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商业环境和集群优势:探析新西兰木材产业 |
范文 | 马丁·佩里 孙振明 [摘要]通过四组新西兰木材产业集群的分析来验证集群可持续发展的特性所在。两组集群通过企业业主的支持获得了可持续发展,另外两组集群命运正好相反。主要是采用结构和半结构问题来调查四组企业的经营者。调查发现,一个成功的产业集群主要有如下特性:企业类型混合性; 企业经营者对参与集群的期望值;企业集群内部关系的紧密程度。 这些特性导致了两种不同企业活动模式来促使集群的形成。调查结果严重质疑一味鼓吹通过集群式发展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的论断。 [关键词]产业集群;集群政策;新西兰;木材产业;产业合作 [中图分类号] F76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09-0082-05 在过去的十年里,鼓励企业经营者积极参与集群当中来获取发展先机的言论不绝于耳[1] [2] [3]。 这些言论理论基点通常都来源于美国著名学者Michael Porter 和他的摩立特咨询公司( Monitor Consultancy)。 总的来看,依据他的理论,很多国家采取了集群推动的经济发展模式[4]。根据Porter,产业集群可以视为几乎完美的经济增长方式。 集群内企业所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竞争对手之间的白热化竞争。被其他竞争对手所忽略的难得发展机遇可能启示他们。集群内已经存在的大量的供应者和生意伙伴可以让企业在价值链条上灵活的将自己镶嵌上去。因为企业购买商倾向于在集群内寻找生产效率高的供应商,所以集群内竞争也是良性竞争[5]。 与这些集群万能论的言论比较起来,实施集群式发展的国家和地区所得到的结果往往是让人失望的[6] [7] [8][9] [10]。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并非是鼓吹的那样,一集群就灵。通过对四个新西兰木材产业集群的研究,本文来验证比较集群式发展政策的初衷和发展结果是否真的完全一致。 集群式发展的实践结果往往是与理论存在着巨大反差的。Porter(2003)[11]和他的理论支持者认为集群就是一个咨询模式( Mode of inquiry)而并非是依靠干涉企业经营活动就能达到经济增长目标的工具。产业集群理论的一个重要支持点就是通过把企业或者不同产业捆绑联系起来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11][12] 。政府或者其他公共机构在实施集群式发展策略当中往往是认为集群就是存在于特定的地理区域当中[13]。这种干预措施容易忽视集群作为一个咨询模式,它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在任何地点任何场所都能促进企业和经济的发展[14]。 当然了,从管理权限的角度来说,政府公共机构有权利来发展区域性集群。先前的一部分集群成功的例子,比方说英国的赛车谷,美国的硅谷,意大利的产业区等等似乎也能看到政府作用的影子。但是这些先例只是制定集群政策的参考,不能作为政策实施的依据。“天然”集群的往往是自发形成而不是依靠当地政府想当然的认为当地具有发展集群的优势,从而人为的来“催生”集群[4] [13]。 本文主要是来验证政府影响作作用下的集群发展状况和它们的基本特点。这些产业集群都和新西兰贸易和企业发展部实施的集群发展计划(Cluster Development Programme)有这个紧密的联系,所以选中的企业都已经作出加强集群合作的努力。通过调查表明在集群提升计划当中集群所有企业的这个整体如何来协助单个企业的发展。研究也识别出集群发展计划当中不合理和低效率的因素,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着小型企业的发展。本研究的研究成果对新西兰政府正在实施的其他集群提升计划,例如[15] [16] [17],有着重要参考意义,因为这些表明集群提升计划适合任何产业聚集区域。 一、调查设计 选择木材产业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是因为其产业内的单个产业集群被新西兰政府确定为集群提升的对象。面对面的调查主要是采取尽可能多的联系到每个集群当中的单个企业代表。被调查的企业名单主要是从参与讨论集群提升的集群会员企业中选取。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当初集群会员企业没有持续支付会员费。所以本调查允许包括最初支持集群提升计划的退会企业。因此,调查的对象并没有囊括集群外的企业,即使他们也和集群内企业采取相同的商业活动。其中,两组调查集群内包含的企业数量比较少,另外两组集群内因为对入会会员要求相对低,所以使会员企业对集群协会的依赖程度也随着降低。通过这个现象的观察,调查对象不仅仅应该仅仅局限为在册的会员企业。 我们联系了56个企业,其中50个企业同意参加此次调查。拒绝参加的6个企业当中,有3个企业来自同一产业集群,而且他们都声称对参加集群没有兴趣;2个企业因为调查时间问题未能参加,只有一个企业没有给出拒绝的原因。调查的方式在主要是采用面对面的交谈,调查问题也是事先设计好的统一标准的问题。50个调查对象当中只有2个企业是通过电话和邮寄的方式进行。此种调查方法确保了封闭式问题的调查数量,同时也保证一些受访者有机会愿意延迟访问时间来表达他们问题外的观点。总的来说,问卷的设计符合大多数调查对象,除了2个集群内的访问对象为教育和当地政府机构。因此说来,统计数据的统计基础比整个调查企业要小一点。 