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态度问题调查与分析

    邵攸妮

    

    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乐于助人的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是高校“育人”、回馈社会的重要手段。而以上目的能否达成,很大程度受到志愿者服务态度的影响。本文以吉林外国语大学为例,通过调查,了解该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态度的现状与问题,分析问题原因,最后针对志愿者服务态度的差异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建议。

    大学生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各大高校培养人才服务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第七部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内容中,再次提出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为了做时代新人和响应国家所提倡的精神,各大高校便有意的开展各种志愿活动,例 如成立各种志愿者服务社团,开展关爱老人、乡村支教、照顾留守儿童和特殊弱势群体等活动,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但是,志愿者服务活动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制约志愿活动健康、有序开展的障碍。本文通过调查吉林外国语大学200余名学生,分析学生在志愿服务方面的态度问题,并针对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调查问卷概况

    此次调查的对象是吉林外国语大学大一到大四的265名在校大学生,年龄在18-25岁之间,问卷的回收率100%。调查方式为问卷调查、个人访谈和参与实践。

    在265份问卷中,220人为女生,45人为男生。男女比例为9:44。大一人数为117人,大二人数为90人,大三人数为37人,大四人数为21人。

    二、调查数据分析

    (一)问卷分析

    在265人当中,216人参加过志愿活动,49人并未参加过志愿活动,96%的大学生参与过志愿活动,4%的大学生并未参与志愿活动。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有过志愿服务的经历与体验,重视参与志愿活动。对于未参与过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学生,有27个人认为学习太忙,功课紧张,没有空余的时间去参与,14个人认为没有这样的机会去参与志愿服务,6个人认为志愿是个零碎活,学不到什么东西,2个人认为志愿服务是费力不讨好,没得到什么认可。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55%的人并没有平衡好学习和志愿服务,很多大学生放弃了志愿服务,所以还需要对志愿者进行培训,提高其筹划个人学习、工作的能力。28%的大学生会认为没有机会和平台去参与志愿活动,说明学校需要建立志愿服务的渠道,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够参与其中,了解志愿服务。17%的大学生认为志愿服务是一种没有意义的活动,对于志愿服务的态度。对于参与过志愿服务的学生,每天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长少于半天的有115人,志愿活动半天的是69人,志愿活动一天的21人,一天以上的是11人,这说明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时间较短,影响了志愿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 。这需要志愿活动组织机构创造出更加新颖的活动内容去吸引广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对于志愿服务的愿意度是251人愿意参与志愿,14人不愿意参与志愿,说明96%的大学生十分愿意参与志愿服务,4%的大学生不愿意参与志愿活动,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对待志愿活动的态度是积极的。在调查中,109人有机会才参与,91人积极主动留言志愿相关信息,33人做不做志愿无所谓,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志愿服务态度并不十分积极,只是被动的根据机会来进行参与志愿服务。

    当志愿者遇到困难时,152个人会积极乐观面对挫折,107个人會接受教训,继续工作,3个人会受到打击,退出活动,3个人感到委屈,不愿参加活动。这说明大多数大学生抗压能力较好,都能够抵御困难并且不会放弃。

    对于做好志愿服务的关键,66%的人认为需要有颗善良无私的心,30%的人认为要兴趣爱好所在,4%的人认为要业余时间多,去参与志愿活动,对于“只有付出,没有回报”这句话,95%的大学生不认同这句话,5%的大学生认同这句话。说明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明白志愿精神的内涵,需要拥有一颗无比善良、奉献、乐于助人的心,这才是真正的奉献精神、志愿精神。

    (二)个人访谈

    在个人访谈中,调查小组对14名在校学生进行了访谈,其中7位大一学生,4位大二学生,2位大三学生,1位大四学生,8位女同学,6位男同学。根据小组讨论,这14个人当中所参与的活动可以分为社会实践类,人文实践类,环境保护类这三大类。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就参与志愿的过程收获、需要对待志愿活动的态度、对于志愿活动的想法以及对于志愿活动的遗憾和问题这四个方面进行调查与提问。

