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皮格马利翁效应视角下的学校教育及反思 |
范文 | 葛志敏 钟丽 摘 要:在德育和各学科教学中关于“皮格马利翁效应”讨论日趋激烈。研究表明,在教育教学中,给学生以适当的期待并激励学生,会使教育教学获得很好的效果。当前研究成果众多,存在研究学科、学段分布过于集中,对适度期待的量的问题研究较少,在教学中应用反思不足等问题。 关键词:皮格马利翁效应;期待;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 ? 文献标识码:A ? ?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7.077 1 何谓“皮格马利翁效应” 在《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一书中写道:“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作“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这是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借用“皮格马利翁”这一神话故事的寓意提出的。其实验案例如下:1986年,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对一所小学一到五年级学生进行一场测试,测试结果只有两个位心理学家知道。随后心理学家在这些学生中随机抽取20%将这些学生的名字写成名单,并告知教师和校长这些学生智力能力高于其他学生。为了不影响实验结果,老师被告知要对名单进行保密。学期结束后,再次对所有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被抽取的20%的学生测试结果明显优于其余学生。实验结果表明,给学生以一定的期望并且区别对待他们,学生在智力能力发展上会得到显著进步。 2 相关文献的研究 2.1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德育中的应用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罗森塔尔效应是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目前,“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德育中的应用研究较少,知网上的能找到的相关论文仅有20篇不到。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这四个要素全面和谐统一发展的过程。徐青青(2015年)在《“皮格马利翁效应”在中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应用》一文中提出:在德育中将皮格马利翁效应贯彻于知、情、意、行这四个方面。 李超(2013年)在《皮格马利翁效应在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一文中提出:“皮格马利翁效应”指的是个体对目标的认识,由外部动机变成内部动机的需要,从而落实到行动上。在进行德育工作时,应当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从而可以利用信任和积极暗示来培养学生进行自我激励。 肖永生(2011年)的《谈德育工作中的情感效应》文章中以爱为德育的起点和基础,与“皮格马利翁效应”相结合提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改说教型教育为疏导型教育、教师以身作则。 黎霞(2012年)提出了将“皮格马利翁效应”应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三个原则,即坚持信任原则、运用正诱导原则、把握期望目标适当原则。而杜麗佳(2016年)在上述三原则基础上做了一些修改,提出了“三原则四方法”,激励原则包含以下三点:一是坚持信任原则;二是坚持公平原则;三是把握目标适当原则。激励方法包含四点:一是情感激励法;二是目标激励法;三是典型激励法;四是奖惩激励法。 由此可见,“皮格马利翁效应”主要通过教师的积极期待,并充分信任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施以适当的积极暗示并且渗透德育中的“知、情、意、行”四个要素。 2.2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在设计教学时要重视施教过程中的心理因素的作用。涂建华和甘民(2014年)在《论罗森塔尔效应与教学规律》中将教学规律归纳为三点:一是即教育与学辩证统一规律;二是知识掌握和提高思想觉悟统一规律;三是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辩证统一规律。这启示我们在应用“罗森塔尔效应”时要教育教学规律相符。 崔美玉(2008年)在《浅谈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一文中概括性地提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利用暗示、激励和信任等方式产生,达到教师所期待的教育效果。” 刘爱兰(2009年)的《浅谈成功教学中的“期望效应”》中,针对如何通过积极的期望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充分发掘其潜能。提出五点具体措施:第一,深入了解、正确认识学生,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相信并激发学生的潜能。第二,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第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有爱,有期望。第四,利用积极期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第五,善于评价,充分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以“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基础,其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被广泛研究,涉及学科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 地理、计算机等,其中在英语教学中的研究颇丰,共计59篇论文被收入知网。 马英兰(2013年)在《渗透皮格马利翁效应,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中提出,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当恰当地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注意课堂提问技术,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一系列措施必定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彭浩(2016年)在《“皮格马利翁效应”与外语研究策略探寻》一文中提出,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消除学生学习外语的焦虑情绪,其策略与上述如出一辙。石磊丽(2015年)通过研究“皮格马利翁效应”对英语学习后进生的影响,认为对学生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理论”时需注意学生的家庭环境、课外辅导班、学校教育以及学生是否能得到这三方的关注与关爱。 曾亮(2010年)在《“皮格马利翁效应”与语文教学》中就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缺乏自信心的问题,依据“皮格马利翁效应”认为教师应当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培养师生情感、加强师生关系、建立真诚的激励评价这几个措施。此外,林智珊(2018年)提出“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小学语文常规课堂中的模型建构如图1所示。 何明和周长林(2017年)在《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三角形模型——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索》提出了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三角模型(图2所示),并在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具体做法:首先,创造可以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勇敢尝试。其次,发挥学生潜能,提高成功式体验。最后,可让学生进行出错式体验。 何仁生(2008年)等人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中,认为物理实验教学中应用“皮格马利翁效应”,要注重挖掘学生的天分、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为学生营造自由思维的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等几个方面。 综合文献资料,笔者发现,虽然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各学科领域研究各有其学科特点,但万变不离其宗。经归纳,在学科领域的运用中,我们应当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在情感上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第二,在教学方法手段上,教师要用积极的暗示及期待去激励学生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3 对“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反思 在搜集文献时,笔者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味强调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未必能带来理想的结果,知网上关于这类文献共计5篇。 周宏(2012年)在《对罗森塔尔效应的审视与反思》中指出,盲目推崇“罗森塔尔效应”不利于教育公平正义。教师的冷落及忽视也会引起学生智力的衰退,更严重的会导致学生情感的阻滞和人格的扭曲,这就是“罗森塔尔效应”所造成的负面效果。朱莉(2015年)根据社会上“望子成龙”“望子成器”“等现状提出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如期待过高孩子容易产生挫败感,期待没有产生正面的积极效果,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刘刚(2008年)在《对教育中“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反思》中提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应该对每个学生都有积极的期望?对学生的期望内涵方向是否合理?教师的期望能否被学生认同并达到理想的效果?等相關问题。 可见“皮格马利翁效应”并不是没有消极影响的,而目前对数研究者聚焦于对皮格马利翁效应的运用而忽略了对本质和效果的反思。 3 总结与启示 通过搜集和整理相关文献,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深层次地学习了“皮格马利翁效应”,通过研究笔者发现了以下不足:首先,从知网上对“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研究分布情况来看,研究学段主要集中在高校和职高,而对中小学研究较少。在研究的学科领域上,主要集中于英语学科。笔者认为可以将研究对象聚焦于中小学学段,中小学学生的可塑性大,激励暗示的方法对于他们来说更为有用。其次,毫无疑问,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贯彻“皮格马利翁效应”能极大地提升个体的自信心,但何为适度的期待,关于这点的研究几乎没有,这也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与反思。 参考文献 [1]林智珊.“皮格马利翁效应”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J].汉字文化,2018,(01):67-68. [2]何明,周长林.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三角形模型——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索[J].数学教学,2017,(04):5-9+43. [3]杜丽佳.论激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运用——基于“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启示[J].山东工会论坛,2016,22(01):69-71. [4]徐青青.“皮格马利翁效应”在中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应用[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5,(04):71-75. [5]朱莉.教育的目的是“成人”还是“成才”——对“望子成龙”“望子成器”“望子成材”的反思[J].亚太教育,2015,(22):262. [6]石磊丽.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小学英语学习后进生的影响[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