二、产业集群 四个产业集包括南方木材委员会 (The South Wood Council, SWC),北岛木材加工(North Wood Processing, NWP), 霍克斯湾木业 (Wood Hawkes processing, WHB)以及 东海岸木业 (East Coast Wood, ECW), 它们都是近期产生,但是他们的组织表现相识还是有具体差别的 (见表1)。集群表现的不同形式集中在集群内部大多数企业对集群提升计划的不同指望和对计划进度的评价不同。这些不同点是本次调查研究兴趣点所在,我们首先把这些共同点罗列出来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的解释为什么有的政府集群计划成功,而有的失败。 鼓吹集群优势的第一个可能性就是集群内公司的惯性思维将影响着与其他企业的合作的主观能动性。此次调查不支持这个看法。每个产业集群内的绝大部分受访者都认为企业的成功是建立在多个集体当中而不是但个集体当中。也就是说企业仅仅位于集群这个单个集体当中并不能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调查发现,在与其他企业的合作态度上他们是持开放态度的。每个集群包括集群内的企业都加入了新西兰国内的其他行业协会。双重会员身份的获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多数企业认为集群对行业协会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而且这种双重身份可以获得更多的政府支持。 另外,每个产业集群的共性就是它们都相对容易获得信息和建议 (新产品设备信息,原材料供应信息和帮助其他企业达到市场产品标准,市场忠告和产业知识产权方面的信息)。在集群内,企业很少获得直接商业利益(包括,新的生意伙伴,新的客户,新的供应商)。每个集群在获得这些利益方面存在着细小差别,但是基本保持相同的水平。 三、集群的差异性 通过对集群内的企业进行系列的调查发现,受访者之间的差异性要多于相似性。我们将对三个领域范围的差异性进行着重探讨。 集群支持和参与者概况。南方木材委员会 (The South Wood Council) 是惟一一个集群,所有的受访者都认为参加集群是主动行为 (见表2)。北岛集群的参与程度居第二高。这两个集群之间的企业联系程度相对较高(见表3)。 其他产业集群,企业之间的联系倾向几个公司依靠相同的供应商。南方木材委员会在企业规模上非常相似,一般集群内员工的雇佣数量都在50名以上。其他的产业集群,除了1到2个大企业以外,基本都是小型企业。霍克斯木材和东海岸木材内的绝大部分企业的员工人数是在21名以下,包含着自我雇佣、微型和小型企业。 在选择保留集群成员身份还是行业协会会员身份的问题上,南方集群受访的7个企业有4个企业倾向选择集群成员,其他3个企业认为不确定。北方集群内只有一个企业选择了行业协会,其他的都倾向保留集群会员资格。 四、参与集群的动机 本次调查共有7个问题涉及到受访者参加集群的动机。南方集群内的企业参加集群的动机的原因最多 (见表4)。仅仅集群内获取新的商业机会(供应商,购买商和生意伙伴)这个动机没有企业选择,其他的6个动机至少有4个企业选择。它也是以为惟一一个集群没有期望靠集群的聚集效益会创造新的商业合作关系。想比较而来说,与现有商业伙伴保持联系供应商,购买商和生意伙伴这个动机为4个集群的参与者最为广泛接受的。 五、最佳集群的特性 因为南方木材集群的受访者有着较高价值取向,所以它可以被认为四个集群当中的最佳集群: ●具有影响到集群内的网络活动的能力 ●对待集群内其他企业好比自己的企业一样 ●对其他集群企业熟知和信任 对集体活动的热衷是集群吸引力的根本所在,也是集群参与者联合的产物。当受访者被问到怎么识别和应对大小企业的平衡关系改变所带来的变化和一系列活动可能影响到集群对他们的支持。北方和南方集群的受访者认为他们会保持不变。他们认为持续加入集群的中小企业不会改变和威胁到自身,但是潜在危险是这些后来的企业和他们缺乏共同的目标和分享共同资源的意愿。在他们看来,这些都是目前集群取得发展的制胜法宝。同时,他们压倒性的认为现在集群内部的会员结构不需要太大的改变,没有必要吸引新的会员的加入。集群发展的基本前提条件是集群内部的企业已经彼此熟悉,而不是集群内部需要不断吸引新成员来促使其发展。除了南方集群以外,北方集群的受访者也持相似的看法。相反的是,其他的两个集群的受访者倾向吸引新的成员。 六、集群差异性探讨 通过调查我们很容易辨别出南方和北方集群为具有较强生命力的集群,而其他的两个(东海岸木业和霍克斯湾木业)为非可持续发展集群。 在2005年,相对不成功的企业集群失去政府的支持,产业集群提升计划也是随之而停止。作为挣扎线上和非挣扎线的政府项目,南方木材委员会和北岛集群的差别也是显易见的。根据他们不同的发展经历,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3种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即,平衡性集群 ( balanced cluster);非平衡性集群 (unbalanced cluster) 和非关联性集群(unconnected cluster)。 七、南方木业管理委员会——平衡性集群 7个中等规模的林业企业成为这个集群发展的源动力。这些公司既有林地又有锯木厂。它们在既有独立产权企业又有通过在特定的商业活动上相互分享股份。从全国来看,这些活动倾向于吸收来自全国不同发展方向的行业协会。但是南方木业委员会没有采取此种方法,他们是通过与林业所有者,木材加工厂和经理人的合作来实现行业发展的。虽然这个产业集群既有内资企业又有外资企业,但是所有制的多样性并没有削弱集群的发展动力。受访者里边有5个公司属于跨国公司设在新西兰本土的分部。这些跨国公司更加青睐的是本地购买而不是绿地运作( greenfiled operations)。 集群内企业的合作并不伴随内部所有权结构的变化而改变。 