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手机依赖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
范文 | 冯麟雅 金波 摘 要:[目的]调查手机依赖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的实证研究,填补低龄农村留守儿童手机依赖行为特征现状的空白,在此基础上探索手机正向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建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使用中学生手机依赖量改版对蓬溪县农村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手机依赖情况在是否留守儿童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与其父母是否在外打工有关;年龄与手机依赖程度显著负相关;手机依赖程度为不依赖与严重依赖的农村儿童的社会化有显著差异。[结论]应改善农村父母或者隔代监护人教育观念,重视“隐形留守”问题,同时加强农村儿童与父母、老师交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展全民手机素养教育。 关键词:手机依赖;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1.052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为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寻求更好发展涌向城市。由于受诸多条件限制,大多数进城务工者只能把未成年子女交由他人进行监护抚养,导致农村大量留守儿童出现。 2016年3月底以来,国家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摸底排查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十六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全国农村儿童中占28.29%,达902万人。其中监护类型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隔代监护的农村留守儿童占89.3%;无人监护类型占4%;监护类型为一方在外务工而另一方无监护能力的占3.4%。 在缺乏父母监护与教育的情况下,身处成长阶段中的农村留守儿童更容易出现各种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对象。学术界就从不同学科背景,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了不少研究。 时下,互联网、移动媒体等新的大众传媒技术日新月异,大众传媒却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农村儿童的日常生活中。与此同时,农民工进城务工,造成了家庭在农村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缺位,对其认知的形成产生的影响也越发重大。 2016年8月发布的《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34亿,占青少年网民的46.6%。从上网设备的使用率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未成年网民使用手机上网仍处于首位,且比例相比去年有所提高。部分未成年网民因为学习任务重,自控能力差,因此如何帮助他们适时适度适宜的使用手机,避免手机依赖程度加深,越来越受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隔代监管的困境和乡村教育的尴尬让未成年手机依赖问题凸显。虽然目前农村地区未成年手机普及率不及城镇,但是使用手机可能带来的手机依赖现象在农村未成年身上表现更为普遍。 本次对农村留守儿童手机依赖行为及社会化进行的调查研究,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展开。 1.2 研究现状及意义 自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以来,随着流动人口涌入城市,截至2016年末,我国接近2.82億农民进城务工,形成近6000万留守儿童,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持续内化其社会文化和角色知识,形成特定的个性,以及适应当下社会的过程。学术界不乏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的研究,2012年赵苗苗探究了家庭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发现留守儿童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状况显著比非留守儿童差。 伴随互联网、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媒介的广泛普及,媒介在其社会化发展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国内外关于儿童社会化受媒介接触行为影响的调查分析,大多着重于对电视这一媒介的探讨,而缺乏对互联网、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媒介的关注:Morgan等认为电视是影响儿童的社会化最重要的机制。手机是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媒介,但目前,关于手机依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学生、中职中专生:张国进认为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存在手机依赖现象,而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手机依赖程度如何与差异化分析在当前研究极少涉及。 