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上海有效经验的北京经济发展研究 |
范文 | 张淑翠
[摘 要]北京与上海分别作为我国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是国内经济发展最受关注的两大城市,而二者在战略定位、发展环境以及发展阶段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对此,文章重点剖析了上海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在出口、投资、制度、产业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及其应对措施,并基于上海经验对北京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创新;共享经济;改革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1.014 历经多年快速发展,北京与上海已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与风向标,但经济发展却各具特色。这与两个城市的战略定位、发展环境以及应对不同发展阶段问题所采取的措施等有莫大关系。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上海以世博会、自贸区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新形势下,面临资源优势发挥不够、新旧动力转换等问题,北京需深入分析经济放缓的原因及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的影响,借鉴上海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深度挖掘资源与要素潜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1 京沪经济发展比照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京、沪两地都面临经济下行压力、调结构转方式的艰巨任务,虽然在战略定位、发展环境、发展阶段等方面均取得斐然成绩,但还是存在细节性的差距。 1.1 战略定位 北京是全國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注重发展“高精尖”经济——高级、精密、尖端。反观,上海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城市,重在打造“四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可见,北京重在提高全球配置资源能力,逐步增强自身的国际影响力,而上海重在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热点,不断挖掘经济增长新动力。 1.2 发展环境 投资方面,京沪近年来投资环境日益改善,吸引外资不断涌入,2015年北京实际利用外商投资130亿美元而上海实际吸收外资184.59亿美元。产业方面,北京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高技术产业、信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上海重在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六大重点行业。创新方面,北京力推为企业营造技术、组织、管理、标准和商业模式等多维创新环境;上海积极营造创新体系建设环境,形成共建研发机构、组建产业创新联盟、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多种模式。整体而言,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与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2015年《GN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果均显示,上海排名高于北京。 1.3 发展阶段 2008—2015年,北京人均GDP由0.91万美元增加到1.71万美元,而上海由1.04万美元增加到1.65万美元。据世界银行2014年收入分组标准,京沪均迈入高收入发展阶段。2015年,北京三次产业比由2008年的1.1∶25.7∶73.2变为0.6∶19.6∶79.8,而上海由0.8∶45.5∶53.7变为0.4∶31.8∶67.8;京沪城市化率均达到85%以上;京沪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均在10%以下。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与赛尔奎经济发展阶段划分标准,京沪同处于后工业化阶段。可见,虽然同处于高收入发展及后工业化阶段,但无论是人均GDP还是城市化率,上海与北京都存在差异,且京沪的产业发展特别是二、三产有所差异。 2 上海经济发展经验剖析 针对经济发展困境,上海及时捕捉经济发展战略机遇,紧扣战略指向不偏离,积极采取有关出口、投资、制度、产业等有效措施,多维举措促进上海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反观,北京也存在类似于上海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2.1 突破出口投资困境,适时启动经济增长新引擎 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上海经济逐步从2007年15.2%的高速增长向2015年6.9%的中速增长过渡,尽管2010年出现小幅上升达到9.9%,但整体呈下降趋势。这主要源于上海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的投资与出口拉动效应减弱。2008—2015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连续七年低于10%,而2010年与2011年该数据更是低至0.8%、0.3%;出口额增速由2007年的26.7%变为2015年的5.3%,其中2009年更是下降到16.2%,如下图所示。可见,上海投资与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 对此,上海积极转变经济增长“三驾马车”思维。一是转变投资发展思路。2011年,在《上海市“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将固定资产投资从预期指标中剔除,提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基本思路,加快向创新经济转变;上海出台促进民间投资“新36条”和《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优化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投资发展环境;2012年,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与市商务委印发的《上海市吸收外资和境外投资“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上海市在吸收外资和境外投资工作中要突出“五个更加注重”与“八项重点任务”。二是加大R&D支出力度。上海R&D支出占GDP比重由2007年的2.46%直线上升到2015年的3.7%,共上升1.24个百分点。三是打造服务业为主引资结构。上海自2007年后在引进外资上逐步加大服务业的比重,服务业利用外资的占比由2006年的60%提升到2015年的86.3%。四是创新扩大内需发展机制。2008年12月,上海专门出台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八项措施;2012年,上海把体验式消费列为“扩内需”“促消费”重要内容。 反观,北京也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导致经济增长也逐步从2007年的14.5%高速增长向2015年的6.9%的中速增长过渡,其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2007年的17.6%变为2015年的5.7%,出口额增速由2007年的28.9%变为2015年的12.3%,如下图所示。可见,北京经济增长对投资与出口依赖度也在降低,亟须转变经济增长引擎。 2.2 精准把握发展动态,积极寻找制度改革突破口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在经济下行大趋势下,上海原有的一些经济制度及相关制度已经不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因此上海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条件,紧抓世博会、自贸区建设的战略发展机遇,大胆实施新一轮先行先试,破除经济增长阻力,探索出新时期改革开放新路径。 首先,以全面服务世博会为改革契机,多维举措健全经济增长制度体系。