    在志愿活动中,面对收获,结果为:第一,大学生认为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能够更早的去接触社会从而积累经验而不是处于一个真空的状态,其二大学生认为有一种快乐感和满足感,因为帮助别人能够体会到参与志愿活动有一种充实感、责任感,体会到奉献精神。其三能够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加强专业知识,提高能力。其四能够交到朋友和增强组织里同学的情感和凝聚力,在志愿活动中,体会到团结的温暖。其五是弘扬了正确的价值观给社会带来了正能量。

    对待志愿服务态度,接受采访的大学生都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负责任、热情的态度去对待志愿服务,并且在参加志愿活动中保持着新鲜感和好奇心。说明大家对于志愿活动持正确、乐观积极的态度。

    对于志愿活动的想法,其一是需要将问题及时沟通并且能够在组织中沟通更加方便,这样能够加快组织活动的效率。其二是要加强志愿者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这是应对志愿者被其他人所看轻的情况下。其三是希望组织志愿活动的组织要严格的选拔人选,让志愿者认真的对待工作。其四面对志愿活动形式希望简单化。其五将志愿服务看作是轻松快乐并且乐于奉献的活动。

    对于志愿活动的遗憾和问题,其一是后勤服务如反馈环节有待完善,其二是志愿者的心态是强迫心理和烦躁心理,其三是志愿者在志愿活动的后半段会出现消极怠慢的行为,其四是活动的时间过短,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其五是活动范围过小,大部分为校内活动应要开展校外的活动。其六是志愿活动的机会不多,形式较为单一,宣传力度不大。

    (三)参与实践

    在假期中,我们小组成员进行了志愿服务的实践活动,所参与的实践活动分为三大类:社会爱心活动,关心弱势群体活动,参与支教生活的活动。

    在社会爱心义卖跳蚤市场中,小组成员召集朋友、同学进行社会义卖,在义卖过程中,每一个小组成员都在用积极、认真的态度来参与志愿服务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笔者认为周围大学生都是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和愿意为社会作奉献的态度来参与活动,领略到这些做的义卖活动所挣来的钱是用来捐献给贫困地区,体现了周围大学生对待志愿服务的态度是乐观积极的。

    在一家残疾人的爱心之家里,小组成员在食堂为残疾人打菜,并且帮助他们完成他们的工作体验他们的工作日常,在小组成员中,大家齐心协力的为残疾人组织活动,大家彼此能够感受到团结和温暖的力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榜样,用自己的力量践行助人为乐和奉献的精神。

    在体验教师生活中,老师要求大学生在团队里讨论出一份教案来辅助上课,大家献言献策,非常认真、努力的将这份工作完成,用心来教授这个课程,希望农村的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能感受到大家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团结协作和责任感。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态度的现状以及原因

    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自愿参与志愿活动,但很多人参与的动机不同。面对志愿活动过程中的困难很多人会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迎难而上。但也有部分学生对于困难采取消极忍让的态度。总体说来,大部分学生愿意参与志愿者活动,但参与的动机以及志愿活动中的表现各不相同,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分析原因如下:

    (一)志愿者动机不纯,服务意识淡薄,缺乏动力

    目前,许多大学都将志愿活动与实践学分挂钩,以吉林外国语大学为例,学生每个学期都要进行20个小时的志愿活动,如果志愿活动没有达到规定的时间,不予毕业。因此,大学生会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参加志愿活动,并不是以热爱志愿活动,主动热情的参与活动,以应付的心理来完成志愿活动,缺乏长期持续的动力。在志愿过程中,有同学反映一些志愿者不认真,在一些活动中经常无所事事,并没有成为一个合格的志愿者,更没有发挥乐于奉献的志愿精神,以被动的状态来参与活动,态度冷漠。在这些大学生中,他们的服务于他人的意识淡薄并没有领会到活动的真实意义也背离了志愿精神的初衷。