出于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趋严重的考虑,笔者在蓬溪县开展了农村留守儿童手机行为对其社会化状况的影响的实证研究,有一定程度上填补这方面研究空白的理论意义和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保障社会安定的现实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用《农村儿童手机依赖以及社会化调查表》对预先选定的调研地点进行。调查采用偶遇抽样自填问卷的方法,以走访当地、当场发放及回收的方式进行。总共发放问卷209份,回收209份,回收率100.00%。其中,有效回收203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98.07%。 此外,还随机对4名儿童,3名家长和某小学校长进行了访谈,听取了他们对于农村儿童使用使用的看法。 2.2 研究工具 参考中学生手机依赖量表,制定《农村儿童手机依赖以及社会化调查表》进行调研,调查表具体项目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受访者本人人口社会背景资料。包括年级、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父母学历、父亲是否外出打工、母亲是否外出打工等;第二部分,受访者手机使用情况。包含是否拥有自己的手机、是否使用过智能手机、手机依赖程度;第三部分,受访者的社会化状况,本次调查主要考察内容分为五个方面:性格特征、人际交往、内心情感与自我认知、道德品质、生活技能。 2.3 统计学方法 问卷回收后,笔者运用SPSS23.0软件将录入资料进行统一的编码、赋值、数值转化等处理。笔者将综合运用频次分析、卡方检验分析、方差分析、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3 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特征描述性分析 3.1 样本的基本特征 本次问卷调查有效样本总数为203人,年龄在6-18岁之间分布;男生88人,占43.3%;女生115人,占56.7%。留守儿童124人,占样本总数的61.1%;非留守儿童79人,占38.9%。 留守儿童中,男生54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43.5%;女生70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6.5%。留守儿童中,独生子女25人,占留守儿童比例的20.2%;非独生子女99人,占留守儿童比例的79.8%。 3.2 个体特征 3.2.1 农村儿童的监护类型 根据调查,72.41%农村儿童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打工,这当中的居住类型以与祖父母一起居住(占66.83%)最常见,其次是与母亲一起居住(占42.57%);其中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大多以隔代监护和单亲监护为典型代表,隔代监护是目前留守儿童当中最普遍的监护方式,是指父母双方都外出工作后,由祖辈(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来照顾儿童的监护方式,这种监护类型下长大的留守儿童在社会化人际交往方面与非留守儿童有显著差异。 按照对农村儿童监护类型的划分方法,根据样本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居住情况的分布,推算监护类型的分布如表1所示。 在走访调查中,笔者发现笔者发现祖辈(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的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父母监护仍旧存在,平时通过线上(如电话、微信等)与子女或者祖辈沟通了解子女情况,子女仍有心理上的寄托和陪伴感;另一种是父母完全将子女丢给祖辈老人,父母陪伴缺失的情况下,经济上的资助也同样缺失,导致祖父辈的老人,除了照顾孙辈,他们还需承担繁重的家务和农活,因此对孙辈的照顾往往不理想。由此可见,在父母完全缺位的情况下,隔代监护的留守儿童长期疏于陪伴和教育,很难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其心理健康也受到严重影响,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 值得思考的是由于农村家庭人口组成多样,对监护类型的界定和主要监护人的判断造成了难度,同时导致非留守儿童的“隐形留守”易被忽略。 3.2.2 农村儿童父母的受教育程度 调查中农村儿童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绝大多数只有初中(或中专)及以下学历。父亲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农村儿童仅占16.26%,母亲具有高中及以上學历的农村儿童只有17.73%。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父母的教育程度无显著差异。 将近三分之一的农村儿童不知道其父母的教育程度,间接反映了农村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虽然留守儿童父母的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但农村儿童对自己最终想到达到的学历期望值均较高,91.9%的农村儿童希望自己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对自己的最终学历期待有差异(Z=-2.637,P=0.008)。 4 农村儿童的手机使用及社会化状况 样本中44.8%的农村儿童使用过智能手机,其中留守儿童占59.3%,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智能手机拥有、使用、依赖及社会化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则下面不对留守儿童单独分析。 4.1 农村儿童的手机依赖的总体状况 手机依赖程度为不依赖的农村儿童占总数的37.4%,轻度依赖占42.4%,说明大部分农村儿童对手机依赖程度较低,只有极少数农村儿童存在手机严重依赖现象。对手机依赖及各维度平均分大于等于1分的农村儿童人数进行统计,结果见表2。 在3个维度中,突显性最为明显,占66.5%,表现为受访者日常学习生活中,过度使用或查看手机这一行为特征。 