作为平衡性集群的这些特点意味着集群参与者具有很强的类似性并且通过共同行为使他们也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对个体而言,这个也增加了个体企业从事经营活动时候的信心,因为集群作为一个整体,它和其他成员一起判断什么是“正确”的,并且帮助它来进行分析。即使当地的问题也需要采取集体讨论。 这个是木材行业里的企业寻求和确定新的投资机会的重要准备条件。 这个是集群开始高效运转的征兆,因为它要求集群内的企业分享私有信息并且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除了促使集群企业抱团以外,南方木业管理委员会区别新西兰其他集群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集群对待经营者期望值的兼容性。正如一个受访者所表达的那样:集群的抱团行为是集群有效运行的表现。集群的集体会议参加者都是集群企业的决策人物。所有的议题都可以在集体会上讨论,这些不同企业的决策者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不会形成强制性决议要求哪个会员企业去执行。 平衡性集群的这两个重要特性就是紧密了集群企业之间的联系确保了集群的各项规划顺利实施。不管怎么说,在这种类型的集群当中,抱团行为不是集群和商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发展策略的根本所在,它只是拓宽了信息渠道,使集群内部的企业能够广泛收集同行的观点,并不会影响到个体企业的任何个体行为。值得指出的是,一些集体行为通过调查发现并不是那么有效。这些集体行为包括提升区域知名度和提供交通运输的服务。尽管这些一系列活动在具体效果上对集群内的企业并不会产生直接的效益,但是它们依然继续支持着活动的正常运转。有2个受访者认为这些活动已经阻隔了集群效率的发挥,但是其他受访者认为他们期待的是长远利益,而不是[前的利益。另外,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尽管不是所有的公司都倾向获得集群的会员资格,但是其会员数目还是保持着增长趋势。 八、北岛木材加工集群——非平衡性集群 北岛木材加工集群内的企业主要是由不同规模的企业构成,而且这些企业的发展也和其他集群内的成员紧密联系着。北岛集群内有2个影响力大的企业。一个企业它具有较高的社会分工,而且原材料的获得也是依靠自有的林业资源,对集群内各种活动也是持积极参加的态度。另一个独立拥有一个锯木厂,其产品主要是建筑用途和出口海外。这个锯木厂的产量是集群内所有其他企业的4倍,而且它还计划把开工能力提高4倍。这个企业的扩张计划给集群内的其他企业提供了发展的机会。现在该企业林地木材的储备量不能满足其夸张的需要,因为它有可能从在集群内寻找供应商和把一些生产任务分配给其他小企业。这样就促进了集群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因此,这个充分揭示了集群内的龙头企业怎样影响其他企业。 另外,根据调查,集群内的单个规模相对大的并且持主动态度参加集群的企业可以分为三类: ●和集群内的龙头企业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但是它们主要的经济活动还是依赖自由的市场 ●对龙头企业存在着较大依赖性 ●和集群内的企业没有任何联系 第一种类型的企业对集群持积极参与的态度。这些企业和集群内的龙头企业在原材料购买和服务上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是互惠互利的,而且为集群内讨论集体合作事项提供了事实基础。这类小企业一方面从大企业那里获得了支持而且也保持了自己原有的市场来源。而且在产业提升,共享劳动力资源方面充分发挥着集群的聚集优势。 第二类企业因为过渡依赖龙头企业, 因此也造成了它们缺乏开拓其他市场的能力。如果此类企业想改变它们目前的市场基础,那么整个集群也不得不重新调整其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这种洗牌式调整也将是一个深层次集群关系的重组,其成功的关键因素是集群内部的龙头企业是否支持这样的变动。因此,一个企业如果想调整其对大企业过分依赖的现状,它首先要意识到大企业控制局面的格局能否被打破。 第三类企业的情况就相对复杂。一部分企业反对被大企业操控因此而退出集群。一部分企业参加到集群当中来,但是它们发现代替与龙头企业的合作而寻求其他合作更加能促进自己的发展。其他受访者对如何处理于龙头企业的关系没有发表看法。但是他们在最初寻求集群会员身份的时候是持肯定和积极参与态度的。例如他们认为至少可以得到技术上的支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现结果是事与愿违。 因此来说,这种集群可能因为龙头企业的任何变动而变的十分脆弱。也就是说,小企业的退出集群的请求可能会被其他集群成员拒绝。 九、霍克斯湾和东海岸集群——非关联性集群 在这个集群内部鲜见龙头企业的踪影。 因为缺乏具有影响力企业的存在,任何呼吁集群的行动的召唤很难引起其他企业的共鸣。这两个集群当中也不乏大型企业的存在,但是它们更加注重的是个体公司的发展,与集群内的企业基本没有任何联系,对他们也就谈不上什么影响力了。它们有自有的林业资源和出口市场。他们与集群内其他成员的联系也就是提供一些下脚料给小企业来进行再生产。这些联系根本不能影响到他们于小企业的关系。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一个大的木材加工企业来影响到他们之间原材料(下脚料)的供应。 作为集群内部的“大哥大”,他们是不成功的。也有的接受调查的大企业他倾向来调动集群内部的联系,做一个“优秀集群公民”。