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大学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研究
范文

    陈哲臻

    摘 要:“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基于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实践,结合外语学科的优势和特点,对在大学英语课程实践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路径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英语;融合

    1 课程思政的内涵和意义

    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要充分合理利用课堂教学渠道,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效应。高等院校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高地,发挥着价值引领的作用。在高校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对提高人才储备的质量,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课程思政”是指一种创新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方式,它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观念的禁锢,既创新教学载体又拓展教学内容,通过发掘并有机融合其他课程中隐藏的思政教育资源,实现育德立人的目的。作为新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念,“课程思政”通过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的方式,推进思政教育的转化,促进知识学习与价值观树立结合,是契合思政教育的价值理念与培养目标的教学方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的问题(丁义浩,2020)。

    大学阶段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准备阶段,也是学生的人格定型、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根据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这一阶段的教育目标是促进人在德智体美劳方面更高质量的全面发展。课程思政将德育至于首要目标,倡导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强调基于省思基础上的笃信和理论自觉上的实践自觉,不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许涛,2019),因此“课程思政”在引导学生塑造独立人格、提升道德品性以及培育公共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价值。

    2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实践

    2.1 “大学英语”课程简介

    “大学英语”是我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在一二年级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學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课程通过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致力于培养本科院校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大学英语作为大多数高校均会开设的公共课之一,在育德立人方面有独特的学科优势。首先,大学英语课程的覆盖面最广,授课时间最长;其次,大学英语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教学题材丰富多样,这些都有利于在大学英语课程当中开展课程思政实践,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因此,大学英语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应该在充分尊重课程和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把课程内容与思政内容有机结合,形成适合本学科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

    2.2 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创设思政教育情境

    专业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一方面,专业知识本身具有明显的价值倾向、家国情怀等;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深入挖掘,可以在已有思政元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价值本质相对稳定的价值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既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清了基本思路,又为进一步凝练、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指导原则(冯留建,2013)。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大学英语课程话题丰富,题材多样的特点,挖掘思政育人素材,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内容当中,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并形成系统性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设计框架。

    如,外研社出版的《新视界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第二单元的“Sport in ancient Greece and China”(《古代希腊和中国的体育运动》)课文,不仅介绍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发展历史,而且分析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发源地希腊和中国在体育运动方面的诸多相似之处。在备课时,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拓展,通过图片提示和设问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国古代传统体育运动的认知。通过对中国古代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运动比赛(如,投壶、划龙舟比赛等)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现代体育运动发展的同时,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这有助于树立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此外,教师在课堂上可借助“奥运会”这个话题,通过视频演示等手段引入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的精彩表现的片段,强调中国运动员不畏挑战,突破自我的顽强拼搏精神,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人格榜样,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除了培养学生对于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之外,教师还应充分重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激励作用。比如“Quitters are winners,Bulldogs are losers”(“懦夫”是赢家,“硬汉”是输家)这篇课文,提出在不断面对失败的时候,懂得适时放弃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教师可以围绕“面对成功与失败的心理调适”这个切入点,利用小组讨论等形式,疏导学生,使学生认识到“成功并非源于对原目标一味的坚持,而是适时的放弃和寻找新的目标”。从而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积极,理性的态度,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通过挖掘内化课程思政元素,教师要因时制宜,通过创设思政教育情境,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内容有机融合,推进思政教学改革。

    2.3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育德能力

    “育人者先受教育”,教师是实施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能力直接关系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效果。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外语教师在教授外国语言文化知识的同时,必然面临传递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政治敏锐性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在语言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正面的价值观引导”。教育部2019年最新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为师德师风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意见》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一是必须“坚持思想铸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头脑”;二是必须“坚持价值导向,引导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和党员教师作用”。以某大学为例,作为新入职教师培训必修课,学校集中对当年新入职教师进行脱产培训。培训内容分为师德师风、教育政策、红色之旅三大板块,强调全员覆盖、浸入式学习、体验式教育,着力为新入职教师扣好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粒扣子”。

    作为外语教师,我们应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导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优秀党员教师典型示范作用。在教授外国语言文化和知识的同时,弘扬本国传统和文化,合理利用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文化自觉;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达到思政育人的目标。

    2.4 利用第二三课堂,拓展思政教育渠道

    在“互联网+”的时代语境下,英语课程的思政教育不应局限于传统课堂,还应借助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平台,通过补充资料、小组汇报学习等形式利用好第二三课堂,拓展思政教育的渠道。比如可可英语、ChinaDaily(中国日报双语版)等国内微信公众号平台,BBC,CNN等国外媒体平台,选择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内容作为课堂教材之外的补充阅读材料,尤其是主流媒体报道的时政热点以及媒体评论等。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相关政治、经济、文化在中英文不同语境的差异化表达,掌握正确的相关术语,又可以培养学生对时事的关注。比如,“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贸易战”等热点词汇的翻译背后的意识形态传播问题。此外,慕课(MOOC),“翻转课堂”的兴起,也为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教学形式。面对“慕课”带来的教育領域的变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积极融入“慕课”教学中能有效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林彦虎,2016)学院可以依托国内线上教学平台,鼓励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共同打造富有本校特色的优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借助“慕课”这个平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设。

    学校可以根据学科优势,充分开展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讲座,以及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研究的讲座;在“英语节”等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思政元素,举办如“十九大”词汇翻译大赛,“十九大”精神英语演讲比赛等,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实践。

    3 结语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课程思政是一项长期的教学改革目标。本文立足于教学实践,结合课程特色和要求,总结了“大学英语”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和主要途径。提出利用好课堂这个主渠道,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营造思政教育场景;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政治和职业素养,提高育德能力;以学生为中心,利用第二三课堂拓宽思政教育的途径。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作为高校教师要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做到知行合一,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作为学为人的表率,真正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如何充分利用外语课堂的优势,将课程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当中,是外语教师必须潜心研究,长期投入的一项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杜嘉庆.用实践给新教师埋下思政的“种子”[J].中国教育报,2020,(2).

    [2]丁义浩.“课程思政”建设须打破三个误区[N].光明日报,2020-01-13.

    [3]冯留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4]罗曼,王罗.小议大学英语的隐形德育功能[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47).

    [5]刘艳萍.高校外语教师师德建设探析[J].广西教育,2011,(10).

    [6]林彦虎.慕课的意识形态实质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慕课化”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6,(2).

    [7]秦书生,艾万丽.当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六个要求”——学习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J].现代教育管理,2019,(08):43-48.

    [8]谢辉.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治理之道)[N].人民日报,2019-09-09.

    [9]奚爱国.让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回归教育本质[J].中国教育报,2020,(1).

    [10]许涛.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N].光明日报,2019-10-18.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5:4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