4.2 农村儿童手机依赖在年龄变量上存在差异 通过绘制散点图,直观判断两者存在单调关系,年龄与儿童手机依赖程度的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 年龄与农村儿童手机依赖、戒断性、强迫性、突显性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373**、0.169*、0.151*、0.408**(这里,**.在0.01级别(双尾),相关性显著。*.在0.05级别(双尾),相关性显著。)农村儿童的年龄越高,留守儿童手机依赖程度、当事人突然被迫不能使用手机时出现情绪反应、当事人具有强烈手机使用愿望和冲动而难以自拔、当事人日常过度使用或查看手机的行为倾向越高。 4.3 农村儿童手机依赖行为与社会化状况的相关分析 为了解农村儿童手机依赖与其社会化的关系,对社会化分数与手机依赖程度进行方差分析得出,具有手机依赖儿童的社会化均值较不依赖儿童低,较重依赖手机的儿童社会化均值显著低于不依赖儿童(P<0.05);对手机依赖和社会化及各维度进行Pearson简单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3。 对社会化各选项进一步分析,发现手机依赖程度与性格特征中“我是一个懒惰的人”、“我对自己的性格习惯满意”呈显著负相关相关性分别为-0.306*、-0.169*,与人际交往中“我和家人的关系很好”“我和老师的关系很好”呈显著负相关,相关性分别为-0.215**、-0.149*。 5 研究结论与对策 5.1 结论 第一,农村留守儿童占多数,一半以上的父母每年外出工作半年以上,大多数父母每年只有过年回一次家。但根据调查结果,父母短时间外出工作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位和不足,并未对留守儿童社会化方面内心情感造成消极影响。分析原因:一是调查对象多数为6-12岁小学生,其隔代监护人年龄多在40-50岁之间,仍旧有时间和精力照顾留守儿童的学习与生活;二是该年龄段留守儿童其内心情感处于相对健康和懵懂的阶段,加上该年龄阶段的留守儿童愿意主动与监护人、老师等积极交流和寻求帮助,极大地削弱了父母情感陪伴的缺失对他们现阶段的影响。 第二,大多数农村儿童手机依赖自我评估与家长反映有很大偏差。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儿童在手机依赖程度自我评估都比较保守,但家长往往强烈反映“经常玩手机”“抱着手机看”等情况。同时,手机作为家长眼中陪伴子女的替代品,往往被错误使用,如多数父母打麻将时会将手机给子女玩,有的父母会给留守儿童祖父母购买智能手机来减少其带孩子的负担。 第三,是否留守儿童在手机依赖情况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龄留守儿童手机依赖程度存在显著差异。该研究结果与假设事实相反,可能原因为:调查对象主要为低年龄阶段,虽然调查发现绝大部分使用过手机,但是手机拥有率较低,是手机依赖较低的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是在留守儿童中,隔代监护人多数为中年人,其中不乏有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重视的部分家长,这部分人有意识和精力陪伴和教育留守儿童,反而降低了他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同时许多非留守儿童父母不能给予陪伴,导致孩子“隐形留守”,加重其手机依赖倾向。 5.2 建议及对策 第一,改善农村父母或者隔代监护人教育观念,教育不只是“学校学校+课外辅导+家庭作业”,而是情感的陪伴和交流。父母应该认识到手机普及的不可逆性,正确对待和处理子女手机依赖问题,而不是强制性限制手机使用时间。笔者调查中,农村儿童声称并不是因为手机好玩而沉迷手机,而是因为“无聊”“孤单”和“家住太远、没有伙伴”等不得不通过手机打发时间。在农村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母更应当多陪伴,多交流,满足子女们的情感需求;留守儿童的父母,更应当同时正确引导子女使用手机,或者通过培养子女的良好生活習惯和自制力间接避免其产生手机依赖。 第二,学校应正确引导学生使用手机。走访发现,农村留守儿童一般从四、五年级开始接触手机,手机作为其排遣无聊、情绪宣泄的一种工具,主要被用来聊天、游戏、看小说、看漫画、刷抖音,学校应开设相关知识讲堂或者让老师在平时授课中潜移默化地教授他们如何正确使用手机解决学习和生活难题,提供其媒介素养教育,防止留守儿童假期由于疏于管理过度使用手机。 第三,开展全民手机素养教育,构建乡村娱乐文化秩序。若要引导留守儿童正确使用手机,最大限度发挥手机的积极作用,手机素养教育也要相应针对家长等群体。但现实是,在农村的中小学、社区并没有相应的课程或教育。此外,手机素养教育不应仅仅是一门课程这样简单,更应是当融入儿童成长和家长日常的“必需品”,关注其社会化行为。同时,丰富其课外娱乐活动,将他们的注意力从手机中转移出来。 参考文献 [1]赵苗苗.贫困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健康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2]Mojarro M E M. Resea de “Children and media. Image, education” de Cecilia von Feilitzen y Ulla Carlsson[J]. Comunicar,2000,(14),2000. [3]张国进.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的调查研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3-75. [4]徐华,毕鑫强.中学生手机依赖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心理研究,2014,(4):80-85. 基金项目:四川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手机依赖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绵阳市平武县为例(S201910634127)。 作者简介: 冯麟雅(1998-),女,汉族,四川南充人,本科,川北医学院,从事手机依赖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金波(1980-),男,汉族,四川泸州人,博士,川北医学院法医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法医学与学生管理(通讯作者)。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