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引起牛流产的6种寄生虫病
范文

    张平 贺志昊 王明进 安进

    [摘要]妊娠母牛流产是造成牛产犊间隙增大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不但会增加牛群的饲养成本,而且还会降低后备牛只的补充,给养牛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其中引起妊娠母牛流产的因素有很多,大致分为自身的因素和病原的因素,自身的因素如营养不良、摔倒、损伤等导致不孕。病原的因素也有很多,本文重点讲解引起母牛流产的6种主要寄生虫病,为养牛场寄生虫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孢子虫病;弓形虫病;布氏杆菌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牛病毒性腹泻病;胎儿毛滴虫病;病毒诊断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A

    1 新孢子虫病

    新孢子虫病是由犬的新孢子虫引起多种家畜感染的一种原虫病,家畜感染新孢子虫之后,常表现为流产、产死胎、产木乃伊胎。新生的犊牛常表现为机体运动障碍和神经症状。有研究发现,该病是引起牛流产的主要病原菌,且该病呈全球范围内流行,美国、新西兰和德国都有此类疾病的报道。在牛流产胎儿当中有12%到42%的的胎儿是由新孢子虫引起的。目前,新孢子虫病的治疗还没有特效药物,只能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和淘汰发病牛来控制本病的发生。虽然新孢子虫的疫苗已经问世,但是商品化的疫苗价格非常昂贵,只有部分牛场在推广使用。

    1.1 新孢子虫病的生活史

    新孢子虫有很多中间宿主,截至当前,被广泛认可的中间宿主主要有马、牛、羊、狐狸和鹿,犬是新孢子虫的终末宿主,新孢子虫主要寄生在有核的细胞当中。当机体免疫力低下的时候,新孢子虫的速殖子会大量地进行增殖,从而引起牛一系列的疾病。如果患病牛是妊娠母牛的话,母牛会通过胎盘将这种病传给胎儿,从而造成胎儿的死亡,流产等现象。

    1.2 新孢子虫的传播方式

    新孢子虫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两种,即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其中水平传播指的是中间宿主和终末宿主之间的相互传播,垂直传播指的是新孢子虫通过胎盘将病原体传给胎儿。有研究表明,在感染的牛群当中,新孢子虫的垂直传播非常普遍,这也是新孢子虫生存的主要途径。成年的牛在自然条件下只有接触到足够量的新孢子虫才能被感染。

    1.3 牛感染新孢子虫后的临床症状

    牛感染新孢子虫后常表现为胎儿的流产、产死胎、产木乃伊胎。成年牛感染后尤其是公牛,一般情况下不表现为临床症状,母牛常表现为流产。犊牛在胎儿期间感染了新孢子虫,生下来后常表现为脑脊髓炎。

    2 弓形虫病

    弓形虫是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内的一种人畜共患的原虫病。家畜感染弓形虫后常表现为隐性感染但是并不发病,有的家畜身体的抵抗力比较弱的情况下,常表现为高烧不退,呼吸困难和流产等症状。弓形虫在自然条件下很少感染人类和家畜,通常情况下人和家畜是通过摄入含有弓形虫的包囊引发的感染。

    2.1 弓形虫的病原学

    弓形虫属于细胞内寄生虫的一种,弓形虫的终末宿主是猫,有研究发现猫体内除了速殖子和包囊之外,其肠上皮细胞内也有裂殖体、卵囊和配子。在显微镜下观察,弓形虫呈绿色,染色后胞浆呈蓝色,有少量的颗粒存在。包囊呈椭圆形,里面含有数量不等的缓殖子。

    2.2 传播方式

    弓形虫的感染多部分是通过胎盘传播的,其中主要的传染源为患有弓形虫的猫、老鼠、人等。弓形虫的卵囊可以在外界环境当中长期存在,因此属于比较危险的一种接触原。中间宿主或者患病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中都含有弓形虫的滋养体。

    2.3 危害

    弓形虫感染动物之后,会夺取患病动物的营养物质,导致动物的营养不良,甚至会产生过敏反应。当弓形虫感染母畜后常常会造成母畜的流产、产死胎和产木乃伊胎。

    3 布氏杆菌病

    布氏杆菌病又被称为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病病种有六种,其中牛布鲁氏菌病又被称为流产布鲁氏菌病,是人畜共患的地方流行性传染病。本病的病原体是布鲁氏菌,该病可以感染人和家畜。患病动物和人常常表现为高热、母畜表现为流产、产死胎、慢性关节炎以及神经症状等,给畜牧业的生产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在我国,牛羊的布鲁氏菌病较为常见,发病率非常高。

    3.1 病原学

    布鲁氏菌病有6个种,有19个生物型,其中羊的布鲁氏菌病有3种,猪的布鲁氏菌病有5种,牛的有8种,另外就是绵羊、犬和沙林鼠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病的致病力非常强,传播非常广泛,在6种布鲁氏菌病当中,牛和羊的布鲁氏菌病毒力是最强的。布鲁氏菌对外界的抵抗力非常强,在自然条件下,布鲁氏菌病可以存活数月甚至数年。

    3.2 流行病学

    布鲁氏菌病的感染力非常强,在自然条件下,布鲁氏菌病可以感染很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牛的布鲁氏菌病除了感染牛之外,还感染马和猫;羊的布鲁氏菌病除了感染羊之外,还可以感染牛和鹿等动物。有报道称,这六种布鲁氏菌病都可以感染人。

