演的方式为各种性格和特长的学生搭建合作与交流的平台。
(三)基于互联网平台的音乐交流实践
在音乐教育中实施“主题式音乐教学”后,可以建立班级课程学习微信群,引导学生在微信群中进行课后的“主题式交流”,表达自己对课上某主题音乐作品学习的思考和建议;也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发布教学主题,由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主题进行交流,抒发个人的聆听心得,共享参考资料,热烈而广泛地学习交流,促进对音乐的热爱,对音乐中表达多种情感方式的关注,提升自我的理解层次。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网上开辟自己的博客,用文字记述自己对音乐、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如果学生具备较好的音乐基础和创作兴趣,教师可以鼓励和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感悟和情感心路进行音乐创作,并用“快闪”记录下来,发布到平台上和大家一起交流。
相对于课堂而言,互联网是一个影响力和信息量极大的平台。学生如能运用好这个平台,把自己的心灵感悟传递上去,积极、有主见地与外界沟通交流,将会获得巨大的反馈信息,全方位了解旁人已有的、对此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从而能够弥补自己先前情商上的不足,完善自身的情感智商。
四、结语
柏拉图说,音乐“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使得“性格变成高尚优美”③。音乐是从心灵流向心灵的艺术,是表达情感的艺术,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情绪变化,对人的心理调和与情商能力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非艺术类高校的音乐通识教育应该将培养学生的情商作为教学育人的重要目标,利用音乐艺术对培养人格情商的天然优势,引导学生学会在对音乐的理解和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情商,调和自己的心境,丰富自己对人类世界情绪情感的认知能力和控制能力,为今后人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
注釋:
①孙成志,刘明霞.组织行为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67.
②苏珊·朗杰.一把新钥匙中的哲学[M].1942,191.
③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62-63.
参考文献:
[1]周玉梅.浅谈音乐教学与情商[J].当代教育论坛,2006(2).
[2]张建国.用音乐建构美好的情感人生—浅谈音乐教育与大学生情商培养[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9(5).
[3]潘超.合唱艺术中情商教育的融通与运用[J].黄河之声,2019(8).
[4]谢嘉幸.走进音乐——音乐鉴赏训练与评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