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思考 |
范文 | 侯思含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根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源源不断的内部动力,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相互连接相互作用的纽带。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在积极弘扬主旋律的基础上保持文化多元性,把握时代性,保持民族性。发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产业,也要善于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统文化 0 引言 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丰富深厚的底蕴,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特色。五千多年不曾中断的文明不仅成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也促进着世界文明的发展。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考察时指出:“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系列讲话中,多次表示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文化软实力,既要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也要创造新的社会主义文化,使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统一,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也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灵魂支柱。中国传统文化历经了五千年的发展,尽管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坎坷,但是中国人民始终坚持坚韧勇敢的精神力量勇敢向前,使得中华民族坚定地立足于在国际舞台之上。这些都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对于中国来说,马克思主义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注入鲜明的时代特色,而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文化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经由实践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从而得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它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的坚实力量,更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文化的不竭源泉。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思想,“知”指人的认识,而“行”是人的实践活动,王阳明认为不仅要有认识,还要有实践行动,只有将“知”和“行”结合起来,才是“善”的。在“知行合一”中便有着对实事求是的阐释。 “实事”是客观看待事物发展实际,“求是”探究事物内在的规律与联系,这样的解读不仅具有时代发展的特征,又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上的高度。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中華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而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更是重要的组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传统儒家经典《孟子》中就有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阐述,因为我国古代封建的社会制度。“以人为本”往往与农业生产相关。在近代最早接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李大钊最先接受的就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而他与马克思主义接触就是因为“民彝史观”。在李大钊看来,“民彝”是不可被剥夺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它是区别近代政治与古代政治的根本所在,是宪政的基础。尽管这是一种唯心史观,但却对李大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文化思想演变发展的过程中总能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视民生的重要理念,而这一理念在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文化理论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部动力。马克思主义需要在有效地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特征的同时又与当前时代发展的特征进行紧密连接,在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过程中,焕发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动力。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推动其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要灵活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充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发展现状等进行适当的改变和调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入我国以后,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不仅让马克思主义展现出了中国的鲜明特色,更使得它与中国社会不断地契合,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到了创新与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思想武器。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紧跟国际与国内形势的发展动态,把握时代特征进行符合中国特色的发展理论和实践,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克服中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我国现阶段经济局势正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息息相关。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源动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有利于中国对马克思主义发展更准确的认知与把握。 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连接纽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大众化的展现给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能认可和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使它成为人民、社会以及国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力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途径,人民群众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去认可和理解社会核心价值观,得到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我国的传统文化在五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经过沉淀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思想灵魂,无论是价值理念还是法治道德都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内容的融合,通过弘扬我国传统文化,能更有效地实现当代马克思中国化的民族精神,我国的民族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作为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与它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密不可分,将民族文化融合传统文化,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根基,发展更加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科学理论。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路径 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保持多样性。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下,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要重视弘扬主旋律,始终坚定围绕党的先进理念,推动社会主义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在同时也要使传统文化保持多样性、多元化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不断加强对外开放力度,国家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这也使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多的机会多元化发展。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力度继续加大,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也不断展现出新的面貌,这也使我们国家的社会生活方式向着多元化的方向产生变动,文化内容与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我国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需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以开放的思维对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尊重文化差异,积极吸取不同的优秀文化中的养分,从而丰富和推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既要把握文化时代性,也需保持民族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它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创造和发展,是中国历史文化传承下来的瑰宝。在当代我们继承传统文化,不能一味地全盘接收,必须要将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甄别,许多不适宜的落后的文化应该将其抛弃,比如有些传统技艺的传承会存在“传男不传女”的现象,在古代封建社会,男子因血缘传承和社会地位能得到长辈的传承,女子却会被排除在外。这种思维在现在无疑是落后于时代的,它不仅是对性别的不公也同时不利于技艺的传承与发扬。所以传承传统文化需要与时代相结合,与时俱进,通过对传统文化全面的认识和评判,将时代的发展特色融进传统文化中,积极吸取不同文明中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平衡好传统文化中时代性与传统性的关系,从而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比如故宫在修复文物的过程中一直使用着原始的工料和传统的技艺,同时也在积极吸收不同领域中出类拔萃的年轻人加入,引进现代的科技设备来进行技术支持,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学、古老文明与年轻思想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在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中,又保留着传统文化独特的文化内容和文化特色,通过新一代年轻人的加入,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和创新思维,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为传统文化添加上属于这个时代的独特色彩,这不仅能够使人民群众真正走进传统文化,也能让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崭新的生命力。 发展形式多样、丰富的文化产业。丰富和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重大,政治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要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就不能忽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之间的特殊联系,让其在我国文化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储备。我们需要充分利用社会文化资源,使传统文化产业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使传统文化得到创新性发展,中國传统文化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最近两年播出的受到大家喜爱的一系列如《经典咏流传》《中国古诗词大会》等的电视节目,将传统文化通过新的形式输出,借助综艺娱乐的模式,使传统文化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中,使蕴含着我国的传统历史文化在新媒体中焕发新的光彩,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传播有着积极的作用。许多年轻人会用年轻的方式、独特的思维和创新的渠道来走进传统文化,他们自己编曲填写古诗词,研究和体验汉服汉饰,学习传统文化经典著作,更愿意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色彩加入网络游戏的制作,宣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着新鲜的蓬勃的活力。以网络直播、网络游戏为载体,依托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得到有效的传播和发展,通过更加接近年轻人生活的方式,改变人民群众对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看法,更加多式多样的去展示出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与魅力,从而实现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推进传统文化的发展。通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结合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内容,利用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等形式使得广大学生可以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从而更加接受、认可和拥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时也可以有效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和文化信心,主动加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在教师进行教学时,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传统文化著作例如儒家经典等融入思政课的内容中,去引导学生提高自我修养、建设优良的道德品质,通过支持学生组织团体校园活动来开展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学习,让学生能在亲身实践体验之后对传统文化有新的思考和创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里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并且也为它拓宽了传播发展的渠道,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落实。在当代,我们的国家仍然需要继续将马克思主义放在指导性地位,在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到实现的同时,辅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发展模式与文化产业的多元多样化发展,同时注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时代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平衡,在大力弘扬主旋律的同时也注文化的多元性,以此有效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毕云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现实基础[J].卷宗,2016,6(12). [2]范井玲,刘艳.试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传统文化时代化[J].科学文汇,2019,(02). [3]刘歌德,曾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永远在路上[J].前进,2018,(12). [4]李军时.从现代新儒家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视角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甘肃理论学刊,2018,(0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