他们在实际行动上也支持当地集群的行动,但是实际上他们从集群外所取得的利益远远大于集群内的。也因为如此,他在集群内部的“名声”并不是很好。不管怎么说,政府的集群提升政策在这两个集群中取得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追寻其根本原因还是集群内部企业缺乏紧密联系。 因为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木材加工企业,所以两个集群的企业都在努力扩大会员资格的多样性,任何和木业有关的企业都是它们招募的对象。这种方法被集群的鼓吹者描述成为扩展价值链条,但是他们忽视了企业内部联系的重要性。新西兰的木材产业主要是依靠纸浆生产和木条加工。家具制造和林业旅游,以及其他的和林业有关的商业活动对林业的发展影响作用非常有限。因此即使集群内的企业成功的实现了会员的多样性,吸引到了下游产业的加入,这些措施对集群的发展也是杯水车薪,无力回天。 十、结 论 一般说来,集群内的企业和非集群企业有着不同的发展环境。非集群企业缺乏和同行合作的机会,缺乏集体行动的竞争优势,难以获得集群企业拥有的培训和信息共享的机会。但是这些看法被此次调查所质疑。例如,此次调查中的一个不十分成功的集群,它尽力把旅游业和建筑业的企业都吸收为集群会员。但是这些潜在的会员认为加入产业集群后彼此的照应和联系会成为他们的负担。另外,新诞生的企业主一般都是一些具有一定历史背景企业的原有雇员。他们宁愿依靠这种先前的同事友谊来彼此帮助扶持。 产业集群对所有企业来说并不是自动的获得双赢局面。平衡性集群可以被认为是相对理想性的集群,但是它的发展越来越依靠跨国公司的参与。产业集群的不平衡结构必然导致其利益分布的不平衡,更有可能的是有些企业可能完全不能从集群中受益。进一步了来说,本次调查质疑产业集群优势的另外原因就是即使在相对完全平衡的集群中因为集群内部紧密的联系可能消极的影响到集群内部成员从外界寻求发展机会。换句话来说,就是集群的锁定效应会阻隔集群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对一切以出口导向型的集群更为不利,比方说本次调查的南方木业委员会。这些企业的发展和外界都是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保持他们的竞争优势他们不得不保持集群内部的联系,从而忽视了与外界的沟通。对新西兰政府来说,产业提升计划对企业联系之间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也缺乏足够的认识。 [参考文献] [1]Isaksen, A. and Hauge, E. Regional Clusters in Europe [R].Observatory of European SMEs 3, European Commission,Luxembourg, 2002. [2]Raines, P. Cluster Development and Policy [M].Ashgate:Aldershot, 2002. [3]Martin, R. and Sunley, P. Deconstructing clusters chaotic conceptor policy panacea?[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3,3:5-35. [4]Bresnahan, T. Gambardella, A. and Saxenian, A. Old economyinputs for ‘new economy outcomes: cluster formation in the newSilicon Valleys [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01, 10:835-860. [5]Porter, M. Locations, clusters and company strategyin G. Clark,M. Feldman and M. Gertler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Economic Geography,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253-74. [6]Kotval, Z. and Mullin, J. The potential for planning an industrialcluster in Barre, Vermont: a case of ‘hard rock resistance in thegranite industry[J]. Planning Practice & Research,1998, 13: 311-318. [7] Schmitz, H. Global competition and local cooperation: success and failure in the Sinos Valley, Brazil [J] . World Development,1999, 27: 1627-1650. [8]Huggins, R. The success and failure of policy-implanted inter-frimnetwork initiatives: motivations, processes and structure [J].