    3.3 临床症状

    牛感染了布鲁氏菌病之后,潜伏期非常短,也可以非常长。一般为2周到半年左右的时间。妊娠母牛一旦感染了布鲁氏菌病,常表现的临床症状就是流产、产死胎。经过检查可以发现在死胎的胎液中和阴道的分泌物中会有大量的病原体出现。

    4 牛傳染性鼻气管炎病毒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牛的急性、热性和高度传染性疾病,牛鼻气管炎病毒可以侵袭牛自身的多种组织和器官。牛感染本病之后常表现为呼吸困难、发高烧和鼻炎等症状。患病牛是一个排毒的传染源,会不断地向外面排出病毒,健康牛一般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感染本病的。此外,本病还可以通过空气、一些媒介物质等方式进行传播。

    4.1 病原学

    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最早是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头育肥牛中被发现的,该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的一员,有囊膜,病毒外观呈球形,本病的遗传物质是双链DNA。本病毒的培养方式有很多,其中细胞培养最为常见,本病毒在多种动物的肾脏细胞、肾上腺、甲状腺和睾丸细胞上都可以自由生长。

    4.2 流行病学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在世界各地广泛流行,经过血清学监测发现,全世界各地几乎每个国家的牛都有本病的感染。我国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在全国各地都有报道,且感染程度因地区不同略有差异。本病的传播方式主要是以水平传播为主,患病牛的分泌物、排泄物等含有大量的病毒,健康牛只一旦接触这些分泌物和排泄物,很容易发生感染。本病没有严格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是主要是以秋季和冬季较为普遍。

    5 牛病毒性腹泻病

    牛病毒性腹泻病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一员,该病毒可以感染多种动物,该病在我国属于二类传染病。

    5.1 病原学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外观呈圆形或者椭圆形,病毒粒子的直径为40到60nm,该病毒的囊膜有l0-12nm的环形亚单位。本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比较强,但是不耐热,在56℃的条件下就可以将其灭活。本病毒对一些化学试剂非常敏感。有研究表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对乙醚、氯仿和酸制剂非常敏感。

    5.2 流行病学

    本病毒的发现和分离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首次被报道和分离到。随后的几年里,全国各地均有报道,这给各国家的养牛业造成了很严重的经济损失。欧洲的一些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采取措施对该病毒进行净化,以此来消灭本病毒的出现。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和进出口的频繁,我国各地也相应出现了本病毒的报道,多是血清学上面的监测,发现本病毒在我国境内最高感染率是92.17%。

    5.3 临床症状

    牛感染了病毒性腹泻病毒后主要表现为繁殖障碍和免疫耐受为主要的症状。发病牛在外观上看不出明显的症状,但是血常规检测的时候会发现,患病牛的血小板会减少,且有不同程度的出血。不同区域本病所引起的牛的严重程度和症状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要控制本病的发生和流行,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和综合防控。

    6 胎儿毛滴虫病

    胎儿毛滴虫病是一种寄生在牛生殖器官上的寄生虫,有报道显示,胎儿毛滴虫病会引起妊娠牛出现流产,产死胎和产木乃伊胎等。这种病原主要是通过自然能感染和人工授精的方式进行感染和传播的,国外有相关此病的报道,目前我国境内没有本病的报道。

    6.1 病原学和流行病学

    胎儿毛滴虫是一种鞭毛虫,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这种寄生虫有鞭毛,外观呈梨状,该虫的前端有三根鞭毛,后端有一根鞭毛,该虫的生殖方式为纵分裂,该虫的虫体主要寄生在母牛的阴道和子宫内。发病或者带毒的牛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通过交配,发病牛可以将本病传染给健康牛,本病的发生主要在配种季节。

    6.2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母牛感染此病毒之后会出现阴道红肿的现象,随着病程时间的延长,阴道内会流出灰白色的分泌物,同时,阴道粘膜上会有该虫的结节。公牛感染后会出现包皮肿胀的现象,阴茎上会有红色的结节状物质存在。

    7 诊断方法

    能够造成母牛流产的因素非常多,除了非病理因素之外,还有很多种病原可以引起妊娠母牛的流产,有些病的症状并不明显,临床上也不易观察。因此,要想确诊是哪种病原还需要实验室检测。常用的用于检测这六种病的检测方法有以下几种:

    7.1 病原学检测

    病原学检测方法是目前公认的一种确诊方法,对于弓形虫、新孢子虫和胎儿三毛滴虫这三种原虫病,可以采集病变的组织或者体液进行直接涂片。也可以将采集的病料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对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和牛病毒性腹泻病,也可以进行病毒的分离鉴定,或者进行切片观察。对于布氏杆菌病,则可以直接进行涂片观察。粪便检查也是寄生虫的一种常用检测方法,粪便检查包括肉眼检查、直接涂片、沉淀方法和漂浮方法。

    7.2 血清学检测

    血清学检测方法主要是基于抗原与抗体之间的反应原理。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有凝集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其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最为常用,可以根据酶标仪检测的结果直接判定样本的阴性和阳性。

    7.3 分子生物学检测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是在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结合的一种新生代检测方法,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包括普通PCR、巢式PCR和荧光定量PCR技術。在较短的时间里可以检测大批量的样品,且分子生物学的检测方法灵敏度和特异性非常好。

    [参考文献]

    [1]陈亮,闫双,巴音查汗.新孢子虫病r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

    [2]韩芳洁,刘晶,南汇株,等.北京某奶牛场新孢子虫病血清学调查[J].中国兽医杂志,2015,(12).

    [3]石凤铭.猪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20(0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8:5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