    (二)志愿服务内容单调,形式单一,缺乏与专业结合

    在问卷调查中,许多同学所给予的建议是志愿服务多样化,多方面发展志愿服务类型,志愿服务组织尽可能提供多元化高质量的活动,扩大服务范围,走不同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希望加强服务质量并且组织有序。根据这些建议,由此可以判断出目前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过于单一,服务质量不是很高,学生在志愿活动中缺乏新鲜感和趣味性。在个人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其实多数志愿活动有重叠,大部分是校内活动而且多次去敬老院、火车站做志愿,还有图书分类等比较简单的志愿活动。志愿活动内容没有多种样式相对单一无聊,在一个短时间内接触相同类型的活动,会产生许多抱怨的心理和烦躁的志愿服务态度。有些志愿活动离大学生的专业很远,并没有让大学生在志愿活动中获得专业上的锻炼和培养。所以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并不能让他们感受到专业和实践相结合也无法更进一步达到学以致用。因此多数志愿活动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三)学业和志愿活动之间无法平衡

    在问卷调查中,有同学无法主动参与活动的原因是时间太紧又怕耽误功课,所以参与志愿活动的态度消极。有同学反映,许多同学会在休息日复习功课或完成作业,但是学校又安排了志愿活动,这种矛盾使很多同学不是主动、热情的参与志愿活动。也有部分同学认为大学生首先要以学业为主,便会将志愿活动放于一边。学校可以安排志愿活动,但不要太频繁。这种情况要去大学生应当在学习和志愿活动中找好平衡,既要保证学业也要认真热情的参与志愿活动,因为参与志愿活动也是一种锻炼和成长,会积累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和提高与外界的交际能力。

    (四)大学生缺乏系统培训,缺乏后勤保障,志愿机会不等

    在許多校内的志愿活动中,大学生并没有进行专业性的培训,从而不知道该如何进行专业的志愿服务。在一些活动中,也存在着后期协调工作、场地费用、志愿服务时间安排混乱等问题。这些情况一来会浪费志愿者的时间,二来会挫伤志愿者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对志愿服务活动不积极、不信任的态度。在问卷调查中,有同学反映志愿机会不均等,有一些社团里的同学才有资格参加大型的活动比如说在青联的学生,他们会有更多的机会参加一些大型活动,这种情况会使一些同学认为志愿活动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

    四、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态度问题的建议

    (一)树立积极、向上的志愿服务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与根本观点,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导向,它会影响人的行为习惯和对事物的认识。在面对志愿服务时,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清楚的认识到志愿服务的精神:勇于奉献,乐于助人,敢于担当,富有责任心和爱心。树立积极、向上的志愿服务的价值观,会使我们在志愿服务中享受一种快乐和满足。在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下,我们会以新鲜感和好奇心来享受志愿服务过程,会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面对这场志愿服务活动。

    (二)面对困难要用于迎接挑战

    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会面临许多挑战,比如被组织者责备,被人所轻视,但我们要始终保持一颗爱心,只有这样才会有足够的勇气去迎接挑战。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奉献和帮助、拥有责任感和信心,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志愿精神;拥有强大的抗压性,才能够在阻碍与困难面前不低头;拥有百折不挠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才会拥有乐观、积极和认真的心态。在目前还未健全的志愿服务体系下,不能惧怕任何挑战,半途而废,李白曾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面对困难,要勇于挑战、敢于挑战 。

    (三)学校应加大宣传力度

    在网络时代,传播信息的途径有很多,比如微信、微博还有网站都可以用来宣传正确、乐观、积极的志愿服务态度。很多大学生在调查中反映没有机会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因而产生一些抱怨心理。如果学校在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前,便积极主动地进行宣传,多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鼓励,这样便会提高志愿活动的参与度,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学校加强宣传,也能够使一些志愿服务态度消极的学生扭转态度,提高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

    (四)应加强志愿活动的规划和管理

    志愿活动的规划和管理是否到位和科学,会直接影响志愿活动的效果,也会影响志愿者的工作态度。良好的规划和管理,可以保证志愿活动的顺利进行,也会促进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如果志愿活动的规划和管理混乱,很可能导致志愿活动事倍功半,挫伤志愿者的积极性。因此,学校层面以及志愿活动的管理者,应对志愿活动提早规划,预判困难,保证志愿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对志愿者的服务和管理。

    (作者单位:吉林外国语大学文学院)

    项目来源:吉林外国语大学学生科研一般项目“大学生志愿服务态度调查研究”,编号JWXSKY2020B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