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 2000,12: 111-135. [9]Perry, M. Business cluster promotion in New Zealand and thelimits of exemplar clusters [J]. Policy and Society, 2004, 23 (4): 82-103. [10]Tarnbunan, T. Promoting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with aclustering approach: a policy experience from Indonesia [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005, 43 (2): 138-154. [11]Porter, M.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regions [J]. RegionalStudies, 2003, 37 (6-7): 549-578. [12]Feser, E. and Bergman, E. National industry cluster templates aframework for regional cluster analysis[J]. Regional Studies,2000,34(1): 1-20. [13]Perry, M. Business Clusters: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M].Oxon: Routledge, Abington, 2005. [14]Feser, E. and Luger, M. Cluster analysis as a mode of inquiry itsuse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making in North Carolina[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03, 11 (1): 11-24. [15]Cluster Navigators. Cluster Building A Toolkit(R). Wellington:Industry New Zealand, 2001. [16] Solvell, o. Lindquist, G. and Ketels, C. The Cluster InitiativeGreenbook(R).Stockholm: Ivory Tower AB, 2003. [17]Ecotech Research and Consulting. A Practical Guide to ClusterDevelopment[M]. London: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2004. Business Environment and Cluster Advantage: Evidence from the New Zealand Timber Industry Martin Perry,SunZhenming (Massey University, Wellington6001, New Zealand ) Abstract:Four industrial cluster groups in New Zealands timber industry are examined to determine the attributes of a sustainable cluster. Two of the four groups, helped by enterprise owners, have achiev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hile the others have failed without the support., Business managers in organizations associated with each cluster group were interviewed by using structured and semi-structured questions. The attributes of the more successful clusters are identified related to:the mix of enterprise types;managers expectations from cluster participation; the business relationships between cluster participants. These characteristics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wo models of enterprise activity conducive to cluster formation. Each model has different implications for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a cluster on enterprise growth. These findings raise a number of challenges for the advocacy of business clusters as a tool for enhancing business competitiveness. Key words: industrial clusters;cluster policy;New Zealand;timber industry;business cooperation (责任编辑:张丹郁)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