紧抓世博会机遇,上海2009年陆续出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措施:发布首部《上海市质量状况分析报告》,确立以市长质量奖为标杆、以质量金奖为基础的政府质量奖励制度,完成上海市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服务平台、产品质量安全评估研究中心等建设;基于2008年发布22项服务企业措施,再推出12条帮扶举措,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推出《关于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意见》,再取消行政审批事项8项,调整47项,提高了审批效率;制定出台《车用汽柴油》等13项节能地方标准,并启动节能环保标准化试点工作等。 其次,以自贸区建设为改革机遇,开启制度创新与改革新阶段。基于浦东四家海关特殊监管区(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上海于2013年成立自由贸易园区,陆续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7号)》《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措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等制度文件,实行政府职能转变、金融制度、贸易服务、外商投资和税收政策等多项改革措施,不斷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促进上海经济在新探索中持续发展。 反观,北京正处于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的关键阶段,面临举办2022年冬奥会盛会以及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战略区域提质增效的重大发展机遇,也亟须挖掘制度潜能,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2.3 注重产业衔接融合,构建新兴服务型产业体系 随着高新技术超加速发展,上海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结构由2008年的0.8∶45.5∶53.7变为2015年的0.4∶31.8∶67.8,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但为保障制造业可持续发展,上海优化产业结构并不放弃一、二产业,而是加速产业间衔接融合,尤其注重营造二、三产业共同发展格局。 上海重点从自主创新、结构优化、效益提升三方面突破制造业对外依存度较高、制造技术基础及创新能力薄弱和重工业企业抗风险较差等发展困境,实现传统制造业与智能制造之间有效衔接;聚焦重点领域、通过产业关联实现重点服务行业之间的功能耦合,提高传统服务业技术含量,实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与保持传统服务业优势之间有效衔接,加速转型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的批发零售、餐饮、仓储、邮电、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信息服务、航运、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和高端新兴服务业;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有力地推进科技创新,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变“资源依赖”为“创新要素引领”,促进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实现资源集约利用和产业生态体系健康可持续发展。 反观,北京三次产业结构由2008年的1.1∶25.7∶73.2变为2015年的0.6∶19.6∶79.8,凸显典型服务型经济特征,更需保障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加速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之间的融合发展,不断增强产业间相互促进衔接作用,以新兴服务型产业体系支撑经济发展。 3 加速北京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基于上海经济发展经验,北京正处于工业化向发达经济迈进的关键期,亟须挖掘经济发展潜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高资源有效利用,培育共享经济商业环境;优化产业内部结构,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增强改革动力韧劲,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全方位打好经济提质增效“组合拳”。 3.1 挖掘经济发展潜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基于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拉动效应弱化,北京应把创新作为发展基点,积极发挥首都科研院所众多,高等院校集中所带来的科技资源优势,健全创新驱动发展体制机制,加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强化创新资源整合,优化创新资源空间布局,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大对高端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发力度,实施以企业为主体、重大项目为牵引的发展战术,促进自主创新和成果产业化,做大做强一批具有全球影响的创新型企业,大幅提高首都创新能力的可持续性。 3.2 提高资源有效利用,培育共享经济商业环境 随着北京经济加速发展,加上全球资源状况日益紧张,北京凸显资源“瓶颈”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更应活跃经济思维,营造良好的商业气氛,大胆创新“分享经济”商业模式,以互联网平台为载体,通过建立弹性连接的机制体制,整合北京及其周边经济闲置资源,进一步优化区域分工,完善经济利益各方的合作体系,全方位构建经济资源的弹性供应网络,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提高商品流通效率,降低商品运营成本,促使“分享经济”商业模式切实增强北京核心竞争能力,助力北京经济增长。 3.3 优化产业内部结构,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 依据资源禀赋与自身发展特色,北京在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产业内部结构的基础上,尤其需要警惕产业“空心化”,在保障适度规模的工业的同时,促进工业体系的全面均衡发展和多点支撑,不断提升先进制造业引领经济发展能力。为此,北京应紧抓新产业革命机遇,有效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不断拓展传统优势产业服务化发展形态,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环节,强有力提高工业智能制造水平,大力促进具有服务型制造业特征的新业态和新模式快速发展,着力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层次水平,加速制造业服务化与服务业制造化步伐,全面促进北京经济超加速发展。 3.4 增强改革动力韧劲,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北京应紧跟我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经济的大趋势,推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精确定位国际市场,健全对外开放新体制,改革完善外商投资与合作管理机制体制,积极创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优化贸易结构,加快培育对外经济新优势,大力推动高端装备出口,健全售后保养维修等服务体系,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全方位提高北京经济核心竞争力,为实现北京经济快速增长注入新动力。 总而言之,经济转型升级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北京要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深度思考如何把握经济发展战略机遇、制定好可持续健康发展战略、破解经济发展困境、加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首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珊燕.基于灰色系统的四川省区域协调发展分析[J].中国市场,2011(18). [2]朱新强.论现代物流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J].中国市场,2011(4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